如果问在今日的文娱领域什么风格最受大家欢迎和喜爱,我想非国风莫属。汉服加身,仿佛穿越时空,寻觅千年风采;水墨点缀,留白写意,尽显分寸之美。

当然,若说国风中什么最具代表性,那还是苍劲有力,方正刚毅的中国汉字。由形知意,由意闻声,一个小小的方块字,却蕴含了无穷美感,多重含义,最让人流连忘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就是这样表形达意,维护中国根本的汉字,却让我们民国时期的大文豪,著名的爱国文学家鲁迅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汉字不灭,中华必亡”

深知不如浅尝

乍一看这句话,我们产生的第一想法就是“难道鲁迅先生不爱国了吗?”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无论在何时何地,鲁迅先生的思想都离不开“爱国忧民”。其实如果要探究鲁迅先生说这句话的原因,还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他发表的原文。

这句话是1936年10月,鲁迅先生临终之际(鲁迅先生病逝于1936年10月19日)在答《病中答救亡情报访员》时候说的,原文为: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我是自身受漢字苦痛很深的一個人,因此我堅決主張,以新文字來替代這種障礙大眾進步的漢字。譬如說一個小孩子要寫一個生薑的[薑]字或一個[鸞]字到方格子裏面去,能夠不偏不歪,不寫出格子外面去,也得要化一年功夫,你想漢字麻煩不麻煩?”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列强环伺东北沦亡,百姓们在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而上流社会内部还灯红酒绿贪腐成风。

于是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受过新式教育(西方教育)的人士发起了“反孔教、反文言、抵制儒家学派”的新文化运动,希望可以破除封建思想,迎来真正的开放民主。

而当时繁琐的汉字(繁体字)就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进步思想的主要路障。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作为大文豪的他都因为汉字的难和深感到苦恼,更何况没怎么受过教育的普通人,就算你将进步书籍递到他们的手上,恐怕光封面就能难倒一群人,更何况是领会里面的内容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封建王朝绵延两千多年而得以存续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愚民”思想,绝大部分的民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只知道按手印画押。而破除这种思想的关键就是让他们读书识字,显然那么繁琐的汉字无论读还是写都十分地费力,对于知识思想的传播十分不利。

因此,对现有的繁体文字进行变革删减,将传统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变成白话文就迫在眉睫。

“反孔教,反文言,抵制儒家学派”的新文化运动口号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味否定,只是对封建教条主义,顽固不化思想的批判与改革。

“汉字不灭,中华必亡”也只是让人们意识到改革汉字,改革思想的迫切与紧要,感悟汉字结构的奥妙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时代的主要任务,浅尝辄止,通俗易传才是当时的时代导向。

所谓的“人生污点”,“媚于西方”不过是有心人的断章取义和刻意曲解。

相比于钱玄同对于“汉文”的想法,这是鲁迅先生为中国进步,思想解放开出的一剂良方,是中国救亡图存的关键。

化繁为简

全盘否定,鲁迅先生更加主张“化繁为简”,在保留原有汉字的基础上,将复杂的繁体字简单化。这样既不会让传统的汉字逐渐消亡,也不会因为其繁杂而影响思想知识的传播,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事实也确实证明了鲁迅先生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今天我们所接触的已经是改革之后的字体,简单大方之余又有古体的影子。无论是两三岁的稚童还是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可以轻松地书写驾驭,就算偶尔遇到繁体字,我们也可以依据其中的关联一一辨认。

即使是国外友人也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了解拥有一定的汉字储备量和阅读理解力,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兴盛。

更重要的是在发展简体之余我们更没有忘本,很多人又将复杂但是精致的繁体字捡起来,当作一种情操的陶冶,用来怀念古人,追忆过往,让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依旧可以在今天大放异彩。

这种简繁并存的繁荣景象,离不开鲁迅先生和一众为文字革新解放思想付出努力的前辈志士。

当然,知行合一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美好的品德之一,在极力宣扬自己“破除文字弊端和文言文路障”主张的同时,鲁迅先生更是用实际行动进行示范带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我们最为熟知的鲁迅名篇《狂人日记》,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先河。

用简单直白又不犀利的语言将被害者“狂人”的形象描写得入木三分,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将革命民主主义与中华文化对比碰撞,从而引人深思反省,对中国未来的道路走向有了更深层次的考量。

医者可以医人,但却很难医得了人心。只有占领了思想的高地,才能迎来崭新的灵魂,才能让中华民族团结起来,走向更远大的未来。

鲁迅的化繁为简化得不只是汉字的形体,还有国人的内心,让一切利欲胆小都通通灭掉,只留下最赤诚,最炽烈的爱国之心。

可以说中国的再次崛起,离不开这些以笔为枪为盾的人,是他们保住了中华民族最后的气节与风骨,无论何时,都不会迷茫在战火和苦痛中。

追根究源

很庆幸,今日的我们不用为了汉字的繁简而忧虑,只需要对前人的智慧和思想细细地品读和挖掘就好。不过,我们依旧不能忘记那些革命先烈们所经历的苦难与抗争,正如那句话所说:勿忘国耻,才能振兴中华。

没了外敌的压迫,列强的侵扰,我们也不能将过去的历史与耻辱抹杀,只有刻骨的铭记才能将所有的能量迸发,才能去建设出一个更强大更富饶的中国。而那些曾经阻碍我们发展,迷茫我们方向的汉与孔孟之道就是我们最好的助力。

如鲁迅先生那样,在文言文,传统礼教大行其道的时期,他都可以凭借手中的笔为民主和自由杀出一条血路,今日的我们坐拥如此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又有什么理由不把西方的思想侵蚀打得落花流水呢?

今天的我们喜欢过洋节穿洋装,这是人们的自由,无可厚非。可是如果因此而忘记了中国的传统,抛弃了原有的民族精魂,那么就是大错特错,崇洋媚外。

我们看待民国时期那些顽固不化,固守封建礼教的信徒们对我们不屑一顾,觉得他们愚昧不知上进。

可若今日的我们也对西方的民主自由盲目推崇,不加辨认,又与那群迂腐有何区别呢?不都是在拖国家的后腿,耽误民族的未来吗?

“汉字不灭,中华必亡”是鲁迅先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发出的最后的呼唤,是让我们辩证看待传统文化与民主革命的时代之音。

虽然时代变迁,但是真理犹存,一味地去迎合去宣扬某种文化或者主张往往会适得其反,只有辩证看待,选择性学习才能长久。

鲁迅先生对汉字的“恨”都源于他对汉字的爱,爱之深,责之切,只有去除了糟粕杂质,才能存在得更加长久,发展得更为繁荣。

我们从未否定西方民主和思想的“好”,但是它对中国产生的“坏”也应该被正视。不要一有什么丑闻爆出就疯狂地抨击社会体质,盲目崇拜外来思想,这样太容易邯郸学步,自取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要忘了,一个民族屹立的根本在于民族文化自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人都没有忘记,和平!美好的今天更应该被铭记。

白驹过隙,沧海桑田,我们永远跑不赢时代的脚步,只能凭借前人的经验与自己的积累不断地追赶。

不过鲁迅先生可以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背景里有如此深刻的感悟,从小就被各种知识思想灌输的我们更应该有这份自信和眼光。也许距离鲁迅这样的大家,我们的智慧还差得很远,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要肯学习肯努力肯和不同的声音交流讨论,总会有所收益。

最重要的,只要坚守住本心,坚守住国魂,一切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唯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

汉字运动也好,白话文推广也罢,亦或是今天我们国风国学盛行,都是为了传承我们的国魂,凝聚我们的国力,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人才能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