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秀容”之变迁:从岚县到忻州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年),匈奴内部为争夺王位发生内战,呼韩邪单于率领部众归附汉王朝,从此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部众附汉,被汉光武帝安置于并州北部地区。202年,南匈奴首领再率部归附曹操。为了维护北方的统一稳定,212年,曹操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大规模迁入今晋北、晋西地区。

从史书中统计,南匈奴迁入今山西境内后,有三十多个县被废除或迁移治所,其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安置这些北方来客。随后在晋西北这片无地名的匈奴聚居地出现了新的地名——秀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秀容是“匈奴”的异名

“秀容”一名最早记载见于西晋时郭璞的《山海经注》:“管涔山在故汾阳县北秀容”,说明其名出现不晚于西晋。

光绪《山西通志·古迹考》中考证,认为秀容应该是匈奴的某部族名称:“(秀容)护军之立与阳曲置治为同时事,均建安中曹操分五部所散徙者。秀容为匈奴旧部名无疑也。”

从我们的研讨分析,“秀容”就是“匈”的缓读,含义当为“人”,是匈奴人的自称。在历史文献中还译作“荤粥”“猃狁”“严允”“薰育”“熏育”“薰鬻”等等,后来汉人又蔑称之为“匈奴”。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戎者,凶也”。实际上戎、凶、匈、荤、胡,都是一音之转,皆指匈奴。现在蒙古语仍然称人为“荤”,晋南方言也称人为“匈”,当是古语的孑遗。由此推断,“秀容”急读即为“匈”,应该是“匈奴”之异名,以匈奴人居此而得名。

《史记·五帝本纪》中早有记载黄帝与匈奴的战争“北伐荤粥,合符釜山”。约在夏商时期,周族的先祖古公亶父为了躲避薰育的侵袭,率领族人离开河东(今晋西南),渡过漆、沮,止于岐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基业。西周时,周宣王励精图治,以尹吉甫为统帅,“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在今晋西南的峨眉原战胜猃狁。东周以后,随着晋国及后来赵国势力不断向北扩张,匈奴人被逐于河套以北。秦汉之际,中原与匈奴又历经了二百多年战争、通婚的悲喜交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匈奴与华夏民族有着同根同源又相互战争的历史,所以《匈奴列传》中说:“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认为他们也是夏人的一支。纵观其迁徙历史,也证实他们的发祥地确实在山西,在血统上与华夏有近亲关系,只是由于在华夏民族早期的战争中被逐向北方,形成文化不同的异族。

北秀容和南秀容

秀容是一狭长地域,西临黄河,东傍管涔,以管涔山为分水岭,分为北、南两段,名之为“北秀容”和“南秀容”。

北秀容即今朱家川河流域,包括今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保德县、河曲县等地。

北魏时期,北秀容的匈奴人后裔演变为契胡,尔朱氏世为契胡首领。据《魏书·尔朱荣传》曰:“尔朱荣,字天宝,北秀容人也。其先居于尔朱川,因为氏焉。”尔朱荣的高祖尔朱羽健在北魏登国初为领民酋长,率契胡武士千七百人从驾平晋阳,定中山。论功拜散骑常侍。道武帝拓跋珪为嘉奖他的功绩,“以南秀容川原沃衍,欲令居之。”尔朱羽健说:“臣家世奉国,给侍左右。北秀容既在畿内,差近京师,岂以沃脊,更迁远地?”令拓跋珪非常感动。到尔朱荣的父亲尔朱新兴时,“家世豪擅,财货丰赢”,随拓跋氏征伐有功,被任命为平北将军、秀容第一领民酋长。北魏末,传爵位于尔朱荣。他专横跋扈,穷兵黩武,凭借掌握的强大军事力量,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瓦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秀容的契胡来源,在历史学中是个悬案,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在谈山西历史时曾说过:“契胡到底是一种什么民族?现在还搞不很清楚。”实际上契胡就是东汉南匈奴留居在北秀容的后裔,是匈奴人经过二百年的融合演变形成的新的部族。

南秀容即今岚河及北川河流域,包括今岚县、静乐县、兴县、方山县等地。

这一地区的著名匈奴首领是左部帅刘渊。大概是因为他在秀容地区的声望,所以历代相传秀容是因为“刘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以为名也”。304年,刘渊率诸部匈奴起兵反晋,自称汉王,改年号元熙。后又称帝,建国号为汉。不久又迁都蒲子、平阳。刘渊起兵最终使西晋灭亡,引爆了五胡之乱,酿成百余年的北方十六国混战局面。到北魏时期南秀容匈奴演变为“山胡”,与北朝政权战争近二百年,直至隋唐时才逐渐平息。最后,山胡与契胡等共同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成为晋西、晋西北的土著民。

直至后来,这一带的民风民俗仍有匈奴遗风。例如明代《太原府志》在评价地方风俗时总结:“岢岚州,敦朴无华,尚骑射;岚县,其性悍;宁武关,尚射猎;偏关,人尚强悍,从军者众。”还有晋北的摔跤“挠羊赛”是否也与秀容文化有着某些关联?

秀容护军

东汉末对于南匈奴的管理是废除州郡之设,设置五部统帅,并以汉人为司马监督之。曹魏时,开始在内迁民族区域设军事将领以统护之,被称为“护军”,类似于内地的州郡太守。西晋仍承袭这一制度。十六国时期随着五胡进入华北、西北地区,护军设置更加普遍。到北魏中期,随着民族文化融合和社会稳定,护军制逐步向郡县制过渡。太安三年(457年),最终宣布废除护军制度,各为太守,护军制度施行了二百多年后至此结束。

根据《水经注》等文献记载,今山西境内因“胡人徙居之”设立有秀容护军,因“阳曲胡寄居太原界”设立有阳曲护军,还有吐京护军、离石护军、五城护军等,都应该是魏、晋时期在南匈奴聚居区设立的军政管理机构,是与郡相当的特殊行政区划。

秀容护军城遗址在今岚县古城乡古城村一带,是目前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护军城市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水经注》引《魏土地记》:“秀容胡人徙居之,立秀容护军治,东去汾水六十里。”《永乐大典·太原志》:“秀容城在岚县南三十里,周九里三十步。”据文物考古部门实测,现存秀容护军城遗址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1100米,周长4800米。城墙黄土夯筑。墙基宽约20米,残高3~13米。夯层厚约6~8厘米。东、西、南三面城墙保存较完整。城内采集有陶器、铁器等,多为实用器皿和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岚县秀容古城遗址,图片转自岚县在线

护军制度开创了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先河,对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政权、稳定社会、发展地区经济起到重要作用。

秀容郡和秀容县

东汉末,晋西北成为匈奴人的定居点后,经魏、晋、十六国,再未有郡县机构设置。北魏天兴元年(398年)定都平城后,划定了京畿和郊甸范围,在地方行政区划中实行了州、郡、县三级制,今岚县境内才出现了秀容郡、秀容县等政区机构及治所。

秀容郡、秀容县始置于北魏明元帝永兴二年(410年),即北魏定都平城后的第12年。郡县同治,治所在今岚县古城村的秀容古城。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肆卢郡并入秀容郡后,秀容郡和秀容县迁至肆卢郡的旧城,旧址在今忻府区奇村附近。所以《山西通志》记载“(忻州)西北五十里秀容故城”。又载“肆卢故城亦名秀容”。这是因治所迁徙又出现的新“秀容”。

隋开皇十年(590年),秀容郡和秀容县再迁至今忻州市区。十八年,改秀容郡为忻州,州治所仍名秀容县。这样忻州城也被称为“秀容”。历唐、宋、金、元近800年,秀容县作为山西的文化名县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印记。特别是秀容籍的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元好问被称为“秀容诗人”“北方文雄”。他的诗作中有很多怀念秀容、赞美家乡的章句,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也为秀容赢得了美名。以致后人只知道秀容在忻州,而忽视了古秀容从东汉至隋唐悠久的演变、迁徙历史。

█ 清代秀容书院旧址,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官办书院,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三张照片由感悟山西拍摄,最后一张由范珉菲拍摄。

明洪武初,秀容县废入忻州后,州下不再领县。1912年,废府州制,改忻州为忻县。到2000年,撤地设市的政区改革工作中,很多地方人士期望忻州市下设“秀容区”,但后来定名“忻府区”,美名“秀容”失去一次明星再起的机会。

文章来源于《文明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