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言在前:对格律诗不感兴趣的朋友就不要看了,省得徒生戾气。虽然你们的评论谩骂如癣疥之疾,要不了我的命,但是总难免让人痒得恶心。

格律诗初学者,如果还没有熟练掌握规则、开始创作的朋友,也暂时不建议探讨这篇文章,因为很多东西到了一定层次之前,是不适合学习的,反而会干扰你的正常学习进展。

严格的格律诗定义来说,只要在平仄关系上遵从“相替”、“相对”、“相粘”这三个平仄的基本原则,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格律诗。从平仄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对格律诗押什么声调的韵作出规范。因为绝大部分格律诗都是平声收尾,配合诗歌的吟诵体韵味,我们现在一般默认了格律诗平声结尾的规则。

但是这种默认,只是方便初学者学习格律、创作近体诗,而不代表仄韵格律诗不存在,更不代表我们不能创作仄韵格律诗。

从“相替”的角度来说,只要诗句符合平仄交替进行,就是合格的律句,这与韵脚的平仄没有关系。我们以五言分析,它的律句形式分为四种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四个基本律句格式,直接就组成了一首仄起不入韵的五绝平仄关系。句内遵守“相替”、句外遵守“相对”、“相粘”(看以前的专栏章节),那么我们把这四个律句按照“对”、“粘”的关系重新组合一下,以仄声字结尾,就可以得到仄韵格律关系: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这就是一首仄起入韵的仄韵格律诗平仄关系。

和平收的格律诗一样,我们也可以通过首句平仄的调整,得出仄韵格律诗的四种基础关系:

仄起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起不入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起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比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 平平仄平仄
万径人踪灭 仄仄平平仄
孤舟蓑笠翁 平平平仄平
独钓寒江雪 仄仄平平仄

首句为平起仄收,对句为仄起仄收,第三句平起平收,第四句仄起仄收。四句都是完全的律句,不过可以看到一二句、三四句的“对”是符合规则的,但是二、三句失粘,所以我们只能称其为平起仄收的仄韵折腰体——实际上称其为古体诗也没有问题,但是肯定是“律古”,而并非魏晋前那种完全没有平仄使用的古风。

柳宗元的这首名作,押的是入声字韵,当然也是仄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个人前段时间的那首小诗,就是一首反用“锦鲤翻波”的平起入韵的仄韵五绝:

寒山遮不住 平平平仄仄
万事流云渡 仄仄平平仄
夜听风雨声 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晓看青满路 仄平平仄仄

“听”发去声,“看”发平声,第三句类“平平平仄仄”翻波成“平平仄平仄”,韵脚字为去声。

注意,将“仄仄仄平平”翻波成“仄仄平仄平”并没有成文先例(也可能有,未关注),只是个人按照逻辑推理使用而已,而且通过再三吟诵,以不影响发音通顺为基本原则。

这里再声明一下,我们创作格律诗,还是以平声韵为主,保证诗句悠扬、洪亮,余韵未尽的感觉。仄声字,特别是入声字,发音急促,快狭,沉重,用在古体诗中表现慷慨、激烈、悲怆的情感抒发更为合适。

当然格律诗一样有孤独抑郁、豪气激烈的情感冲突作品。如李商隐的“高阁客竟去”,就是使用仄声字的音调来加重情感塑造,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平声结尾,并在对句中对连仄做出了拗救——这就更加说明了格律诗人的创作态度,可以用仄声字音调来塑造情感,但是格律诗整体所反映的情感要趋于平和: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混合拗救)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混合拗救)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本人有过专门的文章进行格律和内容分析此诗,这里就不复述了——这只是格律诗人使用仄声字来塑造情境,表达情感的典型,并非仄韵诗。

柳宗元的《江雪》折腰,孟浩然的《春晓》也折腰(分析略),咱自己写的不算,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完全合格的仄韵格律诗呢?

当然是有的,还有不少很经典的作品。

如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仄仄平平仄
弹琴复长啸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深林人不知 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
明月来相照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十八啸”部的仄韵五绝。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首句虽然是仄声字结尾,却是“四纸”部的上声字“里”,这和“啸”、“照”是不押韵的,这又如何理解呢?

还是那句话,我们把“替、对、粘”三规则和韵脚分离,守好格律规则即可。而对于首字入韵却不押韵,宋朝的“孤雁出入群”等对平声韵部的宽松不也是一回事吗?

因为平声韵成为近体诗主流,规则严格,才有宋代诗人用各种特殊韵格对格律诗规则作出改变的试探(孤雁、辘轳等),而仄韵格律诗从来不是主流,甚至越来越边缘化,所以没有人去归纳、总结、约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比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 平平仄平仄
杳杳钟声晚 仄仄平平仄
荷笠带斜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青山独归远 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首句就使用了和平声韵格律诗中同样的“锦鲤翻波”,将“平平平仄仄”变化成“平平仄平仄”。所以这是一首平起入韵,押平水韵“十三阮”部,上声的仄韵五绝。和王维一样,它的这个首句虽然是仄声字“寺”,是平水韵“四寘”部,与后两句的韵脚字“晚、远”发音毫不相干。

我们甚至可以把仄韵格律诗首句不入韵(押仄声)看作一种常态规则,在我们自行创作的时候使用,这是不是感觉更灵活了些呢?

所以小众并非不是坏事,没那么多人写,就没有那么多规矩要遵守。

至于个人的“寒山遮不住,万事流云渡”倒是首字同韵的作品,纯粹是当时想起了辛弃疾的那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有感而发才写成了那首符合当时情景的仄韵五绝,并没有去迁就王维、刘长卿的首句入仄不入韵的套路。

写诗这个东西,就好像驾校学开车,有很多规则和知识必须要学习,但当你成为老司机之后,就会发现不知道是不行的,但是知道了也就够了,并不一定要严格遵守。

格律诗知识看似繁琐精细,实际上都是为了说明一点:格律是为了让诗清朗通顺的一个工具。

对于一个掌握了格律知识的诗人来说,任何规则都比不过自己大声朗诵几遍,找出不通顺的地方修改更重要。

当然,对于格律初学者来说,首要的是学习规则,然后才能凌驾规则。

看到别人把车开得飞起,你当然也可以学,但是你总得先拿到驾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