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有情世界里,外有八风,人内有六大烦恼。八风是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六大烦恼是指:贪烦恼、嗔烦恼、痴烦恼、慢烦恼、疑烦恼、恶见烦恼。这外在的八风和内在的六大烦恼像一张密密麻麻的网笼罩着我们的人生。

然而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若有人碰到人生路上的荆棘,不能换一种角度,改一种心境去看世界,看人生的话,终究会陷入执念中不可自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光不会倒流,任何人都不能回到过去,让人生推倒重来,但谁都可以从当下开始,去开创一个美好的明天。正所谓: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金刚经》称:过去心不可住,现在心不可住,未来心不可住。

由此可知,心中永远不装烂人烂事,便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而让人看似心念最洒脱的要数苏东坡大士。其实,苏东坡的一生恰恰是多灾多难的。

当人们知道了他的人生经历后,不禁会问:苏东坡真的这么洒脱吗?他真的放下一切了吗?他真的内心富足,快乐吗?答案是非常肯定的,苏东坡受佛老思想很深,从不在烂人烂事上纠结。

中国的诗词是东方的圣经。试看历史上功业大、名望高的人物,他的诗词也流传的非常之多。苏东坡也不例外。

像作者在1076年密州任职时,写下的《水调歌头》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境。

比如:从诗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与胞弟分离的痛苦之情,及对胞弟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作者还在该诗开篇加入了佛家思想,认为天上有三十三重天,其中玉皇大帝住的天宫,不知道今天是几号?这样写一下子把自己拉到了另一重人生高度——神仙的高度。也等于提醒自己应该放下人世间的恨与情。

果然,苏东坡在下阙里又自言自语道:“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从不应有恨中可以看出,当时作者在官场上的失意不顺,但作者很快就放下了,他认为这个世界是有缺陷的,就像天上的月亮有月满与月亏一样的平常。

可以说,苏东坡的思维非常独特,他看人与事都认为剥中有复,福祸相依。就像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艰难的事物;而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虽然,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它盈亏有度,有一定的自然法则在运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无论发生什么事,不管好坏,多思考它的意义吧。人生的目的是教会你如何开心更多,伤心更少。

千年前的苏东坡比我们早明白这个理。然而不仅苏东坡的诗词给人一种洒脱之感,连文章也时时刻刻让人耳目一新。

《超然台记》中,苏东坡从“东坡角度”表达了人不能片面追求物欲,应该学会换一种活法的观点。

观点如下:“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

意思是:人们常说要追求幸福远离灾祸,因为幸福使人高兴,灾祸使人悲伤啊!但人们的欲望无穷,而可以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有限。于是好坏的观念便不断在胸中交战,放弃与索取的矛盾不断地在心中争斗。如此一来,令人高兴地事情便很少,令人悲伤的事情很多,这叫求灾祸而远离幸福。

就像人喝酒,度数淡的酒和度数高的茅台都会让人喝醉,这样就不必追求贵重的茅台酒;人们吃水果蔬菜也能饱,就不必追求去吃美味佳肴、山珍海味。用这样的道理来看人生、看世界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

自古圣贤,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是教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换一种活法,放下执念,追求心灵上的愉悦与解脱。

其实,快乐的法则很简单:只需让心灵从憎恨中解脱;让情绪从焦虑中解脱;简单、快乐的生活;更多的付出,不求回报,这样人们才会感到心灵上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