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说到清朝末年的这段历史,有很多朋友认为清朝统治腐败无能,导致了中华民族备受欺辱;也有的朋友认为清朝虽然暗弱,却也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属于文明的转折点,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说到这一历史阶段,有两个人基本是无法忽略的,一个是从同治帝时期就开始垂帘听政的“老佛爷慈禧太后,另一个就是代表清政府到处抛头露面的大臣李鸿章。这两个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之间,虽然是上下级的关系,但有时是盟友,有时又相互提防,上演了一出晚清的宫廷大戏。其实他们两个人的第一次见面并不是太早,因为慈禧一直在争权,李鸿章一直在和太平军搞拉锯战。清朝向来内外有别,所以两人见一面并不容易。

一、纷乱的晚清社会

在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清王朝半壁江山的时候,李鸿章还只是个在翰林院任职的编修,同朝为官的父亲被朝廷派回了家乡进行团练事务,不久后李鸿章也被指派回去帮忙,毕竟“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不过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看上去文文弱弱的一介书生,却是个善于统兵的天才。他跟着湘军的各路将领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而且还立下了不小的战功。虽然在内部一度被打压,好在有老前辈曾国藩的帮助,最终均能化险为夷。后来在曾国藩的帮助下,他也开始研究团练的事情,还组建了晚清时期非常著名的淮军

这个时候慈禧的丈夫,也就是大清国的咸丰皇帝刚去世不久,她的身份也变成了皇太后。虽然权柄紧握,但野心仍旧不能满足,她在处心积虑地想一件事,那就是对朝廷中尚且有着不小权力的“顾命八大臣”下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说到李鸿章,好像只是在什么地方听说过,具体怎么样并不清楚。淮军组织完成后,李鸿章就带着军队到前线去阻敌,他先是在上海和太平军多次交手,随后又到了江苏抗敌,最后和湘军主力在太平天国的国都天京顺利会师,至此,烽火连天,长达14年的农民起义宣告结束。

二、李鸿章和慈禧的第一次见面

在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之后,李鸿章就进入到了朝廷高等官员的队伍中了,这个时候自然吸引了慈禧的注意,恰好此时李鸿章要接受封赏并且回到京师中进行述职见驾,于是他迎来了第一次和慈禧见面的机会。

说实话,李鸿章这次去见驾还是有目的性的,因为他在带着军队抵达上海的时候,就见识到了洋人火炮和舰船的威力,这给他留下了深刻且难以磨灭的印象,他的目的就是积极组织国内的洋务运动。这个事情可不是想一想说一说这么简单的,李鸿章做了充分的准备,他淮军幕僚中就有不少精通西学的高端人才。这次他如果能够说服慈禧太后兴办洋务,那就再好不过了。

公元1864年的夏天,李鸿章抵达京师并且顺利见到了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当然还有年纪很小的同治皇帝。在汇报完手头上的其他工作之后,他瞥了一眼当今天下权力最巅峰的三个人,说出了自己关于洋务运动的想法。

如何让国家迅速地强大起来,摆脱外国人带来的屈辱,显然是李鸿章最大的想法。然而救国救民这样的话题,对于眼前的三个人来说着实是一个深奥而且不感兴趣的话题。两位老太后活脱脱像北方的老太太一样,和李鸿章聊起了家常,问他是哪里人啊,家里有几个老婆啊,父母身体好不好啊等等。

三、李鸿章的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心中不悦,可这毕竟是身份尊贵的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自己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力不听或者不回答。在耐着性子进行了一番交流之后,两位太后绝口不再提任何关于洋务运动的事情。李鸿章本来是不愿意再提的,可是他忍不住,他迫切地想知道结果,这个时候他顾及不了那么多繁文缛节了,于是他又不甘心地提出了洋务运动会给国家带来的好处,然而得到的答复却是:“赏赐一桌酒菜,退下吧。”

李鸿章是失望的,是气愤的,更是无奈的,但是这次的打击并没有让他放弃兴办洋务的事情。他转头就找到了当时位高权重的恭亲王,把自己所有的想法和主张全部一股脑地说了出来,没想到他的想法正中恭亲王下怀,让他十分兴奋。

恭亲王表示愿意全力以赴地帮助李鸿章创办洋务,就这样李鸿章在大清国的权力中枢内寻找到了第一位盟友。在回到家后,李鸿章的儿子十分好奇地问:“皇太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人呢?”李鸿章回答:“似有韬略,或无大才。”

结语:

李鸿章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李鸿章自己看来,这位下一步会执掌天下大权的女人看上去十分了不起,但实际上并非看上去的那样。

我们如今再去回顾那一段历史,就会觉得李鸿章的眼光太毒辣了,他的这8字评语真是太中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