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世纪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游戏产业的快速兴起,网瘾问题一直是令中学生家长烦恼的一件事情,对于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从小到大听过最多的一句话应该就是“自家的崽,因为玩游戏耽误了学习”,那么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在没有电子游戏的时代,又是被什么耽误了学业?七十年代说康乐球害人,八十年代说录像厅害人,无论在什么年代人们都会树立一个恶魔的形象,把社会教育问题统统都塞给这个恶魔,大家可以尝试回忆一下当时的社会舆论,是不是都在说因为这些东西把孩子毁了,关于社会问题,老张在这里就不多说,下面直接聊我们今天的主题“网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瘾是不是一种心理疾病,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论,家长求助一些心理专家也是无奈之举,但随着科技设备的普及,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屡见不鲜,某少年无钱上网抢劫杀人,打网游熬夜猝死的新闻也是司空见惯,从“雷电法王”杨永信到风靡一时的网瘾学校,再到如今的心理医生,网瘾问题为何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反而愈演愈烈,网络又为何会成为青少年的精神避难所?

18X是游戏还是哲学?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富足的物质生活,然而文化的缺失,教育的转变,精神上的追求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似乎有些遥远,老张先来聊聊,网游中的禁区“绅士游戏”,日本一直以色X产业闻名全球,但日本的黄油厂商过的并不是那么舒心,数年以来接连倒闭,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Mink,如果对于Mink感到陌生的话,那么《夜勤病栋》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你一定有所耳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绅士游戏向人们传达的不仅是单纯的感官刺激,在被誉为“后现代思想策源地”的法国伟大作家“乔治·巴塔耶”的《色情史》中这样写到:“人们想要是让生活处于危险之中的东西,它包含着人类的喜悦和不安、恐惧和战栗”,这刚好和《夜勤病栋》的主题吻合,男主与女性混乱关系以及虐待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双方相互的折磨,对于他来说肉体上的摧残是获取快感的渠道,同时也是最靠近死亡的体验。

在哲学的探索中,性与死亡一直是永恒的论题之一,通过极端的体验来超越思维的层面,从而获得更多的灵感,那些看起来荒诞的情节,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思想上的突破?其实老张想表达的观点只有一个:当你在谈论成人话题时,永远不要带有古板的思维,“性教育”一直是如今青少年缺失的重要一环,刻意的回避也许会让他们懵懂的心更加好奇,正确的引导才是家长们应尽的义务。

游戏有罪还是无罪?

在中世纪的基督教中一部分神学者认为,任何游戏行为都是“恶魔的礼物”,是恶魔迷惑人类的手段,只要放松警惕,就会把人诱导至罪恶的深渊。这类观点虽然小众,但纵观整个中世纪,依然被古板的神学者所继承。

在2018年人民日报也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其中明确表示“要防的是沉迷,而不是网游”,同时当年“13岁男孩游戏跳楼事件”也闹得沸沸扬扬,男孩的家长更是称自己没有任何责任,所有的一切都要游戏公司承担,誓要把其告至破产,不过想想当年看《喜羊羊与灰太狼》跳楼的事件,也并不是很难理解,反正只要是坏事总要有一方出来承担责任,至于是谁,是否合理,已经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戏有罪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常见理论,至于孩子的心理教育和学习能力是否正常,则被选择性地忽略,站在道德制高点对游戏和孩子下定下结论,用“逼”和“催”的方式去督促学习的进步,无疑是不明智的,孩子在巨大的压力下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从而逃避到游戏之中,相对游戏中只要付出就会得到回报,现实生活的确显得悲惨了一些。

众所周知“沟通”一直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现今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大多是一种命令的形式,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的人一定会存在代沟,人越老越固执这句话说得没错,成长过程中人会结合自身接触的环境,慢慢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生存理论,对人对事的态度基本也在此时固定,后续一般不会再发生根本性的动摇,这也是大部分矛盾的原因,青少年的思维异常活跃,在听取你的教育后结合自身的环境,会产生一种怀疑,一旦某方面被孩子证实是错误的,孩子将不再相信你,选择把所有的事藏在心里,所以求同存异才是家长们应该做的,想要正确的引导子女的成长方向,如果不能做到有效沟通,一切都是妄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