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66元一支雪糕,6块钱一个速冻水饺,你会买吗?

最近,雪糕界的网红品牌钟薛高,在尝试卖水饺翻车之后,又开始了卖甜品之路。

推出的两款糕点,分别叫“杏余年”和“芝玫龙荔”,价格也不便宜,一盒70元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销量并不乐观,和水饺一起扑了街,沦为被吐槽的对象。

此前,钟薛高凭借一款售价为66元的“厄瓜多尔粉钻”雪糕一炮而红。

据说,这款雪糕以稀缺的天然粉色可可、昂贵的日本柠檬柚为原料,连棒签也是环保材质制作的,仅生产成本就要40元。

这款贵得咋舌的粉色雪糕,推出不到15小时,2万支就售罄了。

从那以后,钟薛高的雪糕成了受年轻人吹捧的贵妇级网红,在社交平台上频频刷屏。

然而,同样的套路用在速冻水饺上,却瞬间失灵了。

钟薛高打造的理象国水饺,堪称“水饺界的爱马仕”,谁也没想到一颗速冻水饺能如此金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饺的外表和普通水饺没什么两样,口味有黑猪肉白菜、黑猪肉三鲜、干贝韭菜和鸡丝松茸四种。

最凡的口味是“鸡丝松茸”,一袋16个要98元,也就是一个饺子要6块多。

吃过的人却表示:“这顿速冻水饺花了老母鸡的价钱,我只吃到一嘴高级鸡精味。”

水饺上线之后,销量一路高开低走,毕竟这届年轻人没那么好骗了,消费观念都在改变。

买家评论区也纷纷翻车:“我穷得都吃速冻食品了你还让我多花钱?你咋不给乞丐设计一套限量版的服装呢?”

“前几天我自己包了芥菜肉馅的饺子,成本50元,包了151个饺子,剩下17张饺子皮。”

“吃了一次,根本不值得,绝大多数消费者都是尝鲜一下,谁也不缺这点尝鲜钱,但是吃了一次就不会再吃了。”

“一个人一顿水饺就要上百,胃口大的男生要两三百,有这钱出去吃点正经馆子不好吗?是排骨不够香还是老汤不够浓我要吃你6块钱一个的速冻饺子?”

他们很清醒:速冻饺子就是用来临时饱腹的,吃一口松茸,并不会让自己所住的出租屋变得高端起来。

也许是被割韭菜割怕了,这届年轻人变得更加理性消费,不该花的钱一分不会多花。

比起盲目跟风,性价比才是他们追求的最优解。

02

看过这样一段话:“年轻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悄悄发生改变。

10年前,如果有人能指着自己的鞋说:3000块钱,国外代购的。那么他就会成为全校最靓的崽。

10年后的现在,如果想获得同样的地位,说的话就要变成:30块钱淘的,好穿耐用不磨脚。”

最近有个豆瓣小组“消费主义逆行者”悄悄地火了,简直就是这个消费主义盛行时代的一股清流。

别人都在劝你买买买,这个小组的组员却都身体力行地说服你不要买。

比如说,有90后的北京码农,年薪60万,全身上下却没有超过100块钱的衣服。

1000块的手机用了3年也不换,理发的钱一直控制在30块以内。

有95后职场新人,把自己的数学天赋,都用在了计算各种满减优惠上面。

每一次消费,都要在手账上记下自己费尽心思省下来的钱,几毛几块钱看似不多,积累下来也是数额可观。

有00后学生党小姐姐,每天自己买来蔬菜和肉类,用微波炉加热一下,就是营养美味的一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个月内,她不但靠着健康饮食瘦了20斤,月消费还控制在了800元以内,一举两得。

甚至还有一些喜欢购买临期食品的年轻人,他们致力于用一餐的钱,买一个月的零食。

不光自己享受省钱淘好物的乐趣,还喜欢把经验分享给别人:

“咖啡还OK,越苦越OK;罐装瓜子、爆米花没戏,不香不脆别买;

巧克力会随着岁月凋零;坚果和肉食就算了,家里金丝鼠吃了都撇嘴,两天了没理我;

奶制品不要尝试,喝完了费纸;长保口味问题不大,短保全看因缘造化。”

生活中,我们总是对一些特别节俭的人嗤之以鼻,并给他们贴上“抠得要命”的标签。

但事实上,这些消费主义逆行者,给欲望做了减法,剔除了不必要的物质,却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加充实。

03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京城某家玉器商店,店老板让店员把两副相同的玉镯,标上不同的价格出售。

其中一副标价200元,另一副标价500元。

不一会儿,一群外地游客走了进来,五六个大妈开始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

一位大妈拿起了那两副玉镯,仔细地比较了起来。

看了一会儿,她说:“这副500元的手镯我买了,帮我包起来。”

她的一个同伴看到了,就拉住了她:“这副看起来和那副200元的没啥区别。”

买手镯的大妈看了同伴一眼,自信地说:“有区别,质地根本不一样好吗。”

说完,大妈愉快地结了账,拿着新买的手镯走出了店门。

这就是经济学上的“凡勃伦效应”,指的是:商品价格有时候越高越好卖。

1899年,凡勃伦在其著作《有闲阶级论》中提出了“炫耀性消费”:

消费者购买某些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也就是说,除了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外,商品的心理效用也是购买价值的一部分。

影响心理效用的因素往往有很多,例如虚荣、攀比、面子、情感等,因此就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冲动性消费行为。

就像那位买了500元手镯的大妈,即使明明看到两只手镯是一模一样的,仍挑了贵的,并盲目地相信“质地不一样”。

这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养活了多少奢侈品行业。

但愿清醒的年轻人能够越来越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不被花里胡哨的包装和营销所迷惑。

就像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一书中写道: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缺,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的标准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

精打细算,物尽其用,不被割韭菜,才是一个人最值得炫耀的能力之一。

共勉。

本文由小椰子专栏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小椰子,人气专栏作者,已出版《你的自律,给你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