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对“作业帮”和“猿辅导”两家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均处以警告和250万元顶格罚款的行政处罚。但新闻链接下的评论区依然呈现出两极化:

有家长留言:“校外培训乱象丛生,早该严肃处理。”

但也有家长留言:“你可以不让自己的孩子学,但不要阻止其他孩子进步。”

实际上,上述两种言论依然都是家长育儿焦虑症的情绪化表达,偏离了事情的核心。

监管部门明确表示,这次针对“作业帮”和“猿辅导”的处罚依据,是因为其实施了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行为。比如,“作业帮”在其官方网站谎称“与联合国合作”、虚构教师任教经历、引用不真实用户评价;“猿辅导”在其网站谎称“班主任1对1同步辅导”、“微信1对1辅导”、“您的4名好友已抢购成功……点我抢报”,虚构教师任教经历等不实内容。但这与很多家长所认为的,就此全面取消课外培训,完全是不搭界的。

在笔者看来,当前家长之所以焦虑,并不仅仅是因为升学压力大,因为很多成功考上清北的学子,依然焦虑并退学。由此,我们不妨回到原点,去思考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古往今来谈论“教育”的书与文章汗牛充栋,我仅选择一篇演讲和一个案例。

1936年10月,爱因斯坦为庆祝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会进行了一个演讲,其核心观点就是,“教育的首要目标,是独立思考和判断,而非特定的知识。”

爱因斯坦将孩子教育的成功归因为两点:首先、教育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我们经常调侃“好奇害死猫”,但正是因为某些猿类对火种的好奇心,点燃了人类的起源;其次、教育需要激发孩子的雄心,这种雄心不正是很多国内家长希望培养的“内驱力”吗?顺便多说一句,培养“内驱力”的最有效方式是游戏。

还有一个名为“波尔加实验”的教育实验。

20世纪60年代,拉斯洛.波尔加有一个理念,即父母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天才,而且越早训练就越容易成功。但波尔加本人只是一个单身男青年,于是找了一个认同他理念的妻子,准备以自己的子女为实验对象。

这个实验的结果是:“大女儿,苏珊·波尔加,4岁开始接触国际象棋,10岁成为大师,26岁成为世界女子象棋冠军;二女儿,索菲亚·波尔加,在9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14岁男子国际象棋组的冠军;三女儿朱迪特·波尔加,连续26年在世界女子象棋中排名第一。”

有人说,这个实验成功了,毕竟三个孩子都“有所建树”;也有人反对,三姐妹谁都没成为“首富”。

但“波尔加实验”的结果却清晰的表明,“孩子兴趣+纯净环境+正确训练”可以培养子女的某项技能在同龄人中处于前列。

问题在于,我们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仅仅是以“应试教育”为目的,以某一项考试结果为最终教育目标,那么家长的“分数至上”+“全职陪伴”+“校外培训”,毫无疑问是有效果的;

但如果教育的目的是以“人生”为目标,显然上述培养方式完全就是走错了路。没有了好奇心,没有了雄心的年轻人,其表现不正是“空心病”,然后索性“躺平”吗?

我知道,有人肯定会说,“面对这么残酷的竞争,家长怎么可能佛系?”也有家长给我普及“剧场效应”,说“前排都站起来了,你不起来肯定没戏看了。”

但我只想说,真正关注教育、眼光长远的家长,肯定会在孩子教育方法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寻求尽可能的一种平衡。

新金融记者 张兆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