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5月12日恒大汽车首次对外公布的专利信息显示,恒大汽车在国内外共申请专利3012件,其中已获得授权专利1355件,涵盖纯电动底盘架构、悬架系统、转向控制、制动控制、整车控制、热管理系统、电芯、电池模组、电池包、电池管理系统、电机和电控、电子电气架构、车身和内外饰、车联网、自动驾驶、生产制造、智慧充电等核心领域。
事实上,自从2019年许家印宣布恒大集团进军造车以来,恒大汽车在汽车圈内一直还是存在很大争议。从恒驰汽车的技术到恒大是否真在造车的讨论就没有断过。恒大造车一波又一波的声量,很多业内人士都觉得恒大造车违背了造车的常理,大肆的收购跟品牌造势真的能让恒驰从这么多的新势力造车的脱颖而出吗?恒大汽车又如何在短期内实现迅猛发展?
➤打破传统技术造成路线,收购+持有模式能否超车?
长久以来,不管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造车,一直也遵循着具备代表意义的欧美汽车发展路线,通过长时间的投入来赢得足够的营销和研发周期,以及完善整车供应链,以此来制造营销点和技术突破,刷新消费者对品牌产品的认识。而对于财大气粗的恒大造车来说,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曾表示,恒大汽车力争在3至5年内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恒大汽车核心技术必须世界领先、产品品质必须世界一流。围绕这一远大目标,恒大造车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构建起“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渠道+先进的整车研发生产平台+顶尖的动力电池技术+顶级的电机技术+智慧充电平台”的完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首先,恒大通过一系列大手笔国际并购与合作,在底盘架构、动力总成、电池、工程技术、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领域拥有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比如收购了世界最顶级且唯一可买到的3.0底盘架构,可节省3年多的研发时间;
其次通过与MAGNA、EDGA、AVL等世界工程技术龙头、全球15位造型设计大师、全球前148家汽车零部件龙头战略合作,打造三大“国际朋友圈”,确保恒驰世界一流的产品品质。除了收购跟合作之外,恒大汽车在与关键技术研发的人才方面也下足的苦功,据悉恒大汽车在研发投入上高达249亿元,同时恒大还成立了全球研究总院,下设16个分院,拥有一支由3500多名顶级科研人员组成的国际化、高水平研发“天团”。直接从顶端的技术与供应链入手,单这一项举措就打破了业内长此以往的长周期研发与技术壁垒。
在面对新四化的技术上,早在今年三月,恒大与互联网行业巨头腾讯联手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世界领先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载智能操作系统。历时1年11个月,联合百度、腾讯研发的H-SMART OS恒驰智能网联系统在恒大汽车发布的恒驰1(参数丨图片)智能科技演示视频上出镜。H-SMART OS可实现一系列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功能,用户不仅可通过手机App一键召唤汽车,让无人驾驶的恒驰自动行驶到指定地点,还可凭借先进的传感器,完成无感上车、疲劳检测等。
此外,通过先进的V2X车路协同技术,恒驰汽车可以实现超视距预警、交叉路口碰撞预警以及绿波通行等功能。在人机交互上,H-SMART OS可联动宇航级旗舰智能座舱,独创的环抱式3D曲面大屏,突破性实现九屏显示七屏联动的“多模态智能交互”,同时系统内置可定制的全息投影AI助理“小驰”,用户只需一句指令,即可随时随地完成远程购物、车家互联等全场景连接,在驾驶过程中出现疲劳状态时,“小驰”还能通过氛围灯闪烁、方向盘震动、自动香氛和调节温度来提醒用户,保障行车安全。打造“车联万物”的智能网联生态,这说明恒大造车已经完成了最初技术积累,并且在很多汽车主流技术与应用上实现了超越,未来恒驰汽车的科技感值得期待。
➤资本市场对恒大造车的认可
如果说恒驰5实车实况的媒体试驾活动还不能满足外界对恒驰汽车的好奇心的话,那么资本市场的认可当然更有说服力,钱是聪明的。自从恒大造车以来,恒大汽车的股票一直处于上涨,截止到目前恒大汽车的市值超过了国内大多数车企,但未来的成长空间并没有上限,这主要还是得益于今年年底恒大动力电池的量产跟恒驰系列车型也会在今年四季度陆续试生产及明年大规模交付,届时资本市场势必会对恒大汽车的投资价值再次进行重估。
有投行根据新能源汽车行业通行的市销率(P/S)估值方法预计,恒大汽车按计划(2022年)交付后,未来两年的市值将增长近4倍至2.2万亿港元左右,若将该估值贴现约25%,恒大汽车的股价应达167港币,从这点来看未来还是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现在看来恒大汽车不断地在核心技术、供应链以及销售渠道上的投入,对于很多新势力造车来说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优势,即便现在很多业内企业高管也不愿承认,但是随着汽车进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新四化时代的到来,造车的门槛在资本面前已经大大的降低了,而对于恒大这样的业界巨擎来说,此次公开海量的先进技术专利与刚结束的上海国际车展上9款车型的亮相与实车试驾及获业内的高度评价,这些都为恒大造车全产业链筑起了护城河,恒大汽车的生态蓝图已徐徐展开。伴随恒驰今年四季度试生产、明年大量交付,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会迎来新一波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