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上学时,老师最常教育学生的一句话便是“读书是一个人改变命运的最好办法”,这句话的确很有道理,在历史上,有很多伟人便是凭借读书而改变了自己、家族乃至国家的命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想必大家也是耳闻能详的。但实际上,在一些现实物质条件上,读书并不一定能实现人的平等。由于我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并不均,城市的孩子往往能受到更好的教育,而个别贫困大山的孩子却只能靠两年换一次的支教获取知识。那么,如果一个聪明,但出身贫困的孩子有足够的教育资源,能否摆脱出身的桎梏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2010年,担任中科院教授的刘正奎想做一项实验,实验内容是让天资聪颖但出身贫苦的孩子上“精英班”,观察他们未来的人生能否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与此同时,一位名叫孙文华的公司CEO想要做一些公益活动,在刘正奎教授的提议下,孙文华决定拿出一千万来投入这项实验,也算是资助那些因为家境贫困而念不起书的孩子。

当时,北京八中有一个少儿班,因为雄厚的教育资源和和优秀的生源,从这个班走出去的学生几乎不是清华北大就是重点一本,所以,是附近极负盛名的“天才精英班”。

当然,八中少儿班级能有如此高的名气并非虚传,除去优越的教学条件,这里的师资力量也是北京市数一数二的,即便是每位老师教学方式不尽相同,但每一个老师对待学生们都是一直的宽容耐心,对于学生们不明白的问题,老师们也积极讲解,直到学生能理解。

刘正奎就打算找一些穷人家的孩子来上这个“精英班”,而这项实验也有了新的名字——“青云计划”。在计划前期,实验进行的还是十分顺利,凭借孙正华的资助和人脉,二十多名贫困家庭的学生很快来到了八中的精英班。

02

在这之后的几年里,这批学生与八中的其他同学接受着同样的教育资源,有时候刘正奎还会给他们做辅导“开小灶”,甚至他还请来了不少中科院的同事来为这群学生们做演讲,希望学生们对这个世界能有更多的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就算是在大学中,一位中科院院士的演讲往往是近千人的讲堂座无虚席,而这些学生们却能近距离、频繁地与这些院士有接触机会。所幸的是,刘正奎的好意没有被辜负,在这段时间,挑选来的实验学生们成绩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可惜好景不长,因为这些学生大多是随父母北漂打工前来的孩子,并没有北京户口,因此初中和高考都不能在北京继续,所以,刘正奎与实验组人员讨论后,决定将学生们送到国外上学,学费继续由实验组负担,而生活费则需要孩子们自己负责。

03

至今为止,这项计划已经执行的第11个年头,曾经那批学生的成长也牵扯着大家的心,如今,这些学生的发展总体来说是参差不齐的,有些孩子因为出身不同,即便是在其他地方读完了初中,却因为家庭原因而不得不辍学返乡,在极度贫困的家中,最为迫切需要的是一个尽快打工赚钱的劳动力,而非是还处于上学时期的孩子。

还有一些学生,虽然成绩优异,但在外读书的生活开销给他的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最终只能回到老家就读普通高中,在高考后去了大专或普本。另外,在国外留学的孩子基本还在外上学,这其中只有一个学生成功被北大录取。

这么看来,这场计划其实是失败的,毕竟各项资金的花费都高达千万,而且,刘正奎教授这些年也是付出了很多心血。

结语

计划虽然失败了,但它背后折射的问题却十分严峻。虽然这则实验并不为人熟知,但这是一个有着时代命题的鲜活样本,并且它实验的时间足够漫长,在这长达十多年的实验过程中,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情况、社会阶层的固化与跨越等等问题,都展现在了这项实验中。鉴于现实远比预想的艰难曲折,这项实验的过程也是充满了理想的动荡和现实的坎坷,一年复一年,这批孩子也在贫困家庭和优渥的成长环境中反复探索,他们最终长成的模样也充满了社会意义。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人生中有很多次机遇,这一次的错失只能有些遗憾,他们的命运和人生也不能单单依靠一次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