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普遍观点认为,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人口多了国家实在养不起了,于是我们开始实施计划生育。然而近几年,随着出生率的下降,我们发现车间招不到人了,于是又开始呼吁,放开生育管制,鼓励生育。

仅仅过了几十年,却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我们该相信哪一种呢?今天如果你说限制人口,肯定会招来一众批评声,很显然,鼓励生育是主旋律。可是我们仔细思考下,人口减少真的是坏事吗?如果人口减少真的是坏事,那么当初又为何获得一致性认同呢?

当初为何要限制人口?

最早开始大规模讨论限制人口的是在1955年7月份,马寅初提交了一份《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的报告,报告中提到,从1953年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我国人口年增长率是20%,也就是说到了2000年,人口将迅速突破26亿,由于人多地少,中国将会面临吃不上饭的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国内人口突破6亿人,人均耕地面积不及3亩,要知道当时亩产只有239公斤,到了1996年才突破400公斤。按照《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进行推算,1950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耗量是250公斤,到了2000年,接近500公斤,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粮食会面临不够吃的问题。

这就是产生人口焦虑的主要原因,后来胡宝生、宋健、田雪原等专家认为,我们国家的人口最好控制在7亿左右,田雪原在1981年给出了一个公式,即:工业劳动人数=工业固定资产/工业技术装备程度。按照当时工业发展速度,到2080年人口最好都不要超过7个亿,否则就会导致很多人没有工作,工业也发展不上去。

当然田雪原的论证过程是有问题的,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工业固定投资年平均增速为19.6,远超过他在1981年时候的假设5.5%-6%。虽然论证过程有问题,但是他的理论模型是没有问题的,那就是工业劳动人口数量与工业固定资产成正比的。

我们现在去看德国,他们产业工人的待遇与我们国家有天壤之别。如果你现在去德国大众车间工作,薪水在5000欧元以上,大概是3.8万元/月,而且每年只工作187天,除了双休日之、法定假期之外,还有一个多月的带薪假期。德国人口约八千多万,其中有超过1/3从事工业生产制造业,大部分人从事汽车制造、机械生产、电子产品生产等,另外采矿、木材、畜牧也解决了大部分的就业,所以在德国没有出现国内这种严重的“内卷”,大家一拥而上去考公务员。

这就是工业人口数量与工业固定资产适配的结果,人均工业产值在5万欧元,百姓们的生活是最舒服的。而那些常说“人口红利消失,鼓励生育”的专家们没有看到,所谓的“人口红利”其实是生产线的牺牲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去由于“人口红利”,工业企业毫不在乎招人问题,只要招聘广告贴在门口,就会有大批年轻人过来应聘。几年前,我去东莞,看到一则招聘保安的广告:退伍军人、高中学历、会打篮球、180cm...我十分好奇,进去一看有上百名应聘这一职位。一个不到上千人的电子厂,招聘保安都要这么高的门槛,更不用说那些产业工人了,可以说无限量供应。

“人口红利”也就意味着工厂有恃无恐,这活你不干,总有人干,走了一批,还有一批,能够迅速补上。“招工难”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迅速由东部沿海蔓延到中西部地区。

现在媒体一直讨伐富士康“血汗工厂”,可是富士康在郑州是最佳雇主之一。虽然在富士康会经常加班,但是会遵照劳动合同,给你加班费,最重要的是按时发工资。

别看按时发工资这么简单的要求,郑州很多企业都做不到。我过去在某大型企业招聘几个技术人员,应聘人员上来就问:“能按时发高工资不?”我当时就很好奇,按时发工资不是最基本的要求吗?后来一打听吓一跳,郑州大部分企业都做不到按时发工资,除此之外,双休都很难做到,更不用说无偿加班了,有些变态老板,没事也让你呆着,否则对不起他的那点薪水。

从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河南人口0.99亿,全国排名第三,而省会郑州在全国GDP排名当中位列15名,这也是富士康来郑州的原因:巨大的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人才的“内卷”,从最新河南人事考试网看,2020年公务员考试竞争比最高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674个人竞争一个岗位,这还是通过资格审查的比例,血腥程度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田雪原老师的模型,我们看全国人均工业产值最高的城市排名,你永远想不到克拉玛依排在第二名,克拉玛依原油产量超过1000万吨,是我国重要的石油产业聚集区,然而总人口不到50万,但是人口与工业匹配得非常好,绝对不会出现600多人抢一个公务员岗位的情况。

工业和人口数量相匹配,就不会出现滥用人力资源的情况

过去我们常把工业革命归因于瓦特蒸汽机等科技的进步,其实蒸汽机源于公元1世纪的汽转球,这项技术早就存在了。转机来到14世纪,黑死病导致欧洲大陆人口减少2500万,近1/3人口就这么消失了,这也进一步导致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从而才让蒸汽机这样的昂贵机器才得以大面积使用。

几百年后的1680年,中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人工成本只有英国的1/3,大量的妇女在家中就完成了织布、纺纱。如果不是机器纺出来的纱,丝细,韧性高,蒸汽机依然不会引进到中国,因为这些妇女几乎零成本。

近些年,我们国家一直倡导智能制造,希望广大企业通过机器升级换代,来实现产业升级。可是我在与广大企业主沟通的时候,他们其实更在意成本,如果机器的更新换代,不能覆盖2-3年内的人工成本,那么这门生意就是不划算的,即使有巨额补贴也不愿意去做。

近些年选择做自动化的企业越来越多,最核心的原因还是招不到人。大量的年轻人不愿意来到日复一日的流水线上,像我从事的工厂,焊接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烟尘充斥着整个车间,时间久了,就会患上尘肺病,即使戴上防尘口罩,依然挡不住大量的粉尘。试问这样的车间,你还希望自己的孩子接你班吗?

所以也不怪大量年轻人不愿来工厂上班,这种违背人性的劳作方式,消耗的只有个人青春。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人口红利”,而是人口的质量,让更多年轻人从事脑力相关的工作,而不是恶劣环境下,机械重复劳作的工作。

人口减少是好事吗?

当然是好事。

从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来看,东三省在近10年间流失人口出超过1000万,可是我在黑龙江却看到另外一番景象,随着人口大量流失,土地越来越集中。过去每人只能分到4亩地,一个家庭也就十几亩地,可是随着众多人口外迁,留在本地每个家庭能够分到上百亩土地。如果按照现在每亩收益1300元计算,每个家庭能够获得13万元的收入,和外出务工能够达到均衡。

东三省是国内的一个缩影,未来随着城镇化加速,大量人口流向城市,留在农村当中的收入也会大幅提高。拿我生活的小乡村为例,我们村前有条沙河,这条沙河每年可以生产上百吨沙子,随着村人口减少,每个家庭分红也大比例提高了。

现在生育率大幅减低,于是很多专家开始呼吁要鼓励生育,包括孕期保健补助、住院分娩补助、托育津贴、教育津贴、家庭个税抵扣、以及对不符合交个税标准的低收入人群实行直接经济补贴等。

然而在“内卷”如此严重的境况下,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再来受苦。当然我们也不用担心,按照联合国测算,未来到2100年,我国人口将萎缩至7.5亿人,届时工业和人口相互匹配,人力也不再被浪费,当大家都过上富足生活的时候,生育率自然也会提升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