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丨拾初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千呼万唤始出来。

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每一个数字的意义都非同小可。

核心数据速览:

总人口:141178万人

人口增长: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72053872人,增长5.38%

劳动年龄人口:89438万人,占63.35%

老龄化水平: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

性别比: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

11日上午10时,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并答记者问。

梳理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发现,数据中反映几大重要信号。

No.1

总人口仍保持增长,但增长量放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339724852人相比,增加72053872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与此同时,这也是中国人口连续第二年突破14亿。2019年人口数据为140005万人。

然而如果以10年为单位看,中国人口总量,第七次人口普查相对第六次,十年间增加了7206万;而第六次相对第五次,十年的增加数据为7390万。

两厢一对比,最近这个10年,中国人口少增加了184万。

No.2

人口向东南部城市群聚集

第七次人口普查还出现了一个惊人的变化。

2000年-2010年,中国只有4个人口萎缩的省份,分别是贵州、重庆、四川、湖北,分别减少了49万人、166万人、193万人、227万人。

而2010年-2020年,中国人口萎缩省份扩大到6个,变成了甘肃、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十年间分别减少55万人、65万人、79万人、115万人、337万人、646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口区域分化也越来越明显,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

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

中西部人口变化相对平稳,东部和东北形成鲜明对比,人口进一步向东南部发达城市群聚集,快速从收缩性城市流出。

主要基于两个原因:

一是,湖北、四川、重庆和贵州等长江中下游城市,在产业由沿海转移到内陆的历史进程中,抓住机遇,全方位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当中,导致大量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回流。

重庆历史性地打通了全球第二条欧亚大陆桥;成都凭借沿海般的营商环境吸引了海内外诸多巨头落户;贵阳抓住大数据的风口以及中央扶贫的大腿,经济弄得有声有色;武汉强势崛起,重归中国芝加哥的风采。

二是,当南方城市想尽办法爬到产业链中下游的位置时,北方城市陷入对投资的路径依赖,多数停留在产业链上游、供应原材料的位置。

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发酵,以煤炭、钢坯为代表的大宗商品进入了下行周期。依赖传统资源和重工业的北方经济模式就是从那时被重挫。

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的产业结构均比较单一,导致人口流失。

No.3

汉族人口比例继续下降

普查结果表明,当前汉族人口为128631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

1953年,汉族人口占比全国比例为93.94%。

汉族人口比例继续下降,少数民族比例持续提高。

自从80年代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后,汉族人口占比全国比例就进入了稳步下降的通道。

放全球来看,不同民族的信仰、族群心理、看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所以,主体民族的变化,往往会对一个国家造成深刻的影响

以美国为例。

很多人没有留意到,美国因为老龄化和低出生率,十年前白人的数量就基本停止增长了。50个州的白人比例正在不断被稀释和下降,预测至2050年左右将低于50%。

白人比例的下降,正在静悄悄地改变美国的政治走向,未来税收、福利政策、持枪等社会基石或许会迎来新的大调。

然而,中国与其他多民族国家不同,长期以来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民族融合早就进行了几千年,且中国所谓的少数民族绝大部分也早已“汉化”,甚至在1949年前,相关进程便已有较高完成度

在新中国建政后,随着“中华民族”这个“国族”概念系统性建立,再到党支部建在各村、汉字简化、普通话推广以及统一的基础教育全面铺开,汉族与少数民族早已成为密不可分的共同体,甚至民族的边界也十分模糊。人们也以“中国人”自居,很少有人强调自己的民族归属。

不过,汉族人口比例的下滑,对于中国局部地区来说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No.4

传统家庭结构已被颠覆

当前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928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

这个数据相当令人震惊。

1990年,中国的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96人。2000年为3.44人,2010年为3.09人。

尽管家庭规模持续萎缩,但毕竟中国还是维持了典型的一家三口的结构。

现在,这个数值跌穿3了,那也意味着传统的家庭结构已经完全被颠覆了。社会上的丁克家庭、一人家庭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多得多。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受我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和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未来或许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如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以往的“人情社会”、“宗族势力”等将会逐步被瓦解,而面向传统家庭的房屋设计、产品设计也将面临重构的可能

No.5

人口结构失衡加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年龄构成来看,中生代劳动力人口下降较快,老龄化趋势增强。

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

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

中国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老龄社会”,而且一只脚已经踩上了“深度老龄化”的门槛。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就属于老龄社会,达到14%就是深度老龄。

中国人口结构过去以及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劳动力人口达到峰值回落,老龄人口不断创造新高

考虑到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持续了大致10年、每年约2500-3000万的中国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口,现在正陆续步入退休年龄。未来5-1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压力仍将越来越严峻。

“未富先老”的残酷现实,将会给年轻人带来极大的负担,也将对先行的医疗、社保等社会暴涨体系构成最严峻的挑战。

如果中国产业升级的速度追不上人口老化的速度,那么问题将会被加速放大

除了老龄化,性别比问题也值得关注。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男性人口为7.23亿,女性人口为6.88亿。意味着,将会出现3500万的男性光棍。

No.6

对股市、债市、楼市的影响

大普查数据是制定和完善未来收入、消费、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的基础,也为教育和医疗机构布局、儿童和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工商业服务网点分布、城乡道路建设等提供决策依据。

虽然数据产生了一些紧迫感,但是在人口的流动和重组中,一些区域和产业,还是诞生了极大的机会。

数据发布后,5月11日,A股养老概念板块走强,开能健康、大湖股份、宜华健康、国际医学、湖南发展等涨停。

此外,受“一老一小”比重回升,相关医疗服务、医药商业、医疗器械、智慧医疗等板块涨幅居前。

机构分析指出,医疗养老产业是未来十年风口。未来十年里“60后”将逐渐迈入老年,这意味着医疗和养老产业迎来黄金机会。

分析认为,由于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可能会进一步推动养老地产的发展。

不过这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喜忧参半。鉴于家庭户规模从2010年的3.10下降到2.62,家庭户规模的下降必然带来房屋成交结构的变化,未来更小的房子肯定会更受欢迎。

此外,从日本和西欧的情况来看,随着人口结构化问题的出现,利率和国债收益率长时间处于非常低的位置。

中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从1982年的7.98%持续上行至2019年的18.8%,总抚养比自2010年起也步入上行通道。在人口周期趋于收敛的大背景下,经济周期收敛、政策周期收敛,那么利率波动性随之收敛、利率中枢持续下移也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