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先一步?

若我告诉你:假如,从海南三亚飞到黑龙江哈尔滨,原本近5个半小时的飞行,可缩短到不到30分钟,你会兴奋不已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可不是什么白日做梦!

美国佛里达州大学的飞行动力研究团队宣布:他们终于在高超音速飞行,找到了革命性的新突破口。按他们所披露的试验数据:只要装载了这种新式飞机发动机,飞机就可以保持着6~17马赫的速度飞行!

这意味着,飞机能实现每小时飞行6500公里~2万公里,而这速度至少是如今的民航正常飞行速度的8~26倍。所以,你不难想象,从纽约到洛杉矶(飞行距离约4000公里),他们喊话:只需30分钟,并非口出狂言

美国航天动力的最新突破

能让这个美国科研团队,敢如此畅想,一切皆源于,他们最新获得的关键技术突破。航天科工领域,最尖端技术之一的爆震发动机,他们成功地让持续爆震试验的固定装置,其爆炸时长,从毫秒级延长到了几秒钟

估计听到这里,很多人会一头雾水!什么是爆震发动机?几秒的提升,有这么大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爆震,又称爆轰!而爆震发动机,简单理解,就是将炸药爆炸瞬间所产生的巨大化学能量,转化为飞行动力。这一个想法,最早从上世纪40年代就有人开始畅想了,但事实上,直到了上世纪80年代,法国物理学家M.贝特洛等人,才开始着手将理论完善成型。

因为,相比氢、氧混合物,常压下的10米/秒的燃烧速度,爆震的速度可达2820米/秒,扩散的速度甚至比音速都快上好几倍。而高速释放的能量,也令人期待无比,遵循这一原理的发动机,所能产生的瞬间动力,必然让人有很大的惊喜。

所以,动力学家们很期待:若能成功将这项推进技术,落地到航天科工中去,那么基于爆震的高超音速推进器,极有可能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帮助人类突破巨大速度瓶颈,实现自由地在地球大气,甚至太空高速旅行。

但控制爆炸,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是作为航天大国的美国,在这个课题上已研究了几十年了,也一直无法在爆炸控制方面有太大的突破,美好的理论一直都停留在概念而已。

最大的瓶颈之一,就是发动机所能控制的爆震稳定时长

可这一次,他们在实验室中重新设计的实验装置,终于完成了这意义重大的“几秒的突破”,确实让他们振奋不已。

从几毫秒级到3秒的突破,难能可贵在哪里?

因为,要想这发动机完成持续动力输出,完美地将爆炸瞬间所产生的能量,高效地直接转化为发动机的持续推力。这就需要,让爆炸持续足够长的时间,来延续飞行的动力输出,同时在工程结构上,还需完成持续的爆炸点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感觉有点像点鞭炮那样,你得控制好爆炸,防止它过分向上游燃料库区移动,也要预防持续爆炸,过度向尾端移动。若是前者的话,有可能会一次性引发更多燃料一次性都炸掉,对部件造成严重的破坏,若后者的话,那有可能会使得爆炸“引信”中断,发动机突然“熄火”宕机......

所以,要平衡好这个点,真的很难!且你还得小心翼翼地将爆炸控制于固定的位置,并尽可能长时间地稳定维持。这就是这项技术,最大的难点之一,也是至关重要的关键点之一。

当然,这几秒的突破,尚未足以,让这个还处于理论设计阶段的概念发动机,具有太大的实用性。可对于爆震发动机而言,这却是非同寻常的一次重大突破!

美国人,是如何做到的?

这次突破性进展,被美国科学院,披露于5月10日的院刊上,不仅公布了一些有关这个高超音速飞行技术的相关数据,还展现了这种名叫:斜向爆震波发动机,未来宏伟、美好的应用前景。

同时,论文简单阐述试验的过程:他们将空气和燃料的混合物,以高超音速(超过音速的5倍),引向一个斜坡,从而产生一个冲击波。这种冲击波迅速加热燃料-空气混合物,并将其引爆,而爆炸废气从发动机后面高速喷出。自然产生了他们所期待的结果——庞大的推力。

研究人员信心满满地表示:理论上,这种爆炸,应该能够推动飞机以17倍音速飞行,这种速度足以让航天器飞出大气层,甚至都不需要另外再搭载火箭。

相比之前的研究,该项目团队最大的改进,设计了一系列长约0.76米的混合箱管,在这个反应室,成功将混合着空气和氢气燃料的气体,加速到超音速,并精准地控制它在斜坡结构上爆炸,且成功地将这个爆炸,维持在斜坡结构的固定位置,大约3秒钟!

而主导这个项目的主要成员之一的艾哈迈德Ahmed,披露技术关键要点:

一、要平衡好,空气-燃料混合物的比例;

二、要控制好,混合燃料气体流动的速度;

三、要掌控好,斜坡的角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突破性进展,与最新的研究成果,也算给这项目团队注入一剂强心针。毕竟,在此之前已经花了不少钱了,再不拿出点成绩,他们也不好交代!虽说,这种新式发动机,在未来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场景。可距离实际工程应用,它还是很基础的一项研究,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而美国空军科学研究办公室,不惜给它大包特揽地给予了长期支持资助,就算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航天局也不惜给他们掏足腰包。

不得不说,在重注基础科学领域方面,他们这次宝押对了!

中美俄,航天科工的重头戏——爆震发动机,这新一轮PK早已掀起

毕竟,爆震发动机,光这概念来说,并非是什么新鲜玩意了!它的好处与广阔前景大家都看在眼里,也知道谁在基础研究上,稍稍落后,未来很有可能就被动挨打。

我国的航天粉丝们,看到美国人这个消息,在激动之余也不用太灰心!因为,我国不少学术研究机构,其实早已对于这个基础性的科学课题,开始布局了!

特别是我国的姜宗林团队,从2009年就开始研究回转爆震发动机(简称:RDE),在2017年的厦门高超音速国际大会上,更直接展示了660毫米直径的试验性样机,采用液氢或者乙烯燃料,在M4.5和18500米的台架和飞行条件下产生了静推力。

而且,姜宗林团队,最厉害的地方是,不仅把斜爆震发动机的工程样机,也做出来了,还实际设计了与其配套的系列测试了装置,比如,高超音速风洞等等!

而另一个航天大国——俄罗斯,当然也不甘示弱的,早在4年前,他们就宣布了采用生态环保液体燃料的脉冲爆震航天发动机的研发。并且,他们在试验中,成功地产生了不同能量的爆震波,并平衡了振动和冲击负荷。

还有哪些难题,将会是这个领域重要的关卡

中美俄,若专注于那种结构形式,想将这种爆震发动机,应用于航天科工领域。究竟有些难题,我们不得不正视?

抛砖引玉丢一个:爆震发动机,在燃料燃烧工作的时候,威力强大、持续的爆炸,会直接产生强烈的震动和巨大的噪音。

若这些问题不解决,不管是俄国的PDE也好,中国的RDE也罢,还是美国的ODWE,都很难将这些爆震发动机应用于载人商业飞行

同时,不管中国、美国和俄国也好,研发团队,还将面临着许多之前所没有的新课题:比如,斜激波的起爆,爆震波的驻定(维持在特定位置和角度),还有那超音速的试验环境等等。

就算你突破了这些难题,你还得想法子去处理这套全新的推进系统,当作为航天飞行器时,它还需匹配不同的设计高度,太空环境上如何整合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等等。

这些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大多数都是未知的,甚至还处于原始的理论概念状态。所以,人们想在短期内就得到稳定运行的军用、航天级的新动力飞行器,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路子再难,也得坚持,中美俄的这次PK,将是漫长的马拉松

因为,相比传统的“定容燃烧”的火箭发动机,爆震发动机,不仅有着不可比拟的“梦幻动力”,而且从热力学原理,将燃烧能力直接转化为发动机的动力,从效率值来计算,也是最划算的消耗方式,光利用效率至少就比火箭发动机提高一倍

同时,若去掉了那些比较容易损坏的高速旋转部件,换用结构更简单、维护更容易的新式结构,这也将是航天动力领域最大的一次变革之一。

不过,这个美好的愿景,并非一蹴而就,相比已成熟应用了几十年的传统技术来说。爆震发动机,如今还是非常早期的研究阶段,有点百花齐放的味道。

这就好比这次的美国团队,他们所设计的螺旋桨混合室、30度斜坡室,而我国姜宗林团队,则使用了回转环管结构,这些新颖的设计,到底孰优孰劣,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和实验数据去验证!

但不可否认,这航天领域的重大革新、新一轮航天尖端基础研究的PK,或许才刚刚开始,谁能在这个基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或许在未来就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