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战后做了多少好事,战犯就是战犯,就要以血还血。

看完《无罪谋杀:科林尼案》,我全身发抖。这部2019年的德国电影,在当下的舆论环境里被引进,给予观众“情绪”上的震撼,掩盖住了电影极致的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讲述了2011年,一个叫科林尼的工人,杀死了德国正直的大企业家,迈耶

但如果我们揭晓谜底,凶手科林尼的父亲,在二战时罹难,而杀害他父亲的则是现在的大企业家迈耶,过去纳粹德国时期的屠夫迈耶时,整部电影的观众情绪就会完全失控。

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很难冷静下来,二战、战犯、屠杀、血亲复仇等一切令人怒发冲冠的名词,刺激着我们的肾上腺素,让影院里的呼吸声,化为阵阵咆哮。

科林尼

《无罪谋杀:科林尼案》的电影结构和大多律政片相似,开始介绍案件表象,陈述辩护律师立场和与案件之间的关系,遇到强敌,案件反转。

但电影本身的细节调度,给这个故事加了太多的分。

科林尼枪杀迈耶时,迈耶房间里的唱片机,播放的是莫扎特的《安魂曲》

抛开《安魂曲》本就吊诡的背景故事和音乐,单从“作为弥撒曲的一个分支,用于超度亡灵的特殊弥撒”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大企业家迈耶一直有属于自己记忆里,“屠夫过去的愧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迈耶

这种给读者埋包袱的细节还有很多。

比如直到辩护律师卡斯帕·莱宁找到关于1944年的往事线索时,被捕的科林尼才开始说话,而在此之前,科林尼一直都是沉默的,或者换句话来讲,他在用沉默的方式,对抗德国法律。

科林尼沉默的背后,是1966年德国出台的法律条文,条文大致意思是“因为过了追诉期一些未被追诉的二战德国战犯无罪。”

这个包袱的出现,直接让所谓的“公平”“正义”被撞个粉碎。

为了结束战后的乱象,德国一些曾经的纳粹高官,被美帝扶持,重新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修改法律条文,掩盖自己曾是屠夫的事实,让登台后的一切政治行为,合法化。

死人是不会报仇的,死人更不会呐喊,但仇恨,会因为不公,世代传承。

台下的观众也随之开始共情,作为受害国的中国,是否也遇到过这种情况。

是的,我们怎么会没遇到这样的情况?

石井四郎

被列为甲级战犯、731部队部长石井四郎,在日本战败后,他用731部队几年来在中国进行研究获得的细菌资料私下同美国进行交易,而逃过了战争国际法庭的审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冈村宁次

冈村宁次是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祸首之一,但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却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无罪释放,并被聘为"军事实践研究院"的高级教官。

朝香宫鸠彦王

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朝香宫鸠彦王,因是日本皇族,战后逃脱了审判。

是的,我们也曾和科林尼一样,在列强和不作为政府的“和稀泥”下,那些侵略者,那些敌寇,那些屠夫,就能逃过一切审判,更有甚至高官厚禄,安享晚年。

所以,公平何在?正义何在?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作为一部律政片,《无罪谋杀:科林尼案》却选择“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方式,来给现代法律比个中指。

在众人知晓迈耶的过去和罪行后,科林尼在狱中选择了自杀,用另一种方式,回避了次日的审判结果。

这是属于他的一种抗争,这是科林尼几十年来面对破碎的“公平”和“正义”下的反击。

科林尼不需要这样的法律来审判自己,对他而言,他手刃的是纳粹屠夫,是杀父仇人,是几十年前就应该被“定夺”的案件。

所以,这又抛出了一个问题,迟来的正义,究竟是不是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