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之前一张海淀妈妈招聘家教微信截图,到最近热播电视剧《小舍得》中关注的育儿议辨,“鸡娃”已经成了我们无法回避的话题:无论是逃离于此,还是身在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与应试教育考核相关联的学科辅导之外,对于“音乐”的重视似乎也成了在城市人群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钢琴不再只属于少部分人的技能,音乐教育逐渐进入主流视野。

家长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并怎样找到个体在环境中的置境,我们和几位来自不同城市,并参与到孩子乐器学习中的家长聊了聊。

起初之时,见解是不约而同的:“坚持一件事情的意义。”而“焦虑”也伴此共生。

01

“报班只是基础操作,

我开了一个音乐培训机构。”

邓柯,80 后,知名乐评人,北京

儿子 8 岁

“我是北师大中文系毕业,然后是中央音乐学院的电子乐中心,现在在电视台工作,同时从事流行音乐领域的工作。我媳妇原来是艺术家,现在全职带孩子,小朋友马上八岁了。

因为我们在海淀,整个鸡娃气氛非常浓。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吧,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周围有太多优秀的人,必然导致孩子的压力大。在每一个环节,如果你想取得好成绩,想要战胜竞争者,那只能是自己打鸡血。

为了让小孩学音乐,我们做了很多,各种报班这都属于基础操作。最开始是攒班,因为有些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只有一个人,老师是不会上门的。有些课的类型,可能是集体授课效果会更好。然后攒着攒着就觉得,干脆自己开一个机构吧,所以我们其实是为了孩子学音乐,开了一个音乐培训机构。

让孩子从小学音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音乐有相当一部分技能是要求童子功的,比如说绝对音感,在小的时候开始进行系统训练,效率非常高,比如视唱练耳,我们家孩子已经有绝对音感了,但如果长大以后再训练就很难达到。另外因为我在相关行业工作,对整个音乐行业的上升通道还是比较了解的,之后儿子不论是去考附小附中或特长生,甚至搞专业都 OK。

很多孩子是从具体一样乐器开始学的,但我比较重视孩子的音乐基础能力,就是视唱练耳和乐理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是所有音乐能力的核心。把这个内化核心先打好,外化的能力比如说演奏,唱歌,表演这些,自然而然都会有了,包括之后去学什么吉他弹唱,也更容易上手,这就是音乐迁移能力。即便不考虑从业或升学问题,音乐也是非常值得孩子去接触的艺术门类。学音乐除了是排遣情绪的一个渠道,也能够运化孩子的内心,提升感受力,对整个人的塑造作用是很好的。

其实学琴本身就是一个门槛比较高的事。一般来说,投入决心比较大的家长,我们会建议让孩子学钢琴,对音乐的综合能力提升是最快的,就算之后转其他的乐器,有钢琴作为基础也会很好。第二个我比较推荐的就是合唱。合唱的核心,一个是声乐,一个是视唱练耳,尤其视唱练耳是音乐中最核心的能力。孩子如果去参加合唱团,也可以出去演出交流。而且学唱歌的成本远没有学琴高。所以这是我最推荐的两个科目。”

02

“要适应社会

但最重要的是创意。”

大王,80 后,三川创始人,北京

一儿一女,男孩 8 岁,女孩 5 岁

”作为正在努力积分落户的“北漂”,真的太能体会中产阶级在一线城市那种还未实现完全的经济自由,但又想尽力让小孩接受能力范围内最好教育的心情了。

我家两个小孩,哥哥 8 岁,妹妹 5 岁。我们之前一直是让哥哥在国际学校就读,但最近国际局势一直不稳定,也想给孩子日后更多的选择权,所以今年又花了很多力气帮他转学到了一所公办私立学校,就是说之后也可以去参加高考。妹妹是在同一所学校的幼儿园就读。

而具体到学习这件事情本身,我们其实更看重孩子一种具有创意的选择和拓展。所以不会强求孩子去学习奥数这种,包括我周围也比较少,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我们会更倾向孩子通过一个爱好,比如音乐,比如体育,去和这个世界沟通。全社会都在制造焦虑的时候,拥有自主的充满创造性的视野,真的很重要。

哥哥已经在学习架子鼓,妹妹在学网球,等她再长大一点儿,我们打算让她去学大提琴。

我比较遵循”因人制宜“的原则吧。比如说让哥哥去学打鼓,是觉得对于男孩子而言节奏感很重要,而且感觉他性格比较沉静,适合偏“幕后”型的。包括他自己现在也因为喜欢像 AC/DC,涅槃这样的乐队,想学吉他。哥哥除了乐器之外,还在学习冰球,还想自己成立一个乐队。他是有既需要团队协作,又需要个体沉淀空间的性格。

对于妹妹,我们的要求可能就更以自在为导向一点,希望她学一门不那么冷门但也不会有像钢琴和小提琴这种内卷程度的乐器,于是选择了大提琴,正好家里也有这方面的文艺工作者。还有就是,在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感谢孩子的妈妈,“妈妈付出辛苦,爸爸享受成功。”哈哈哈。

孩子的世界不是来源于课本的,而是来源于对世界的一点一滴真实的体察,包括和别人沟通交流,包括去用心用力坚持一件事情…这可能也是我们坚持不去以“成果”为导向,不去给孩子制造太多课业压力的根本原因。

当然也会着眼于现实,对于课堂上的内容,对小孩的要求是要“跟上”,而对于课外的技能,是培养他们“坚持”,引导他们逐渐进入到自主的状态里,去适应这个社会。“

03

“学乐器这事儿,

一半看天赋,一半靠盯。”

王胜男,80 后,剧院管理,北京

女儿 11 岁半,小学五年级

“我不会太逼迫小孩儿去上学科类的教课辅导班,一方面因为我们都不是学霸出身,不会以过高的标准去要求小孩;另一方面,对于奥数一类的学科,我的看法是如果连课内的数学都没有办法拿到一个好的分数,那这样更瞄准精尖的学习只是徒劳。当然,其实还是会有焦虑的时刻,比如有一天,小孩儿回来跟我说,班里第一天学《诗经》,结果其它孩子都会背的时候。

那这种焦虑的心态,某种程度上我会投射更多到孩子的乐器学习上。因为我小时候也会学钢琴,所以我的女儿现在也会学钢琴。我觉得学习乐器的前提是,你一定要有一定的“天赋”,可以是乐感,也可以是一种可以维继的兴趣。

我女儿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参加了班里的合唱团,然后一直学习钢琴到现在,背后其实也是有很大的兴趣的成分在。但我另一个比较深的体会是我不赞成所谓的线上网课。小孩儿学乐器,必须得靠真人在线下盯着,比如她姥姥和我都会做这个工作。而最终我们的目的不会瞄准一张奖状,一个养家糊口的工作,而更多地是看重这个潜移默化的美育过程。

以及因为我自己是北京人嘛,而本地人很少会有一种“留下来”的冲劲和韧性,但伴随的是那些留在城市的人,也必然是更加优秀的人。所以对小孩儿的整体培养,不能说是一种功利性的“竞争意识”,而是会越来越注重她的视野拓展与全方位的能力培养。”

04

“孩子学鼓,

我陪他一起学。“。”

张女士,80 后,普通职工,北京

儿子小学二年级

“儿子正在小学二年级,报了英语班,我和他在一起学习打鼓。平时爸爸工作很忙,学业方面主要是我在管。小女儿暂时还是给老人在带。其实心里还是有些歉疚,但等她要接受正式教育的时候会把她接过来。

其实“报班”这事儿还挺普遍的,孩子周围的小孩每人至少会报两个班,不论是学科、文艺还是体育方面的。

其实我对孩子的期望与父母对我的教育有比较深的联系。我是 80 年代出生,我的父母是抱着一定要供我上大学的这样一个概念,自然也会在学业上对我有很高的要求,或者说让我感受到比较深的压力。

而且社会发展真的很快,以后几十年的环境会越来越复杂,我不太想让小孩以后抱有遗憾,为什么之前没有抓住一些好的机会 —— 因为每个人的“幸福感”,或者说每个人对未来的期望值是不同的,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小富即安,悠闲舒适的环境里。或者说这种心态我认为只对孩子的童年有益处。但将来他依然要面对的是充满竞争的环境。

但与此同时,在陪伴孩子,激励学习的过程中,比如说和他一起学鼓这件事儿我会发现这是一个相互疗愈的过程:一方面,我会结合我之前在被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的正面或负面的心态,去不断调整我教育小孩的方式;另一方面,我会和小孩一起感受坚持学习一件乐器的一个过程,或者说在乐器之外,与他一起去面对这个社会一些林总的压力。所以我们之间的情感就是处于一个沟通和共同前行的状态中。

还想说一下我所感知到的地域差别。其实北京各个城区的家长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朝阳和大兴,相对轻松佛系,但是西城海淀这样高精尖辈出的地方,孩子们的压力更大,父母也是陪着一起拼的,甚至周末都被各种辅导班兴趣班挤满,很崩溃。我一个朋友举家搬到海淀,就为了更好的教育资源,但听她讲,太累了,身心都是,学校内部孩子之间无声对比的压力,身边鸡娃家长状态带来的紧迫感,让她不敢停下来。”

另外,我觉得对孩子的培育,出发点是爱而不是欲望。比如说之前让他去学极限自行车,后来发现他性格偏向内,他的个人兴趣点和这个事儿并不是那么相匹配,最终我们还是尊重他,把续的课退了。也曾经生气过,但还是觉得”放弃“或者”坚持“,是一个动态的,以”人“出发的衡量标准。

05

“不断进步

比之前一次更好,就够了。”

陈女士,80 后,普通职工,呼和浩特

女儿小学二年级

“我觉得焦虑感与城市是息息相关的,我身边似乎不是太多人会很看重孩子的应试学科培育,报班现象也并不是很普遍。

我对孩子的教育其实希望她每天能“进步一些”,不会告诉她要达到什么,但是会告诉她坚持一件事儿可以会有什么成果。

我让小孩学习了小提琴,是发现她对音乐有一种持续的感知力,或者说兴趣吧。这一点我和她爸爸都没有。我们日常不会盯着她练琴,对她的了解来自于和老师的交流:而老师对她学习状态一直是比较满意的,包括她对曲谱的掌握程度,以及她的“乐感”。她做完作业后,或者周末,在闲余的时间都会在网路上看一些与音乐相关的视频,当然还包括一些她喜欢的综艺节目。但总之是能看到她对这个事儿的热爱,我觉得这很重要。

要说等她长大了以后,面对更大的压力,我们会不会改变这种比较“随性”的心态,我觉得可能会根据她自己的状态和实际情况有所调整,但最终还是希望她能快乐成长。在学小提琴之前她学了画画,以后如果她愿意的话,也可以将此当作职业,而如果换成小提琴,也一样可以。希望她能按着自己的想法来。

希望她能在这种坚持的过程中找到意义。“

06

“在上海升学,

房子比户口重要。”

J,80 后,音乐教育行业,上海

女儿 3 岁

之前从事音乐演出和传播工作将近 10 年多 。女儿快 3 周岁,目前是单亲妈妈,靠自己艰难打拼哈哈。

我在上海读书工作,居住 15 年了,因为来自江苏,所以其实我血液里也是鸡的~拼读书已经是习惯了。对鸡娃的心态是,如果我提供了氛围、条件、机会,孩子受益就好,读不好是她自己的事,但如果我没提供就是我的问题了。

上海鸡娃很多,尤其浦东那块特别鸡。孩子学习排期表很满,各种兴趣班补习班,英语是必须的,其他比如围棋、画画、运动轮滑、思维课之类的也有。学音乐还真不是标配,周围的人大概一半一半。

我觉得学音乐,家庭氛围很重要,平常我就会在家放音乐,弹弹琴。我女儿很小就去有音乐元素的早教,后面也已经报名了音乐启蒙小组课,还对像专门做键盘启蒙的课感兴趣。但经济上的考虑,也不能报那么多同类型的课,周末也不想排太满,所以我选择了一种类型的音乐启蒙课 ,钢琴因为我本身就会,可能会选择自己教她,后面可能会去报我教不了的比如作曲创作,或别的乐器。

练琴这件事情是很锻炼毅力的,如果一旦开始,自己就要学会坚持,因为这是克服一个个技术和困难的过程,这是做任何事都需要培养的一个情商和逆商。有一定的积累才能更深入建立对音乐的兴趣、感受和理解。我自己是学习自驱力非常强的人 ,来自我原来的家庭氛围,家庭的学习环境可以给孩子做榜样。像我女儿是很难得的自己喜欢上各种课的孩子,所以我觉得鸡娃,最终还是要让她自己产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不是纯靠外部不断的鸡。

曾经最让我最焦虑的就是学区房了,因为我深信好学校带给孩子的财富和影响是一生的。我前夫虽然是上海户口,但在升学这件事上,房子对应好学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仅仅只是有一个户口,只是一定能有书读而已。

我年底才会自己买房,现在租在黄浦区,但我女儿的户口在静安,到了快报名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不能通过人户分离来黄埔读幼儿园。如果我有房子,那么只要是这个房子对口的幼儿园就能报了。像我的情况,孩子以后读小学,没有房子,排位会在有房子和有居住证积分的外地人后面。

如果又要房子住的好,又要学区房,很难两全。我一个同学,家里条件很好啦,老公也很有钱,两个都是外地户口,两个孩子。他们当时想住的好,所以牺牲了学区,先满足了居住环境要好。所以大多数时候你只能试图去满足一种: 地段,房子居住条件,学区,除非是不差钱。

我现在已经拼不动学区房了,后面可能靠课外补习,或者去摇号心仪的私立。但是好的私立学校一年学费和其他乱七八糟费用也是很夸张的,所以其实说到底还是钱。现在先一步步把房子搞定,有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再去看读书的事,先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单亲妈妈一个人带孩子是很辛苦的,心态一定要健康。我并不后悔离婚,不欣赏不保护不珍惜你,这种男的不要也罢;错误的婚姻虽然对自己和孩子有一辈子的影响,但如果我自己被拖入泥潭了,女儿也不会好的,重要的还是向前看。

无论是“佛系”,还是“打鸡血”,家长都在试图让理想的状态在现实中找到一个更为妥善的安置点。无论是陪伴孩子学习,还是与孩子的相处,都尚在漫长的过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