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我来和你聊聊黄褐斑。

在这里, 我要和你分享一个观点,这就是,黄褐斑的形成,有一个因素十分典型。这就是气虚血瘀。

啥意思?气不足了,它没办法带着血液往前走,这就形成了淤血。气虚和血瘀两件事儿合在一起,脸上的毒排不出去,这就有了黄褐斑。

我说这个,你可能觉得太玄乎。我给你举例说明。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32岁。

她从怀孕第五个月开始,两侧面颊就有黄褐斑了。在当时,不痛不痒,所以一直没有理会。

到后来,孩子生完了,她就发现自己脸上的斑越来越大,而且颜色也越来越深。她用了不少化妆品、外用药,效果都不好。

怎么办?由于黄褐斑太明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她决定看中医、喝汤药。

当时,这个人的状态特别惨。惨到什么程度呢?脸上斑是灰黑色的,而且面色苍白。这一黑一白,好家伙,就显得患处特别明显,触目惊心。

与此同时,患者身体疲倦,乏力,常常容易冒汗,手脚还动不动发麻。

看舌脉,发现舌体胖大,舌淡,舌面上有瘀点。脉象沉涩。

怎么办呢?医家当时开的方子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观摩学习——

黄芪30克,川芎10克,炒桃仁10克,红花10克,炒赤芍10克,当归尾12克,地龙12克,白芷12克,橘络12克,炒白术12克,三棱6克,莪术10克,白僵蚕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患者服药一周以后,三棱和莪术去掉了,加党参15克,茯苓12克,继续投用14剂。

等这14剂药用完,患者原先的斑块有了明显好转,颜色变淡了,而且有颜色正常的皮岛出现。虽然不大,但是看上去已经有了好转的迹象。

这个时候,原方加入鸡血藤30克,炒柴胡10克,再用14剂。

到最后,患者面部色斑基本消退。如果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同时,手脚麻木、自汗等现象消失。脉象沉涩之感没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小医案,就记载于2014年的《山东中医》杂志上。这是近些年出现的,以补气活血法治疗黄褐斑的典型案例之一。我把它记录在案,作为治疗黄褐斑的若干种可行办法之一,以备日后不断揣摩和学习。

现在,我和你分享一下这里头的道理。

这个女患者的问题,很显然,属于气虚血瘀。

她的舌面上有瘀点,脉象偏涩,这是典型的血瘀之象。

她的血瘀是如何造成的?显而易见,是因为气虚。患者身体疲倦、自汗、脉沉、舌体胖大,这些都提示我们,她有气虚的问题在。气为血之帅。血的运行,靠气的率领和推动。气虚,血行不畅,所以有淤血。

气虚和血瘀同时存在,患者经脉失养,所以她就手脚麻木。

请注意,我们身体里的浊毒,需要通过气血的正常运行来实现代谢。气虚血瘀,污浊之气不得代谢,面部又得不到精微物质的濡养,于是就出现了黄褐斑。这个,是黄褐斑成因的一种解读,和之前我们谈过的肝郁化火、肝郁气滞、肝血不足等,有很大的不同。

这个时候怎么办?当然就要补气、行血、化瘀。通过这样的手段,把精微物质送到患者脸上去,再把她脸上的浊毒代谢出来。

我们看看医案里用的配伍——

黄芪30克,川芎10克,炒桃仁10克,红花10克,炒赤芍10克,当归尾12克,地龙12克,白芷12克,橘络12克,炒白术12克,三棱6克,莪术10克,白僵蚕10克。

这里头,很显然,就是清代“补阳还五汤”的加减。补阳还五汤,是益气活血剂。其中,黄芪可以健脾益气,解决气虚的问题。其它的,比如川芎、炒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尾、地龙,这些都是活血化瘀的。黄芪配白术,健脾益气的效果更好。莪术和三棱,可以增进活血之效,不过到后来,淤血之态有所缓解,就可以去掉了。橘络行气通经化痰,促进气血运行。白僵蚕和白芷祛风,驱赶伤害面部皮肤的外邪。尤其是白芷,自古还是美肤之品。

至于说后来加入的鸡血藤和炒柴胡,其实也是在养血通经,疏肝行气,用意在于调和气血。

就这样,患者气虚血瘀之态得到改善,脸上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我不知道,我的解读,你能看懂多少。

现实生活中,这种因为气虚血瘀所致的黄褐斑,多见吗?我觉得,多见。尤其是那些刚刚生产的女性,最容易出现这个问题。因为她生完孩子,必然伤气伤血啊。气虚血瘀,容易这个时候形成。患者的主要表现,就是脸上有斑,神疲纳差、全身乏力、容易出汗、说话声音低微,说多了觉得累。看舌头,往往色暗,有的甚至舌面有瘀斑,舌下静脉粗壮。脉象沉涩,不重取根本摸不到。这些时候,补阳还五汤加减,算是较好的用药思路之一。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我的读者朋友借鉴、参考。我写得这么详细,目的是让你知道这里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而不是鼓励你去照方抓药。你的黄褐斑,到底属于什么证型,必须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才能得到结论。妄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是不对的。尤其是肝气郁滞、肝阴不足的女子,更不宜盲目尝试。一旦用反了,还不如不用。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跟你说这么多。文老师已经说得尽量细致了,我相信你一定能看懂、领会。

全文完。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