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

2021/5/12 总第-7-期

上周五晚,我们邀请了UM心理咨询师喻冠娟老师来到咨询零距离专栏直播中跟大家一起讨论“少年为何不快乐”这个主题。

目前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过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有30%的儿童青少年出现过抑郁症状,10%左右的儿童青少年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焦虑障碍。3000万个孩子背后还有3000万个家庭在跟孩子一起经历与承受。

在这场直播中,喻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满满的干货和几个小tips,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吧~

高梦妮:大家好,喻老师好~请问喻老师,今天为什么会选择“少年为何不快乐”这个主题来跟大家分享呢?

喻冠娟:首先青少年这样群体是非常重要的,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对孩子是有非常多期待的,觉得他们是非常有希望的一代。另外,我觉得这个群体确实也是非常需要关注的,这个也是很多来到咨询室的孩子内在的呼声,他们希望外在的世界、周围的人可以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最后一点是,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跟家庭、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所以在我们去理解或支持青少年的同时,还需要探讨能给家庭提供什么支持?

高梦妮:谢谢喻老师的回答。我国大概有3000多万个儿童青少年存在情绪障碍以及一些行为困扰。其中有30%的孩子出现抑郁状态,有10%的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障碍。

其实这3000万个孩子的背后也是3000万个家庭,很希望这些家庭可以及早的关注到孩子的心理问题,及早寻找专业人士进行干预,让他们能够有更舒适、更自在的成长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喻老师,从你临床工作的经验来看,现在的青少年较容易呈现出哪些心理困难?

喻冠娟:在跟家长打交道的过程中,确实会发现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比如说拖延,比如说适应困难,人际交往困难等,还包括像抑郁方面的一些情绪障碍等。

就拖延问题来说,如果一个孩子在比较小的年龄段(小学的低年级阶段或学前阶段)呈现出拖延的现象其实是比较正常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给我们的感觉还是很稚嫩娇憨的,他们可能做事情本来就是会有点慢,那么在这样一个年龄阶段,拖延问题是一个比较正常的存在。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到了小学的高年级阶段,甚至是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仍然会呈现拖延习惯的话,那就是与这个年龄段不太匹配的行为。

那么拖延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有两个可能的原因:

1

养育者和孩子的性格不相匹配;

2

养育者跟孩子没有完成分离。

比如这个养育者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那么在他的标准下,孩子完成任何事情的速度,他都是不满意的,觉得孩子是拖延的。

在这里举一个家长觉得孩子做作业慢的例子,当家长觉得孩子做作业慢的时候,总是会去催促他,隔一会儿就去看看他完成的进度,其实这种形式的催促或者说打扰,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分神。

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他的能量可能就会被分为好几个部分,一个部分用来做作业,另外一个部分用来对付家长的催促。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注意力是分散的,没有办法把所有的精力完全的投入到当下的这一个事情上面,那么势必他做事情的速度就会下降。

如果说在家长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长期是这样一个情况的话,就会把这一部分固着下来,让孩子形成拖延的习惯。

孩子会因为爱养育者而有意识的留出一道口子,让养育者对自己的领域入侵或干扰。那么这就是我要接下来说的第二个原因,也是更深的一个角度,养育者跟孩子的分离。

孩子跟养育者分离的较好,就不太容易出现拖延的现象。
孩子跟养育者分离的不好,拖延现象就会较严重。

假如“我”今天的作业写完了,我可以把它理解为我跟这个事情的关系结束了,我在做作业这个事情上面是画了一个句号的,这个事情已经完成了。

但是如果是一个分离有困难的孩子,他会把一些事情一直拖,让自己长期处在一个不完整的状态中。因为任何一个完成的事情都会激活他对于分离的恐惧。

高梦妮:谢谢喻老师,我替大家回顾一下,想要改变孩子的拖延问题,可以从两个方向出发,

2

父母觉察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情绪的变化,减少自己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2

探索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觉察孩子和自己是否将分离问题处理好了。

那除了拖延问题以外,喻老师觉得青少年阶段还有什么心理问题是较普遍出现的?

喻冠娟:还有适应问题,适应一个新环境的问题,比如小升初,初升高,高中升大学,大学毕业走进社会,或者搬家。

我们要适应一个新的环境之前,是需要跟旧的环境告别的,比如说要搬家了,孩子会面临丧失,他会丧失曾经给过他很多美好记忆的这个地方。

比如说升学,从小学升到初中,那么孩子会丧失他作为小学生的身份,他也会丧失在学校里面多年跟老师、同学相处的快乐美好的瞬间,这里面是有非常多不舍的。

所以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前,需要跟旧的环境、熟悉的感觉去告别和哀悼的。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越是能够充分的跟过去熟悉部分说再见,越有助于他对新环境的适应。

这一部分也跟分离有关。孩子在刚出生的6个月--1岁之间,跟妈妈的关系是非常粘稠且融合的。就像温尼科特说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婴儿。每个婴儿的背后都会有一个养育者。

有一些孩子在出生之后,因为妈妈的身体或工作原因,不得不把他交给其他养育者,比如说保姆月嫂或者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那么这个孩子跟妈妈的融合在这里就会有一点破损,也就是会有丧失。

而在孩子前语言的阶段,他是没有办法去表达和处理这部分丧失的,那么这一部分带给他的感受,会存入到他身体的记忆里,也会成为他情绪记忆的一个核心。

长大以后,当一些分离场景出现的时候,就会激活他之前经历丧失时情绪的痛点,所以面对分离时会呈现出更多的困难。

一般来讲,孩子比较早期的时候,需要跟妈妈融合,如果有一个充分的融合的话,在孩子该要分离的时候,也会比较顺利的分离。但是如果是相反的,孩子在早年该融合的时候没有融合,那么后面分离的过程就会显得漫长一些。

高梦妮:谢谢喻老师,记得曾奇峰老师一直说其实精神分析也是一门育儿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信任、自由独立还有就是一个自己可以说了算的人生。

除了上面谈到的两个较普遍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些行为更具有杀伤力,比如说青少年自杀或自伤,这些行为是更具象的,那么这些行为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喻冠娟:最近几年,我觉得儿童青少年这一部分的问题呈现会更多一些,尤其是疫情以来,可能也激发了人们很多的死亡焦虑,所以这几年儿童青少年抑郁的问题是很凸显的。

有很多家长特别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对自己那么残忍。因为把自己割出口子,其实是一个很痛苦的事情,但我们在跟这些孩子工作的时候,会发现他们的心理会比外在身体的伤害更加痛苦。

很多时候他们的内在情绪是处在一个非常崩溃,失控的状态,他为了转移痛苦的感受,就用身体的痛去代替情绪的痛苦。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他愿意用身体的痛去代替情绪的痛,那他心里的痛到底是一个多大的痛。

如果有自伤行为,那么一定会在皮肤上留下痕迹,特别是夏天,会更加容易被看到,其实它也是一个信号,是一个呼救的信号,它在向周围的人呼救:我不行了,我真的非常痛苦

这种呼救他可能没有办法用语言出来,或者说曾经表达过,但是外在的客体没有理解或者及时的回应,那么这些呼救就是没有被看到或认真对待的。所以孩子就把这些愤怒转到了自己身上,因为没有办法向外界投注,那就通过去弄伤自己,伤害自己去表达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梦妮:还有一个家长十分困惑的问题,在这样一个物质丰盈的时代,对孩子的照顾都是百般呵护,为什么我的孩子还是会抑郁呢?

喻冠娟:我先举个例子,有一个青少年他来做咨询,他的症状是成绩下滑严重,食欲不振,心情一直都闷闷不乐。在跟孩子聊天的过程中,孩子说,他妈妈给他买了三套房。我对这个事情就是比较好奇,于是我问他:你现在10多岁,妈妈就已经给你买了三套房了,会不会说你都可以少奋斗很多年?他回答道:那岂止是少奋斗好多年,我都觉得一辈子不用奋斗了。

孩子在说这一部分的时候,他其实是很愤怒的,他觉得他的妈妈根本就是不相信他,不相信他会有能力可以去独立工作,让自己过好的生活。表面看,家长是给孩子累积了一些财富,但实际上在孩子这里,他感觉妈妈就好像是把他的翅膀剪了,不需要他自己奋斗了,这个孩子在这个地方就抑郁了。

物质真的很丰盈,什么都不缺。但是孩子作为一个主体的那一部分,他自己的欲望,他自己作为一个存在,他自己内在的那些部分在哪里呢?在父母全然的照顾下,孩子的主体性,他自己的声音,就好像丧失了,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

家长有时很难去理解为什么孩子会抑郁实际上也是因为它跟很多因素都相关,比如我们社会原因,我们社会的大环境都是比较焦虑的,这些情绪无形中会传递给我们的孩子;还有代际传承的原因,比如在一个大家族里,有一些东西是一直没有被解决的,那么它就会通过代际传承的方式传递给现在的这一代。

再就是养育者跟孩子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在孩子早年跟养育者有一个比较好的融合,养育者把孩子照顾的非常好,那么从这部分获得的感受就可以作为力量去抵挡他成年之后外在的一些压力或者说挫败。

但也有可能出现,外在的压力大到让自己真的没办法抵御,即使是早年被养育的非常好的孩子,面对巨大创伤也仍会初选退行,止步不前的情况,但是总体来讲,早期被养育的更好的孩子,抗挫折的能力会更强韧一些。

高梦妮:如果我们的孩子已经出现抑郁的问题,作为家长做一些什么?

喻冠娟:我总结了几句比较简单的话来概括:

1

如果孩子愿意,争取为孩子寻找专业人士的支持,比如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或家庭治疗师。

2

家长觉察自己的焦虑,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3

耐心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针对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特性,对待孩子的方式是:不求不应,有求必应。

总体来讲的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养育一个孩子真的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那么就不着急,慢慢来~

UM心理咨询师:喻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