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几个老师闲聊的时候,正好提到了保定火车站的蒂森电梯。

我来了一句,是蒂森克虏伯电梯吧?

结果迎来了大家惊讶的反问——克虏伯不是产大炮的吗,什么时候“沦落”到给老百姓做电梯了?

其实,克虏伯也曾试图重振自己军火大佬的地位,但无奈早已风光不在~2015年交付德国海军的符腾堡级F-125护卫舰超重厉害,导致船体不稳;勉强试水后,又连续发现了一系列软硬件方面的问题,结果被德国国防部直接拉黑——将克虏伯公司踢出了后续的招标名单。

当然,蒂森克虏伯电梯的质量还是相当可以的,算是电梯里的中高端系列,比护卫舰要靠谱的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上,显赫的克虏伯家族,曾被认为是一个团结、勤奋、严谨,生生不息的德意志“典范”家族。

甚至,中国近现代军事的起步,都离不开这个家族企业的积极参与,李鸿章和克虏伯家族的第二代掌门人还说得上是不错的朋友关系。

至今,在厦门胡里山炮台,还保留着一门李鸿章于1893年购进的克虏伯大炮,其最远射程可达19760米,并被认定为“世界现存原址上最古老、最大的海岸炮”。

然而,即便是看似如此欣欣向荣的家族,最终竟然也难逃“富不过三代”的怪圈。

克虏伯家族的前三代人,无论是对普鲁士,还是对德二、德三帝国,都表现出了一片忠心。

克虏伯军火帝国的创始人,带有部分犹太血统的阿尔弗雷德·克虏伯,继承了老爸的一个小铺子,专注于炼钢炼铁。

这位和儿子、曾外孙、玄外孙同名的阿尔弗雷德,我们给他取个代号K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尔弗雷德·克虏伯(1812—1887)

K1只接受过基础教育,但特别能钻研,眼光和判断力也相当敏锐。

这时尚未统一的德意志地区正逢工业革命的高潮,各个邦国都在忙着修铁路,而当时火车的拼接轮毂在铁轨上高速运行时很容易出现变形并导致脱轨,以致于许多本地钢厂都不愿接轮毂的订单。

1851年,手艺精湛头脑灵光的K1,发明了无接缝的火车轮毂。

很快,订单雪片似的飞来,原本算上K1在内只有5个人的小铺子,升级成了克虏伯钢厂,并建立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生产制度——这也是大部分德式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我们现在看到的克虏伯家族的标志——三个互相交错的圆环,就象征着当年祖先“发家”的手艺——无缝火车轮毂。

此后,克虏伯钢厂不但顺利占领了国内市场,还大量出口美国,成了口碑很不错的德意志民族企业。

克虏伯和普鲁士政府也进行了愈发密切的合作——K1为普鲁士军队设计制作了后膛加农炮,射速和精度方面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由此,K1赢得了“加农炮之王”的名号,克虏伯公司又从钢厂,升级为了普鲁士的“御用”军火供应商。

1870年代,德意志的统一为克虏伯打出了完美的广告,K1的枪炮和装甲钢板成功走向了世界市场,一跃成为欧洲最大的企业,形成了自己的“军工帝国”。

德国历史剧《克虏伯:一个德意志家族》剧照

更具有超越性的是,成了巨富的K1还属于一位贴心的好老板——他创立了超越时代的员工福利制度~员工们几乎全为终身雇佣,跟铁饭碗差不多,8小时工作制,还能享受到企业提供的住房、医疗和养老方面的福利;在克虏伯企业园区,K1认真为员工们建立了学校、公园、百货商店、公共洗浴和娱乐场所。

当员工出现意外死亡或丧失劳动能力时,其家属也能从克虏伯得到足够的生活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克虏伯:一个德意志家族》剧照

要知道,此时的大部分欧美工厂,工人们每天要平均劳动14至16个小时,个别时候甚至长达18个小时。而且还毫无劳动保障而言,工伤致残、致死后,大多申诉无门、没有任何维权的余地。

比如下图,是同期美国纽约一家工厂女工的时刻表。上面大大方方地写着“由此安排,可以确保全年的日平均工作时长能达到11小时”。按照这张表的排班,所谓的“休息日”,就是每逢周六,工人们可以提早一到两个小时下班。

在克虏伯源源不断地为全球战场提供“杀人利器”的同时,K1又是一位体恤员工的好老板、忠于家庭的好丈夫、好父亲。

这一时期,埃森的一处俯瞰鲁尔河的地方,克虏伯家族大本营Hügel庄园拔地而起。之后,数代克虏伯人,将庄园打造成了如今的宫殿式建筑。

如今的庄园已经被开辟成了克虏伯博物馆

1887年,K1去世时,给自己的独子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和老爸同名)留下了一个拥有75,000 名员工的德国最大企业。

为了便于区分,这个小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咱们叫他K2。

接手了庞大军火帝国的K2,跟老爸一样善于研发和经营,并同德皇族走得很近,无论是政府还是海外订单,接单接接到手软。

此时,战场上,交战的双方往往拿的都是克虏伯的枪炮、子弹,战场上满地都是克虏伯的弹壳。

K2和德国皇帝保持着深厚的私人关系,而克虏伯也被视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军国主义政策的强大支柱~德皇威廉二世去过Hügel庄园做客,还亲授克虏伯掌门人只有普鲁士皇亲国戚才能获得的勋章。

迎接威廉二世皇帝到访的克虏伯一家

甚至,为了克虏伯家族继承人的事儿,威廉二世都曾操碎了心。

K2膝下只有两个女儿,按照克虏伯家族坚持直系传承的“长子继承制”模式,庞大的军火帝国,将由大女儿贝塔继承。

可是,20世纪初的德国,女性连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都没有,大学也不接受女生参加入学考试,除了护士、家庭教师、佣人这些提供给未婚女性的工作,社会上几乎没有任何职业女性的存在。

德皇威廉二世思来想去,跟身边人反复讨论后,做出“指示”——给克虏伯家的大闺女选个靠谱的老公,让男人入赘过去,不就得了嘛。

即便这时的贝塔才十四五岁,都没发育好,德皇就开始给她四处张罗对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克虏伯:一个德意志家族》操心贝塔婚事的德皇威廉二世

还没等觅到良婿,正当壮年的K2就被发现暴亡在了自己在Hügel庄园的书房里。

有关K2的死因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主流解释认为,他因为自己的同性恋经历被媒体曝光后,不堪其辱,愤然选择自杀的,而且被怀疑死时已经身染梅毒。

《克虏伯:一个德意志家族》中,出席葬礼的德皇威廉二世

按照长子继承制,16岁的贝塔·克虏伯成了这个庞大军火帝国的大boss。

《克虏伯:一个德意志家族》中,贝塔在检查父亲的遗物

四年后的1906年夏,贝塔遵照“圣旨”,由德皇威廉二世像父亲一般牵着手,将她嫁给了大她16岁的贵族外交官,古斯塔夫 ·冯 ·博伦哈尔巴赫(冯von,是德意志贵族的标志)。

古斯塔夫 ·冯 ·博伦哈尔巴赫由此改名为古斯塔夫·克虏伯 ·冯 ·博伦哈尔巴赫·。

这对新婚夫妇,一个20,一个36岁。

好在,先结婚后恋爱的两人生活还算美满和谐。古斯塔夫把克虏伯经营得相当不错,军工帝国继续蓬勃发展,员工规模突破了10万。

第三代克虏伯传人——古斯塔夫夫妇,咱们这里简称K3夫妇。.

贝塔、古斯塔夫夫妇

随之而来的一战给克虏伯带来机遇的同时,挑战更是棘手~面对占据海权优势的协约国的军事封锁,克虏伯的海外市场损失惨重。

这种情形下,K3夫妇只得孤注一掷地跟德皇威廉二世捆绑,同皇室和政治前所未有的亲近,Hügel庄园甚至专门布置了一间套房,以备威廉二世的随时来访。

整个一战,克虏伯承包了德军的大量火炮和几乎全部潜艇。

可是,即便战场上克虏伯大炮的威名响彻东西两线,神出鬼没的潜艇令协约国胆寒,可最终仍然无法挽救德国战败的命运。

战后,克虏伯面临巨大困难,和德意志战车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克虏伯家族经历了作为战败国的全部耻辱——家族被贴上战犯的标签、法国人强占鲁尔区、克虏伯工厂遭英法强拆、德国经济崩溃、软弱无力的魏玛共和国.....

开进鲁尔区的法军

克虏伯曾一度被禁止生产武器,大量工业设备被拆卸后强行运往法国,并被迫裁员7万人。

但令人称奇的是,困境之下,克虏伯竟然咬着牙继续维持着它的福利制度。

在法国占领军与鲁尔区工人爆发大规模冲突后,K3夫妇还为冲突中丧生的工人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古斯塔夫因此被判了7个月监禁。

好在政府里面有熟人疏通,很快古斯塔夫就被放了出来。

古斯塔夫一时间成了德意志的民族英雄。

暗地里,貌似已经改为民用生产的克虏伯工厂,在魏玛共和国的支持下,仍然继续着武器研发,秘密生产和实验了多批次的大炮和装甲战车。

1932年的大选中,虽然K3夫妇打心底里瞧不上街头混混一般的纳粹党和出身卑微的希特勒,但出于企业前途的考虑,还是为纳粹党提供了大量政治献金。

《克虏伯:一个德意志家族》中,1930年代,K3夫妇第一次正式接待“元首”

希特勒上台,克虏伯的能量得到了彻底释放,规模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到1938年的时候,员工数量已经接近12万人。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K3夫妇跟希特勒、希姆莱一伙越接触,竟然越投缘,开始以“我曾经招待过德国皇帝的庄园不会接待一个奥地利流浪汉”为由,试图拒绝希特勒来访的贝塔,逐渐成了希特勒的“粉”,将“元首”看作了洗雪耻辱、复兴德国的“德意志人大救星”。

《克虏伯:一个德意志家族》中,二战中,纳粹党高层到访Hügel庄园,享受到了皇帝般的款待

1940年初,二战刚开打不到半年,古斯塔夫就中风倒在了办公室,虽然得到了良好的医治,但已经年过七旬的他,身体大不如从前。

此时的克虏伯已和第三帝国牢牢拴在了一起,规模也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张不断壮大。到了1943年的时候,包括被强制劳动的占领区人民、战俘和犹太人在内,克虏伯的在岗工人高达到30万,日夜不休地生产大炮、战场、潜艇和其余各种轻重武器——德军“动物园里”一堆虎、豹、黄鼠狼....

比如,在1942年夏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克虏伯的“古斯塔夫巨炮”一炮就打穿了苏军30米深的地下弹药库,进而引发连环殉爆,那重达7.1吨炮弹的剧烈爆炸,竟把海湾里的一艘船给震沉了。

古斯塔夫巨炮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大炮,炮身有4层楼高,重达1344吨,需要三千人配合操作

1943年,“克虏伯好女婿”古斯塔夫再次中风,就此一病不起,丧失了工作能力。

很快,克虏伯的大部分工作,交给了家族继承人,K3夫妇的长子——阿尔弗雷德·克虏伯。

对,大家没看错,又是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家族的男性继承人,都用这同一个名字!

对于这个小小阿尔弗雷德,咱们暂且叫他K4。

K3夫妇——古斯塔夫和贝塔共育有五儿两女,对他们的家教极为严苛,甚至说得上冷酷。

K3一家画像

比如,早餐定在了7:15,晚半分钟去,就会发现餐厅的大门已经关闭了,只得悻悻地听着里边的人用餐的声音,等着按时吃午饭了。

甚至,为了培育儿女们的“意志力”,即使在大冬天,屋子里也不会拨旺火炉~这有助于保持高度的清醒。

作为未来克虏伯掌门人的K4,从童年起,就一直在恪守时间、高度自律、执行命令的继承人教育中长大,一直保持着对父母和家族的高度“敬畏之心”。

K4的管理能力还是相当可以的。甚至,比起尚带老牌贵族遗风的父母那一辈,K4对纳粹的理念更为认同——他主动加入了纳粹党,积极配合德军接管了占领区的一些工业机构,并与掌控集中营的党卫军紧密协作,征用大量战俘、犹太人和占领区居民进行强制性生产。

显然,战后,以上“事迹”也成了K4被指控为战犯的主要理由——掠夺和奴役、反人道主义罪行等等。

美军士兵和“古斯塔夫巨炮”部分炮残骸合影

战争后期,K4清醒地意识到了第三帝国最终的结局,曾秘密将一部分财产转移到了海外避险——正是这些钱,为以后克虏伯企业的东山再起打下了基础。

同时,在盟军飞机的日夜轰炸下,克虏伯工厂坚持生产到了最后一刻,直到美军开进了克虏伯企业大本营埃森市。

不久后,K4被美军带走,成了纽伦堡法庭上的纳粹战犯,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并没收全部财产。

被美军从家中押走,接受审讯的K4

随着冷战的开始,西德又被重新武装。

1951年,K4提前获释,并被归还了包括军工厂在内的所有财产,让他继续经营克虏伯。

因为,K4是唯一合法的克虏伯掌门人——早在1943年的时候,为了保持家族的直系传承,K4老妈贝塔特意恳求希特勒为家族搞了一个“特别立法”,废除了巨额的遗产税,让长子K4(阿尔弗里德)继承克虏伯姓氏和克虏伯家族的所有财产和企业,他的其他兄弟姐妹及其后代无权拥有克虏伯的姓氏和财产。

所以,K4兄妹一大群,只有他一人能姓克虏伯、有权接管家族企业。

回到老家的K4发现,战后的鲁尔已经成了英国占领区,同一战后的法国人如出一辙,英国人将大量克虏伯工厂设备肢解后运回国,工厂早被拆的七零八落,不像样子了。

更要命的是,没有钱。

这时,克虏伯有将近2万多的退休职工被拖欠养老金,而克虏伯的在岗工人也才到2万人。

董事会建议K4消减养老金来渡过难关,被他毫不犹豫的否决了。

最终,K4不惜卖掉前期转移到国外的家底,来补足养老金。

《克虏伯:一个德意志家族》剧照

此举让工人们士气大振,真正把克虏伯当成了自己家一样努力建设——德国人的韧性在二战重建的时候再一次展现了出来,工厂可以被拆掉,机器可以被肢解运走,但是克虏伯工人的技术,克虏伯工厂的制度和传统是无法被拆掉破坏的。

克虏伯集团主打钢铁、造船、卡车、农用设备等非军事部门,渐渐的恢复了元气,1954年,克虏伯工人再次回归到10万之众,克虏伯再次跃进欧洲第四大企业。

到了60年代初,克虏伯集团的钢产量一度达到了战前的两倍,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十二家企业之一。

然而,顺风顺水的K4, 却突然做出了个惊人的决策——把家族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去代管,自己专心享受生活,醉心于摄影、跑车和帆船运动。

K4和他的职业经理人贝茨

这在现在看来还算是比较正常的事儿,但搁到半个多世纪前,则属于非常超前的理念——请一个“外人”管理企业而不是自己的儿子或者弟弟妹妹,这几乎就等于完全放弃了家族几代人积累的产业和克虏伯的“荣耀”!

到了1967年,随着西德政府对富人开始征收高额遗产税,肺癌晚期的K4赶紧拿自己名下的资产组建了一个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基金。同年,K4去世。

K4的独子阿尔弗雷德·克虏伯(还是这个名字)是个“废柴青年”,在得到每年200万马克的年金后,痛快的宣布放弃了克虏伯的继承权。

因1943年的“克虏伯家族继承法”仍然有效,他甚至连“克虏伯”的姓氏也舍掉了,换成了姥爷“入赘”前的姓,改叫阿尔弗雷德·冯 ·博伦哈尔巴赫。

从左至右,老爸阿尔弗雷德·克虏克、儿子阿尔弗雷德·冯 ·博伦哈尔巴赫 、职业经理人拜茨

1986年,一生酗酒负债累累的阿尔弗雷德·冯 ·博伦哈尔巴赫死于癌症,身为同性恋的他在婚姻中没能留下任何子女。

克虏伯家族自此彻底落下帷幕。

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克虏伯集团是1999年,克虏伯公司与蒂森公司合并为蒂森克虏伯集团,属于一个完全的现代企业,跟曾经的“帝国战车克虏伯”,早已经没什么太大瓜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