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是沪苏浙人?那你不应该觉得甜。”苏州餐饮老字号得月楼的“80后海归”掌门人林冏用笃定的语气,回答了记者的一个疑问——得月楼的招牌菜松鼠鳜鱼是不是太甜了?

整个得月楼都沉浸在“老底子”的味道中。走进一楼大堂,电视机上滚动播放的是一部1983年的喜剧电影《小小得月楼》,而这部电影被认为是1963年喜剧电影《满意不满意》的续集,两部电影都是以得月楼为主角,奠定了得月楼在长三角食客心目中的地位。将视线从电影转到餐厅,无论是装修风格还是菜品的摆盘,都仿佛从电影中直接穿越而来,据说连用来盛放松鼠鳜鱼的盘子,都是二十多年前的老物件。

不过,最近得月楼有了一个新动作。

连锁便利店罗森与苏州得月楼合作,生产酱鸭饭、霉干菜饭卷、苏式糖粥和苏式辣酱拌面及盒饭。4月21日,这几种产品开始在整个长三角地区的近2000家罗森门店同步上架。“不变的”得月楼也在寻求一种改变,而改变的源头似乎就在林冏身上。

最大优势也是最大缺点

2012年林冏接班任总经理,至今他仍和另外三位同事共用一个办公室。他的座位后面是一块临时被用来挡住墙上霉斑的泡沫板,是顾客办满月酒留下的材料,尽管如此,这块泡沫板还是没能挡住墙角的裂缝。“原来我这边是漏水的,下雨天我几乎就坐在水里,如此坐了6年。”

这样的办公环境是他父亲特意安排的。林冏的父亲林金洪,是得月楼上一任掌门人。今年67岁的林金洪是“科班出身”,1972年他进入苏州烹饪技术培训班,此后进松鹤楼、得月楼,在苏帮老一代名厨刘学家等的指导下,成长为国家特级厨师。1993年,林金洪成为得月楼掌门人。

“父亲说,苏州老城区寸土寸金,能够经营的场所要全部做成包厢,而且办公室不能太舒服,太舒服了人就整天窝在办公室里,没法做到现场管理。”至今,林冏的父亲仍坚持每天上班,和六七个人挤在一个办公室。

得月楼的管理层里,林冏是年纪最轻的一位,也可能是最焦虑的一位,“得月楼最大的优势是传统,最大的缺点是过于传统”。因为背负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得月楼不能贸然求变。

但是,“不变”的后果已显现,到得月楼吃饭的本地食客平均年龄超过35岁。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得月楼松鼠鳜鱼在苏州的排名,被甩在十名开外。

老字号启动“幼儿园工程”

老字号的“变与不变”是一个老问题。《小小得月楼》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改革开放初期,苏州得月楼饭店的团支部书记毛头带领青年们在旅游点开办“小小得月楼”,毛头是创新的代表,而他的父亲总是不放心他的提议,父子之间产生了一系列戏剧冲突。当时,电影中毛头的原型就是林金洪,40年过去,林冏成了力主创新的那一位。

“我时不时会有一些想法,但总是被敲打。”林冏说,他提出新想法后总是反复被问:“你老的事情还没有做好,为什么就要去弄新的?”

不过,这次和罗森的合作,并没有遭遇太大敲打。林冏分析,这是因为新产品和得月楼原来的产品不属于一条线,这是在做增量,动用的人力也不多。但这在林冏眼里,“只是一个小的突破”。他更希望通过这次合作,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几年前林冏启动了松鼠鳜鱼的“幼儿园工程”,就是让得月楼苏帮大厨走进幼儿园,开花刀、浸料、挂糊、拍粉、油炸、浇汁,现场展示松鼠鳜鱼“原汁原味”传统烹饪技艺和精细流程。尽管这是个公益项目,但林冏介绍时眉飞色舞:“我们现在已经向3000个孩子展示过,这将影响3000个家庭,这个事情要坚持下去。”

此外,林冏看重的是通过合作向罗森学习食品标准化的经验。领衔本次产品研发工作的大厨孙强设计了四种产品:苏式糖粥、苏式辣酱拌面、霉干菜饭卷和酱鸭饭。要把这些样品变成便利店里的即食产品并不简单。得月楼厨房里使用的是明火,而食品工厂里使用的是电和蒸汽。光一个霉干菜饭卷,孙强就将调料以克为单位进行精细调整,调整了七八次,才得到了和厨房样品基本一致的口感。

得月楼曾经有过一次发展的好机会。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过苏式点心大厨吕杰民寻找传承人的故事,拍摄地就在得月楼,节目播出后,店内的糕点销量一下子上去了,但产量没跟上。“糕点适合标准化,我们的点心班有12到14个人,相当于一个小工厂的人员规模,如果当时能趁着节目效果,把得月楼的糕点品牌做出来,再趁机发展好电商,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回头复盘,林冏滔滔不绝,“如果知道有这样一个机会,糕点的标准化应该在2013年提前完成。”他也承认,这都是“事后诸葛亮”。

目前,得月楼与罗森合作开发还在进行中,第二批产品有望在3个月后面市。林冏期望这样的合作,有助于得月楼更好地突破“品牌固化”瓶颈。林冏还告诉记者,这些年,得月楼的松鼠鳜鱼正在逐步减糖,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减糖10%,但减糖的速度和食客的口味变化速度相比,可能慢了一些。

栏目主编:孔令君 本文作者:陈抒怡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