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先生曾经在一文中写道“必须承认在我们的社会中,最上等的职业还是当官”,因为我们必须承认当官的人就算是为官清廉,不贪腐,也有着各种优待,无论是在处理事情上还是日常生活中,皆是如此。
莫言先生在文中便说了这样一个对比,教师要是当官了,哪怕是偏僻乡镇的乡长,必然也会大张旗鼓地请客吃饭,但当官的人去做了教师,必定会心情郁闷,恨不得上吊自杀。
而且我们也只听说过哪哪哪又拖欠了教师工资,却从未听说过哪里拖欠过这个书记、那个主任的工资。莫言先生便是从此处入手,开始展开说明语文教育改革。
莫言先生
教师质量
莫言先生认为,“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就很难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有了好的教材,没有好的老师,恐怕也无济于事。”教师的质量问题确实是一个千古难题,尤其到了现在,信息发达,每个角落的消息都可以让人知道。
我们成天看着那些用针扎学生的老师、猥亵孩子的老师、拽头发致孩子皮骨分离的老师.....太多了,这些老师已经不再是教学质量的问题,而是演变成了有没有师德的问题。现在,家长送孩子上学不仅要考虑学校是否够好,还要考虑老师是否会对自家的孩子好。
于是乎,便有了对老师的各种敬意,生怕老师在学校委屈了自己的孩子。等到家长们好不容易发现这个老师是个善良、认真、负责的人之后,便会又开始思考,这个老师教的是否够好,是否能够让孩子快速吸收课堂知识。
莫言先生
大部分的老师都是有编制的,或多或少都抱有无过就是功的心理状态。
小编认为,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可以依靠后期慢慢提高的,关键是人们的对教师这一行业的态度,对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完善教师的待遇,让教师这个职业回归到教书育人、传道解惑的根本上。
如果世人都拿出想要做官的心态去做老师,那么教师的质量问题就不用发愁了。
莫言先生发言
要让孩子多读书
莫言先生认为“中学的语文课,起码应该拿出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只要不是反动的、黄色的,学生愿意读什么就让他们读什么。”
读书读得多了,语感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好的书可以让孩子从中品尝到美味,不好的书可以让孩子学会鉴别,读书还有利于孩子见识到更多的东西,孩子的眼界、心理都会更上一层楼。
莫言先生
一个孩子如果能看完一百本名著,就算不去写些什么东西,对于他个人来说,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现在学校也规定了学生假期必须读的书,还要求要写读后感,但是被阉割后的书真的表达出作者原本的意思?
在繁重的作业、一个接一个的补习班面前,孩子真的有时间去阅读这些书吗?
读书
让中文专业去研究语法
至于那些语法逻辑,什么时候学都不晚,它就在那里,什么时候去研究,它还是如此,它相对来说是有客观答案的。都说学以致用,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说话,可不讲究什么主谓宾状定补,而是凭着感觉去说出来,去写出来。
就算没有学过语法,我们也是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感觉,把一句话清楚地表达出来的。而大学中的中文系则是完全专门研究汉语的语法逻辑与发展历史的一门学科,他们可以用这些知识去教国人语文或者去教外国人中文。
让写小说顶厉害的作者去分析一句话的语法逻辑,他不一定可以说出来所以然,同理,让研究汉语语言逻辑顶厉害的专家去写一本小说,他也不一定写的出。小编认为,我们要搞清楚现阶段学习语文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去研究汉语,还是提高文学素养与鉴别文学的能力。
莫言先生
不要死板地做阅读理解
语文中的阅读理解,莫言先生也在文中提到过,并不是反对阅读理解,而是反对给阅读理解加上准确答案。就像一千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自身经历不同,看事情角度不同,对文章的理解也会不同。
前些年有道高考题,问文章中“下雨了”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状态?事后作者亲自回应,并没有什么心理,只是因为当时真的下雨了。这件事情让语文中的阅读理解就变得非常好笑。
当然,不是在阅读文章时不加以自己的理解。就像读《易》一样,我们不停地理解,好像万事万物都可以用《易》去解释,这是我们后来主观加上的,还是作者当初本来的意思?
感悟
而且,每一句话,每一个人对此的感悟都是不同的。
小编认为,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当是有着自己的想法的孩子,而不是问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相同答案。
这样,反倒是给自己上了枷锁。
教育
最后
不光是语文教育,其他科目教育亦是如此。
现在的课本好像就是模具一般,把本来各种形状的物品,都凝聚成了一个样子。1+1有准确答案,但是每个人对每篇文章的看法都是不同的,化学有固定的反应公式,但是每一个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可以是不同的。
这大概就是这类文科科目的迷人之处,伴随着年龄不同,回头看文章、看历史事件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当然,化学的反应也充满了魅力,物理也非常神奇,天空上每一颗星星是什么,生物的细胞,这些都充满了魅力。
乏味
但是,当这些东西变为课本上的知识后,好像失去了原本吸引人的样子,变得枯燥乏味。
最后引用莫言先生的最后一句话,“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一套东西实际上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就不可能用一个星期改革掉。
那些正在被许多人口诛笔伐着的东西,也正在被许多人拼命维护着。但这众多的反叛之声,毕竟让我们看到了一线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