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十八世纪,整个世界似乎都在以超级速度向前发展着,相比于欧洲国家们注重的"稳定"和"和谐",他们处于对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的积极探索阶段。

而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也没有因此黯然失色,整个十八世纪成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十八世纪的中国处于明清统治时期,先是清王朝在初期建立了统一王朝的政权,再是十八世纪中期著名的"康乾盛世",一直到十八世纪末期清朝统治在世界其他各国上升的时期开始走下坡路。

在十八世纪之前,中国知识分子遵循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然而十八世纪的知识分子们究竟失去了什么,导致在此后的百余年里,中国知识界变成了逃避现实,万马齐喑的局面呢?

一、明末清初社会经济的繁荣削弱了知识分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在十八世纪初期,也就是明朝中后期社会中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农业、商业和商品经济在清朝时期更是发展到了鼎盛的地步,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最明显的一点是社会中开始出现追求脱离实际的风气,而这一点对于以儒家思想中"忠、义、信"作为人生理念和目标的知识分子们来说,更是致命的。

在十八世纪之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们统称为"士",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比较基础的贵族阶层,士阶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或者从政,或者为了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亦或者是怀揣着对"道"的憧憬和发扬光大的志向。因为他们的思想大都是为了天下统一、国家富强、社会治理、人民幸福而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因此,古代士人大都拥有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十八世纪中期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繁荣,使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们脱离了原本的发展道路,从商、从艺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就是古代士人们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的真实写照。政局的安稳或动荡都不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不再将"参与政治"作为自己的天职,他们不再将入世作为追求的目标,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越来越多脱离实际的思想成为士人们新的研究目标,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社会时局的判断,而这样一来,知识分子们不再认为"治国平天下"作为其人生理想,对于社会和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已经没有那么强烈。

二、清朝的"文字狱"剥夺了知识分子们畅所欲言的权利

1.清朝施行的"文字狱"直接阻断了知识分子探索"理"的道路

明末清初,十八世纪初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使得这一时期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而这一时期出现的社会思想批判是在政局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产生的,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

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们目睹了明朝的灭亡,在他们的思想中这一现实直接呼应了他们意识形态中的程朱理学,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动乱和危机,批判社会制度,脱离实际的社会风气,主张从实践中求真知,许多知识分子主张多研究一些有关于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经世致用",而这些积极的、正面的知识分子的追求和理念在清朝统治时期全都破灭了。

十八世纪中后期清朝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统治,防止知识分子们作出不合时宜和对其统治不利的反抗,开始"咬文嚼字",经常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定罪,这就是文字狱。因而知识分子们探讨、研究社会现实和统治者、社会制度、发表和传播自己的观点的途径就此被关闭,不仅如此,在封闭了知识分子们批判社会制度和统治的道路之后,文字狱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得十八世纪社会思想层面成为统治者的"一言堂"。

知识分子们在其作品中只是稍微显露不满,就有可能获罪入狱的危险。清朝统治者不能放任任何一点威胁自己统治的思想和言论在社会中传播,哪怕只是捕风捉影,造成冤假错案也在所不惜文字狱的推行使得封建制度的腐朽深入渗透进思想文化领域,在十八世纪正是因为统治者的专制强权,造成了知识分子阶层万马齐喑的局面。

2.科举制度的恢复和盛行导致了士的泛滥,知识分子的兴趣变得单

十八世纪中期,清朝统治者入关之后,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强制施行的举措难以堵住知识分子们的反抗的脚步,于是从康熙皇帝开始,社会中重新开始推行程朱理学、儒家思想以及以此为核心的科举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举制度作为选官制度,实际上是古代"士"阶层从政之路,而科举制度在清朝的鼎盛直接的结果是造成了知识分子的泛滥。虽然清朝时期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大体上延续了以往的儒学思想,但统治者为了固化统治改变了考试内容,使得原本内容丰富多样的儒学变成了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的程朱理学。

从明朝时期的八股文到清朝时期的定式,虽然使得考试更为公平,但却直接剥夺了知识分子们广泛的、涉猎范围更多样的爱好,压抑了那些原本可以有更大成就的知识分子们的思想,不仅使得他们在科技上无法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在导致思想文化落后的同时也阻碍了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同时,科举制度的繁荣使得知识分子们考取功名,在政治上占据一席之地变得更加容易,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知识分子的泛滥,随着科举制度在社会中成为统治地位,清朝也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而这一点的直接结果就是官场文化的腐败,师门之间裙带关系现象一时频发,官官相护的现象更是多发。

官场的黑暗对知识分子的荼毒更为严重,原本以治国平天下为理想的知识分子们日渐开始向腐败的官场文化转变,个人利益逐渐取代了国家利益在其理想和目标中的分量。因此,到清朝时期,知识分子们的目标和爱好只有考取功名,进入官场,再也不将时间用在广泛的学习和涉猎新鲜事物和现象上。

三、"程朱理学"变成统治者"手中刀",知识分子失去了斗争的武器

"程朱理学"是宋明时期占据统治地位的一种社会思想流派,而在明末清初时期,统治者并没有直接传承程朱理学在社会中占据的统治地位,清朝初期统治者刚入关时,在社会中强制实施"剃发令"、"逃人法"等政策直接激化了社会民族矛盾。

而程朱理学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步一步成为统治者强固统治的工具,无论是恢复科举,祭祀孔子,给予朱熹尊隆地位,还是重新编辑有关程朱理学的书籍等等,一方面使得程朱理学在十八世纪上升为统治地位,尊为正统,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许多思想恶化的影响。

在十八世纪中后期,在乾隆皇帝的支持下,刊刻了《乾隆御定石经》、《十三经注疏》等,还不惜为了程朱理学能够在社会中成为流行和正统,利用政治权力强制命令,社会中所有图书凡是与程朱理学思想相违背的都可以进行删改甚至直接禁止毁灭。

而作为统治者推行和崇拜的程朱理学也随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当然直接影响的还是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们。因为统治者的命令和对程朱理学的改编,使得理学思想中的一些观念和教条被刻以引导和教化,使得程朱理学由批判统治阶层的专制和异族统治的知识分子的斗争武器,转而成为统治者固化统治的"手中刀"。

统治者在打击和镇压的过程中,将对自己统治有利的思想和学说保留下来,并以此来教化知识分子和百姓们,误导了他们对"理"这一科学的追求,从而也失去了斗争的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结论

从上面的表述中,十八世纪中国的大环境给了知识分子们不小的压力,无论是政府的施压,还是官场文化的变化,知识分子们自己的选择还是被迫的适应,结果都是他们不再是坚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士人,不再时刻将国家兴亡、人民幸福放在心中,他们生活和学习的中心也不再伴随着对社会制度和统治者的批判,自由的发表意见都是过去式了。他们失去的不仅是自由,是在思想上由无边界转而成为有束缚的枷锁。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士人的精神传统和士文化

程朱理学是怎样在清朝确立统治地位的?

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是什么

文/文史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