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介绍19世纪著名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家,卡尔·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今天的内容有点抽象,但非常重要,对于理解马克思思想是至关重要的,要真正理解马克思思想,这期视频建议大家收藏后面慢慢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面我们用三期视频介绍了马克思的代表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在书里面,马克思指出劳动分工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劳动分工提升生产力,但同时,正是劳动分工,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人被“异化”了。马克思说,人是人类历史的动力,而人类历史的过程也被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的过程。但如果人要实现全面的解放和真正的自由,就必须消除这种“异化”。异化这个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里面,其实只出现过两次,但这个词却是早期马克思思想的核心关键词,这个词其实非常哲学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里面,马克思是这么说的:

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和自己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分工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们无法避免被异化。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劳动分工,人从事生产活动,生产活动提升了生产力,推动了历史进步,但是反过来,这种力量又成为人的一种异己的力量,统治和制约了人的自由发展。

放到职场里面这种现象就很好理解,大部分人的工作状态就是一种被“异化”的状态,自己从事着不得不做的工作,而且还无法逃离这种工作,而且这种异化随着社会分工的加剧,会越来越严重,比如你做的工作越来越局限在一个小领域,分工越来越细,但也意味着,你越来越依赖于这份工作,越来越没有自由选择的空间,这个过程就是逐渐被异化的过程。

当然,异化这个词在马克思哲学里面,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异化这个词其实是马克思早期哲学的核心关键词,尤其在早期的《巴黎文稿》里面,异化就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但是异化这个词并不是马克思首创的。是源自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马克思写《巴黎手稿》的时候,马克思的思想还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而异化这个词也非常哲学化,比较形而上,也是这个原因,而后来,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就很少使用异化这个词了,而是用更通俗的“分工”来替代,比较中性,也比较好理解,分工也跟实践活动紧密相关,这个词也更符合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的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其实,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起点,甚至可以说就是从“异化”这个词开始,在《巴黎手稿》里面,马克思大量使用了这个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马克思思想里面,异化的内涵。

异化原本是一个德文词,这个词是来源于希腊语,是指:主体成为“他者”,且他者和自己相疏远的意思。从哲学史上看,把异化从日常用语提升为哲学范畴,主要是黑格尔的功劳。后来费尔巴哈又对它进行了批判性的改造,并把这个词应用到对宗教的批判,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里面;后来赫斯又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把它应用到对近代市民社会的经济批判和社会批判。而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异化概念主要和这三个人有关,其中主要来源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黑格尔说异化就是:将此岸的自己变成物,也就是主体将自己的本质外化到对象中。黑格尔说,“自我意识把它自己的人格外化出来,从而把它的世界创造出来,并且把它创造的世界,当作一个异己的世界看待“。这个词在黑格尔这里其实非常抽象。

举一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你们生了一个跟自己很像的儿子,他继承了你所有本质和特点,一开始还跟你很像,但随着他逐渐长大,发展出了自己的个性,什么事情都跟你对着干,逐渐成为了你的对立面,并且和你越来越疏远,最终他实现了对父母的超越。这个过程,其实也可以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来理解,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和否定之否定。黑格尔认为,这是包括宇宙所有物质和精神演化的内在规律,解释力非常强大,大家可以看看我之前的黑格尔专栏里面有专门讲过。

而后来,费尔巴哈又继承了黑格尔的概念,建立了一套非常有名的异化理论,和黑格尔又有所不同。

首先,费尔巴哈使用异化概念是为了批判宗教和黑格尔哲学。基督教神学在解释人的本质时,所遵循的逻辑是神异化为人,也就是人是神创造的,是神异化的产物;而他则相反,认为基督教颠倒了人与神之间的真实关系,是人创造了神,神是人将自己的本质异化出去的结果。同样,费尔巴哈也认为,黑格尔就犯了类似的错误,把精神和人的关系搞反了,黑格尔把人视为绝对精神的异化结果,而实际上,费尔巴哈认为,精神始终是人的产物,强调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人道主义”思想,这种人道主义对于批判外部世界,包括宗教对人的压抑,主张人的自由和解放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费尔巴哈的异化对人而言只具有消极的意义。在黑格尔那里,异化是人的自我异化和主体复归的过程,异化是积极的,人无须抗拒异化,相反应该尽可能多地去异化。但是,在费尔巴哈这里,异化只意味着人的自我丧失,是一个对人的否定的过程。不过,这种消极的异化,却可以导出激进的革命逻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费尔巴哈对异化的新的解读,对马克思有巨大的影响,人才是世界的本质,是第一性的,但异化使人的本质遭到了弱化,需要把人从这种异化中解放出来,这是马克思后期哲学思想的起点,只是马克思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重新演绎了“异化”的过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并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给出了人消除异化,从异化中逃离出来的明确路径。

在马克思的《巴黎手稿》里面,马克思阐述了异化在劳动中的四个方面的体现: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这四个异化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从劳动产品,到劳动活动本身,再到作为“类”的人,最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四个规定呈现出从物到人,从单个人再到复数人的越来越复杂的过程。我们分开来讲一讲。

首先是,劳动产品的异化,也可以称之为物象的异化,这个过程,我们从自然中异化出来。马克思说:“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工人把他的生命注入对象,然后他的生命就不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对象”。而这一对象被他人所窃取占有。这就将人与自然的最初关系打破了。这个异化也可以理解为:人的本质被异化到了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中。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阶段,自我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工作不是自愿的,而是被强迫的,劳动不是自由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因此他们会感到不幸,甚至是一种痛苦和折磨。在这种关系里面,劳动者只有在空闲的时候才觉得我们像个人,这是我们从我们自己当中异化了。

第三阶段,类本质的异化。类本质就是指人的活动的“自由自觉”的本质和特性,也可以理解所有人类整体的本质。人类的特征是自由有意识的活动,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动物只在特定的生理冲动下才生产。而我们人类在不受生理需求时生产是我们独特的特征。动物只生产他们自己,而我们能生产整个世界、艺术世界、科学和文化世界。当我们被劳动异化的时候,人类的这一独特特征就消失了。

第四阶段,人与人的异化。马克思说,人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与人相异化。人不仅和自身独立,也和他人对立。马克思认为,我的意识偏离了创造性,而转变成了个人存在的一种工具。在一个异化的劳动关系里面,我把其他工人当成对象,他们的劳动被买卖,而不把他们当做完整的人类去看待,这就是我的类本质发生了异化,我与他人关系疏远了。

我们再来小结一下,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阐述了劳动异化的四个阶段:劳动产品的异化;自我的异化;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之前我们说,费尔巴哈的异化缺少主体的自我复归环节,异化只是自身的异化,异化只意味着人的自我的丧失,而马克思把异化应用到劳动生产实践中,通过劳动异化的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和非人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异化劳动概念就是马克思创造性地运用费尔巴哈异化概念的结果。其实,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的异化理念还不是很严密,存在一些逻辑漏掉,但这也意味着马克思思想的一次重大转折,在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思想基础上,从唯心主义彻底转向了唯物主义,并且是真正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和实践的唯物主义。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些,后面我会继续分享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