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我最大的爱,是转发出来

实在是不好意思,我居然直到这两天才看到这组照片。

灿烂星空,浩瀚宇宙,任谁看了都会觉得这是一张照片,或者起码是一幅画。

可是它是一幅,刺绣。

《星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上面这幅《星空》,还有更让人惊叹的作品

《猎户座大星云》▽

《蟹状星云》▽

没有人敢相信这是刺绣作品,因为似乎放大到像素级别,也不太能看得到刺绣的针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事神话传说中大概只有天上的织女才能有如此精湛的功夫,用仙人的力量才可以造就让凡人惊叹的极致美丽。

但这些星空星云,却确实是血肉之躯的人,用一针一线一丝一毫完成的。

她就是苏州绣娘,刺绣非遗传人,陈英华。

她从14岁开始学习刺绣,到如今已经33年。

从2006年开始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合作,复制刺绣文物,前后修复了百余幅。

故宫的文物多是皇家用品,各方面要求都极高,带去的团队不能立刻操作,还要经过特殊培训才能上岗。

像这个太上皇宫龙椅上的一个靠垫,不仅要复原出当时的质量,还要有一种特殊做旧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其中的种种皇室配置一样都不能少。

皇帝的米珠龙袍,工艺更加复杂,它用4万多颗小珍珠串起来绣成图案,当时耗费了500多人15年的时间,即使现在复原,也用了3年的时间。

她会把丝线劈为极细的条缕,可以绣出动物毫毛最末处的锋尖。

《雄狮》▽

她还拥有神乎其技的“双面绣”技术,2007年在故宫负责复原倦勤斋的双面绣隔扇心

倦勤斋是乾隆晚年的住所,从建筑到内侍都极尽奢华,双面绣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复原文物之前,和操作的过程中,她要反复参考种种文献,力求尽善尽美。

但我们印象中的刺绣,大多也都是这种,再如何精美绝伦,也逃不过山水花鸟人物,或者文物中的贵族衣冠等等。

陈英华从小学习的估计也是这些,相对传统的工艺美术题材,这似乎是“绣娘的宿命”

可是陈英华总是想着求新求变,她会把油画的效果放进刺绣作品中,让其焕发出独具一格的风采。

比如这幅《贵妃醉酒》,突破传统手法,色彩流动感极强。

她还会直接把油画的作品绣出来

还有这幅《青铜犀牛尊》,我真的无判断究竟是绣品还是文物照片(也许真的就是照片)

萌发出刺绣星空星云的念头,是在2000年。

当时紫金山天文台苏州观测站的站长梅苞,带着一组星空的照片来找陈英华,她一下子有了兴趣。

啊,梅苞这个名字听着就是相当文艺浪漫的喏,能想到刺绣+天体这样奇妙的组合。

星空系列中有一张蟹状星云,是清代时候爆发的,我国最早记录的星云。

而天体的呈现,除了照片和绘画,之前似乎没有别的形式。

刺绣天体 是一 个 几乎没有先例的尝试 ,自然也就意味着没有参考对象,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

如何用线,如何用针,体现星云的缥缈感,都要靠绣娘本人去思考。

最后她采用了“细乱针”的方式,呈现星光的走向。

也不是一蹴而就,因为也没有特定的针法,只能慢慢调整。

每幅作品的颜色都要精挑细选,为了其中一种线,就会跑很多地方寻找,甚至自己染色。

《天王星》里的这一层层光环一共11层,“不同的环有不同的颜色”

《马头星云》这样或紫或蓝或赭的种种色彩,交织堆叠,如梦如幻。

星系中这闪光的点点繁星,全是一粒粒细小的珍珠

《日斑》中的针法几乎全是自创,色彩纷繁复杂,变化细致入微,火热灼烧感扑面而来

这种创作方式对人本身的精力是极大的消耗,有时候几年才能完成一副。

但陈英华在20年间还是完成了接近30幅天体作品,真的是 神仙级别的能耐了。

这样精益求精地磨炼,创造出的自然是让人叹为观止的“鬼斧神工”。

2012年的“国际天文联合会”上,她带着自己的作品亮相,惊艳全场。

美国航天局的工作人员看到十分欣赏,认为这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想要求购她的作品,留在NASA做纪念。

NASA的人来了好几次,但陈英华终究还是拒绝了。

她对此有自己的想法,觉得这些作品还是留在中国的土地上更好。

这样的想法让很多网友赞叹,可是仍然有不少人不能理解,他们觉得陈英华眼界太窄,因为卖给NASA不仅能赚钱,还能得到一个极好的对外宣传机会。

我狭隘地问一句,关你们啥事啊?

这是她自己的作品,她想怎么处理都行,留在家里自己看着玩也行,送人也行,总之不会给你咯。

而且更狭隘地想一下,我是真的不相信NASA会给我们做出如何正面的宣传。

说不定到最后又成了什么压迫劳动和洗脑的证据,谁说得清呢。

陈英华能想到刺绣这些内容,肯定不是出于利益驱使,否则这样的付出和这样级别的艺术品,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而且,我们自己的作品,我们自己对外宣传,没有问题。

NASA求购已经过去快10年,原本陈英华在刺绣界已经是闻名的专家,这次突然又“走红”,是因为今年我们国家举办了国家航天局首届“太空探索与艺术创想大赛”。

她的作品毫无悬念地获得了大赛特别奖

国家航天局新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国家航天局第一次举办这样的艺术大赛,星空系列作品是本次大赛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工艺美术类的获奖作品。”

作为业界的专家,陈英华的创作初衷应该早已不再是得奖。

在很多采访中她都很明确地表示过,刺绣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但更需要的是在新时代中焕发新活力。

绣娘也要学习线描、色彩,“以针代笔、以线着色”,把各个领域的精华融入刺绣中。

能用一针一线,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对刺绣者来说是最愉快的事情。

除了和科技前沿的发现结合,陈英华还把刺绣和传统文化重新组合,历时两年多创作新作品《石刻天文图》,并把这幅作品带去了大赛。

这是《石刻天文图》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

“苏州天文图碑”是现存最早的一 块完整的图文兼备的石刻文献,绘图撰文约于1190年,镌刻于1247年,距今已约八百年,是一件重要的历史文物,已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这次陈英华把它用刺绣的形式表现出来,是苏绣和苏州当地传统文化结合的又一绝佳示范。

刺绣行业的名家很多,光苏绣一门也不止陈英华一位高人,她的前面,还有顾金珍、姚建萍这样的艺术大师,都是终身投入行业,始终致力于发展创新,并以此为最大的乐趣。

姚建萍作品《蒙娜丽莎》

顾金珍作品《乔丹》

陈英华说,现在国家对传统艺术还有手艺传承人都很重视,她自己母亲70多岁仍然致力于刺绣,平时也有很多对刺绣感兴趣的年轻人会寻找机会来学习。

有爱好者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陈英华他们就免费教授技艺。

她的愿望就是可以让传统的记忆被更多人看见、了解和重视,然后传播到四面八方。

从近处的一肌一容,花草葱茏,到远方的山川辽远,宇宙浩瀚,一根针一条线,串起了古今中外。

刺绣不再只是人们印象中题材狭窄,形式古老的传统技艺,而成为了人们描绘世界的全新方式。

陈英华还设想过,未来会把很多科技元素运用到刺绣上,像是很多发光的纤维材料,这样自带亮色的作品,大概连仙人都不曾想过,是真正的“天绣”了。

女侠鵺话

ID:nvxiayehua

女侠鵺话原创, 欢迎勾搭和转发

转载要提前告知人家~

匠人匠心↘

神乎其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