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治日报 《法人》全媒体记者 姚瑶

五月的东北,春暖花开,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松花江早已完成了难得一见的“武开江” (江面上的冰,后排推着前排“跑”)。江水变得温柔起来,江畔暖风沁人心脾,这里已告别冬日的苦寒。

相比以往,今年“五一”假期到江边看风景的人似乎更多了。然而,这些人几乎都是从外地匆忙赶回探亲的年轻人。假期结束,很多人就会返回工作所在城市继续打拼,这个小城也将恢复以往的安静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佳木斯松花江畔 姚瑶/摄

“这里哪儿还有年轻人?年轻人几乎都走了,很多人在大学毕业后就到大城市去工作了,留下的都是老人和没毕业的学生。”一位每天都会到江边散步的老人告诉《法人》记者。

佳木斯这座小城平时人不多,来江边散步的几乎都是锻炼身体的老人。只有在节假日,江边才会“冒出”不少年轻人的身影。

▲在江边骑车的学生 姚瑶/摄

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本地年轻人,他们都认为,佳木斯极其安静舒适,但多数人对这座城市的定义是“适合养老,而不适合打拼事业”。

留守年轻人,多数拥有“铁饭碗”

晓梅(化名)是一名90后女孩,大学毕业后留在家乡工作,目前在某银行就职,至今已有五六年。她告诉记者,身边多数朋友离开了家乡,选择到外地工作,而留下来的几乎都在国企、事业单位就职。

“我的工资还可以,虽然不是很高,但是有房有车,小城市消费没那么高,也能攒下来不少钱。平时可以与家人朋友一起看看电影、逛逛街,生活安然自得。”晓梅告诉记者,家人希望自己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安稳度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松花江畔的杏花 姚瑶/摄

在受访的几名佳木斯本地年轻人中,也有不少人选择自己创业。这些年轻人告诉记者,虽说工作时间灵活,不过没有“铁饭碗”有保障,过得非常累心。

陈宏(化名)曾在本地念大学,毕业后留在家乡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烧烤店。由于店面租金较贵,入不敷出,最后烧烤店关闭。如今,陈宏在家人的支持下,在佳木斯大学附近又开了一家奶茶店。他告诉记者,市中心房租太贵,实在负担不起,只好将地址选在房租便宜、拥有大量年轻顾客的大学附近。

陈宏当初的计划不错,但实际做起来问题不少,奶茶店周围同业竞争非常激烈,想要打出知名度并不容易。如今,他正尝试通过线上订购的方式售卖奶茶。

“我的奶茶店刚开业没多久,不知道能不能做好。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去外地找工作了,如果这次奶茶店再失败,我也准备去外地找工作试试了。”陈宏告诉记者,他当初考虑到父母年迈,希望可以多陪在他们身边,便没考虑去外地工作。然而,在家乡始终没有稳定的收入,无法成家,也无法养家,可能最终会迫使他另谋出路。“不当公务员,在家里很难有所成就。但佳木斯空气很好、交通方便,近几年城市建设也不错。虽然城市不大,但很和谐,很多年轻人都认为这里适合养老。”陈宏说。

▲佳木斯老旧小区改造 姚瑶/摄

实体企业少见,存人口流失隐患

事实上,佳木斯这座小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工业基础。解放战争时期,佳木斯是著名的“东北小延安”。计划经济时代,佳木斯拥有亚洲最大的造纸厂、中国最大的纺织厂,还有电机厂、机床厂等几十家大型国企,工业基础异常雄厚。由于地处三江平原腹地,佳木斯还盛产大豆、玉米和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改革开放后,佳木斯产业格局被打破大量不安于现状的人们,纷纷远走他乡,另谋生计。

如今的佳木斯,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困局。考上大学的年轻人毕业后,多数不愿意返乡就业。一方面,家长希望孩子能到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发展,谋个好前程;另一方面的忧虑为,回到佳木斯就业,并非一件易事。

记者梳理佳木斯实体企业情况发现,昔日的辉煌早已不再——曾经“亚洲最大”的佳木斯造纸厂在经过历史多次变革后,最终被法院拍卖;佳木斯人曾经引以为傲的“佳凤啤酒”被哈尔滨啤酒厂并购后,又被美国AB公司并购;曾经养育了一代人的“晨星岛”豆粉,在市场所占份额越来越小,甚至很多人以为早已停产......

在很多年轻人看来,佳木斯的就业机会变得越来越小,要想就业,最好的出路就是端起“铁饭碗”。但是,想要进入国企和事业单位工作很难,占一个正式编制更难。在这种境遇下,佳木斯无法留住年轻人。因此,在一些年轻人眼中,它仿佛被罩上了一个外壳,只有稍带花纹的坚强外表,内心却无力支撑希望。

今年3月,佳木斯市委市政府确定将在全市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两万人,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1.6万人,以改善上述局面。但是,在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变革中,这座安逸多年的城市能否为年轻人提供全新的创新创业环境,还不得而知。

▲目前,佳木斯一年一度的杏花节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图为松花江畔的杏花 姚瑶/摄

(责编 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