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日报4个整版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辽宁篇,关注辽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党建根基,全面振兴发展的新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刊一版:

奋力实现辽宁振兴发展新突破

辽宁省委书记 张国清

习近平总书记对辽宁高度重视、深情牵挂、亲切关怀,多次就辽宁振兴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辽宁振兴发展取得新突破明确方向、指明路径。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营商环境好、创新能力强、区域格局优、生态环境美、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的振兴发展新局面,奋力实现辽宁振兴发展新突破。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提出6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条就是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坚持把营商环境作为事关辽宁振兴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目标,持续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坚持把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建设作为解决辽宁营商环境问题的突出任务,出台《关于解决法治建设领域突出问题 为辽宁振兴发展实现新突破提供法治保障的意见》,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健全完善社会信用制度体系,建立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严厉打击违法失信行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深化完善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加大集团层面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开放平台影响力,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绿色低碳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辽宁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费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我们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讲究发展品位,保持发展定力,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理旧账补短板、防风险守底线的工作,扎扎实实为高质量发展打造生态、营造环境、积蓄力量。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把维护“五大安全”这个政治使命、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有机结合起来,谋划建设高质量项目群,实现集约式、集群化发展。高度重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排放,严把项目准入关,对过去准备上马的“两高”项目进行大幅度压减。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深入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培育壮大绿色产业,把绿色低碳的要求全面体现到一、二、三产业发展中,为经济转型升级增添“绿色动力”,让辽宁绿色产业的业态越来越丰富,规模越来越壮大。

大力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工业是辽宁的命脉,辽宁振兴首先要工业振兴。我们积极发挥辽宁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改造升级“老字号”,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装备制造等产业赋能增效。深度开发“原字号”,对冶金、石化等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改变“炼”有余而“化”不足、“粗化工”有余而“精细化工”不足、原材料有余而增值链不足的状况。培育壮大“新字号”,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加快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开展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专项行动,“瞪羚”“独角兽”企业、高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壮大。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出台《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辽宁省制度性创新成果评价奖励工作方案(试行)》,以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打造生态、厚植土壤。

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让群众享受高品质生活。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完善乡村振兴项目和各类工商资本下乡项目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坚持就业优先,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来源。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和青山工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辽宁。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我们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养成在深入领会党中央精神前提下开展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提升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战略要求转化为具体项目和具体行动的能力,提升利用外部资源和社会资本发展壮大辽宁的强烈意愿和能力水平。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强化斗争精神、崇尚担当实干,以干成事论英雄、以解决实际问题论能力、以高质量发展项目和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论业绩。强化大抓基层导向,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寓于服务功能之中。坚持严的主基调,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加快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辽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做好三篇大文章

本报记者 王金海

今年一季度,辽宁工业呈现新亮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装备制造、冶金、农产品加工增加值分别增长44.3%、10.3%和12.5%;新产品增长强劲,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服务器产量分别增长1.8倍、1倍及49.9%。

辽宁是全国重要工业基地,产业门类完备,在国民经济行业的41个工业大类中拥有40个,207个工业中类中拥有197个。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切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改造升级“老字号”

辽宁宝来化工大力推进“减油增化”和炼化一体化,延伸产业链,发展烯烃下游深加工产品。大连恒力石化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于去年5月份全面投产,形成了450万吨/年PX产能,极大缓解了我国PX长期依赖进口的状况。

“我们先后编制了三批《辽宁省工业高质量发展推荐产品目录》,包括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新兴产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等517户企业生产的933种优势产品,引导企业加快高质量发展。”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苗治民说,围绕改造升级老字号,正在编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实施方案》。

辽宁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沈阳宝马工厂、大连英特尔、辽阳石化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装备制造业加快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方向转型升级。辽宁移动机器人占国内汽车、汽车零部件、电力行业市场销量90%以上。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全球首艘30.8万吨超大智能原油船等在辽宁问世。辽宁通用航空产业位居全国前列,沈飞民机公司承担了国产大飞机C919的生产配套任务。

深度开发“原字号”

沈阳海为电力装备实现5G+工业互联网高质量网络、多层次全要素数据互通等典型应用场景建设;辽宁禾丰牧业从全方位体验、运营模式等方面开展数字化转型,推动饲料业务实现供产销运输、人机料法环等全方位信息化覆盖;辽宁原材料行业加快向精细化、规模化、高级化发展。

“辽宁深度开发‘原字号’,推进高品质钢铁和先进有色金属产业链建设,制定了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方案、菱镁产业链建设方案。今年初春,省政府召开现场会,推动1141个新建项目集中开工,时间比往年提前近1个月。”辽宁省省长刘宁介绍。

辽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2017年开始5批次建设省级绿色工厂22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家、绿色园区2家、绿色设计产品7种,累计示范单位达236家。在能效提升方面,合成氨、水泥、钢铁等行业的11家企业获评省级能效领跑者。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本溪、鞍山、营口3市获评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辽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研发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支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现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82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3家。辽宁创建的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是东北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了燃气轮机、冷热技术、掘进装备、高端医学影像装备、磁动力等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辽宁组建了“东北振兴创新设计产业联盟”,鼓励引导企业提升设计能力。

培育壮大“新字号”

辽宁着力打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培育壮大“新字号”。沈阳鼓风机集团2017年入选首批国家级绿色工厂,通过开展烟尘净化升级改造,现场焊接烟尘收集处理效率由60%提升至90%以上,年削减颗粒物总量达0.6吨左右。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平均综合率达92.43%,100%实现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利用。

辽宁数字化赋能取得新突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营口、铁岭、葫芦岛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运营。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平台和国家平台实现对接,已覆盖企业2700多家。

辽宁培育壮大民营企业创新发展。2020年,全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386.5万户,占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的95.3%。2020年新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59.2万户,占全部新增市场主体的97.9%;民营经济实现税收2132.7亿元,占全部税收的47.6%。2020年全省规上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

辽宁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9户。健全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培育认定省级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84家,其中21家成为国家示范基地,累计入驻小微企业5600余户,带动就业近4万人次,服务中小企业近1万户。辽宁连续两年举办了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2020年发布《全球工业互联网十大成长性技术展望》等多项成果。

辽宁省委书记张国清说:“辽宁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奋力做好三篇大文章,早日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辽宁制定出台2021—2023年三篇大文章专项行动计划,谋划重点项目1389个,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

特刊二版: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发展

沈阳市

科技引领 动能转换

本报记者 王金海 刘佳华

走进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的吕尚科技公司,10余台机器人吸引着大家的目光。去年底,吕尚科技被认定为沈阳市新型研发机构,将获得3年不超过500万元的资金支持。

在沈阳,像吕尚科技这样的高科技公司越来越多。沈阳市科技局制定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截至2020年底,新型研发机构已达32家,涵盖了新能源、智能装备、生物技术等17个产业领域。

科技型企业群体逐渐成为沈阳市壮大新动能的生力军。截至2020年底,沈阳市拥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559家,是2018年建立统计指标之初的3.2倍;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560家,是2015年的6.2倍。

“我们随时可以迎检。”在位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辽宁方大集团东北制药203分厂吡拉西坦生产现场,工艺主管徐思佳底气十足。去年这条生产线接受了省级监督检查1次、国内外客户审计11次,均顺利通过。

东北制药实施信息化建设与智能化转型升级,药品生产由“制造”变“智造”。现在,员工坐在控制室里就可以精准控制12道工序,各项生产数据公开透明,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加快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沈阳市累计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项目500余个,重点支持培育136个,企业运营成本平均下降30.72%、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34.49%。

“政府帮我们想办法,由国资平台与我们合作开发沈阳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投资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沈阳国际软件园董事长赵久宏说。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沈阳国际软件园一期已入驻企业1339家,二期沈阳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80亿元人民币。

促成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是沈阳近年来以项目建设为产业发展增添新动力的缩影。2017年以来,沈阳累计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4594个,项目数量年均增长3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

沈阳正在将产业基础、科教资源等传统优势,转化为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融合发展为突破,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

大连市

结构优化 提质增效

本报记者 王金海 胡婧怡

3月15日,投资5.6亿元的优迅5G光电子器件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在辽宁省大连高新区动工。

近年来,大连推动“两先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建设,朝着高质量发展不断努力。全市科研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15年的1.63%提高至2019年的2.85%。

“大连坚持以‘两先区’建设为抓手,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大连市市长陈绍旺介绍:“近年来,大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年提升,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大连海尔冰箱有限公司建厂20年,去年公司首次实现利润超过1亿元。企业的成长得益于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推出的委内加工政策。“自贸区紧扣企业需求,以制度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辽宁自贸区大连片区管委会主任刘爱民介绍,4年来,大连片区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320余项。

大连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形成多部门联办“一件事”,企业办事平均跑动次数由4.6次降为1次,申请材料由24.1个降为11.5个。营商环境优化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截至2020年底,大连市各类市场主体累计实有78.8万户,同比增长6.18%。

3月30日,大连首批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正式上线。公交车的氢燃料电池模块来自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刘常福说:“氢气与空气中的氧气通过化学反应只产生电、热、水,这是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的具体实践。”

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大连围绕绿色产业做加法,2020年,全市新能源发电量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的60%,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100%。

“大连建设‘两先区’必须保持定力,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咬定绿色低碳发展不放松,不断提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本领。”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谭作钧说。

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

专班推进 高效落实

本报记者 刘佳华

“项目复工,需要在环评评审会中提报项目所在地为工业园区的材料,我们应该去哪里要?”今年2月,门阁接到高志鹏的电话。“我马上问,您等我消息!”门阁立即忙碌起来:查询政策、与审批部门沟通、与企业一起寻找相关证明材料、跟进后续情况……经过一番努力,企业顺利完成环评程序。

门阁是辽宁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管委会投资促进局投资促进科的工作人员,高志鹏则是盛世五寰智能装备基地项目负责人。2021年初,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重点项目实行专班制推进,门阁负责盛世五寰智能装备基地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联络协调工作。

顺利通过环评后,项目已于3月正式复工建设,预计6月末实现部分运营投产。“项目推进速度这么快,多亏了门阁,项目专班确实是一种改革创新。”高志鹏说。

类似门阁所在的工作专班,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首批设立了20多个,今后还将根据项目情况予以增减。今年年初,示范区任命了一批专班“班长”,承担示范区今年的大事,保障 “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为了项目干”。

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推进用人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10个领域40多项的改革创新举措,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实现招商项目投资总额、储备项目意向投资额和项目开工总投资额“三个一千亿”的目标。

“我们围绕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推行专班制工作办法,使各项工作实现项目化管理、专班制推进、清单化落实。”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管委会主任董峰说。今年一季度,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4个,协议投资额256亿元;开复工建设项目达35个,协议投资额224.93亿元。

鞍山市

矿山复垦 城市添绿

本报记者 胡婧怡

位于辽宁省鞍山市的关宝山“双鞍”共建绿色矿山复垦示范园里,几十名工人站在陡坡上,腰间系着防护绳,由上至下依次传递树苗。

“矿山复垦,相当于石头缝里栽树。”鞍钢集团矿业公司生产服务中心总经理助理陈健介绍,这里曾是鞍钢集团关宝山矿业公司的废弃排岩场,开矿、选矿剩余的石头堆积形成了山体。为了保障成活率,栽树时要将树苗放在植树袋内,里面有混合保水剂、农家肥的土壤,还得提前一天用水把植树袋润透。而在此前,还必须进行人工降坡、挠坡、挠坑、覆土等工序,提升坡面的稳定性。

2020年,鞍山制定了《鞍山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计划3年完成矿山生态治理面积611公顷,对全市重点矿山企业逐一制定“一矿一策”三年具体实施方案。鞍钢集团与鞍山市将关宝山铁矿设为共建绿色矿山复垦示范园。

“陡坡处种紫穗槐利于成活,平缓处种果树可以提升经济价值,复垦不是做一时的样子,从规划时我们就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陈健说。鞍山坚持恢复治理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发展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休闲健康、特色经济等产业,提高矿山恢复治理有效性。

“作为矿产资源丰富的城市,鞍山把绿色矿山建设作为专题纳入‘十四五’矿产资源规划,形成主管部门、技术单位、矿山企业三位一体的绿色矿山建设新模式。”鞍山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付天财说。目前,鞍山已经完成矿山生态治理225公顷,2021年还将完成治理197公顷。

在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大孤山铁矿,昔日的排岩场已建成多功能生态休闲观光园。看着园内种下的树苗,陈健充满信心:“这里的荒坡也能披上绿装!”

兴城市

产业兴旺 圆梦小康

本报记者 辛 阳

晨雾还未消散,辽宁省葫芦岛兴城市红崖子镇已经热闹起来。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4月,在东北最大的花生集散地红崖子镇,全镇385家花生加工厂、花生贸易公司都十分忙碌。

“红崖子花生”声名远播,形成了以红崖子镇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及其他县市的特色产业。

一大早,红崖子镇西二台子村花生加工厂的生产线就转了起来。“按照每年加工1万吨花生的生产量,现在正好任务过半,如果一切顺利,今年总产量有望再超万吨。”老板曹艳山说。

兴城金豆花生有限责任公司每年加工出口花生1700吨左右,全部出口到国外,年利润近800万元。“红崖子花生产业发展得这么好,离不开党的政策、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和日益改善的营商环境。比如电力增容改造,就让我们尝到了甜头。”公司法人代表陶明说:“原来一上大设备就为电发愁。现在花生加工和打包装车,全靠电来运转。”

为了方便花生种植户和加工销售户办电、报修和交费,每年花生种植和加工销售旺季,国家电网辽宁电力(兴城供电)服务队都会定期前往田间地头和生产车间巡检,提供快速办理报装接电、用电故障抢修、上门排查隐患等服务。

红崖子镇汤屯村党支部书记佟绍军说:“逐渐做大做强的花生产业链,让村民过上了靠花生产业脱贫致富的小康生活。”如今,红崖子镇385家花生加工和销售户,每年销往全国各地及出口到国外的花生逾10万吨。

北票市

乡村振兴 带富农家

本报记者 刘洪超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脱了贫,又走上了致富小康路。”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市东官营镇海丰村村民广玉芹说。

住上了新房的广玉芹正在收拾后院。她的老伴患有残疾,失去劳动能力,自己也因心脏病干不了重活。

如今,她加入村里的致富微农场,农忙时从事简单的农活,农闲时在村里打扫街道,“加上土地流转的分红,去年家里收入超过了两万块呢。”广玉芹笑着说。

曾经的海丰村,是朝阳市级贫困村。2016年以来,海丰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孙欢带领下,通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让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分红、扶贫资金注入、在合作社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全村实现整体脱贫。“脱了贫也不能止步,还要让老百姓一起奔小康。”孙欢介绍,2018年开始,海丰村建立了致富微农场,带动156户农户加入。海丰村还成立了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以市场价格流转土地120公顷,并与北票联达种业合作发展玉米制种产业,每年每户分红超过1500元。

海丰村年集体收入达到20万元,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化广场,还安装了健身器材、路灯等设施。“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还要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牢牢抓住产业这个关键不放松。”朝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北票市委书记张秀军说。北票市把产业发展摆在首要位置,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特刊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