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10日上午的行程

对姚宝熙来说很特别

——回母校

给年龄差70岁的

近百名学弟学妹

上一堂特殊的思政课

受邀参加由市委宣传部主办

金华日报社、金华发布、兰溪一中承办的

“木寸心 赤子情”

兰溪一中思政星课堂活动

姚宝熙答应得很爽快

他想回母校看看

上午9时不到

姚宝熙乘车出发

车刚到兰溪一中门口

坐在后排的他迫不及待开了窗

探头张望

时隔5年

踏足母校兰溪一中,回忆汹涌

这是他21岁高中毕业后第二次“回家”

上一回是在母校80周年校庆前

热烈、感人……

大型“追星教科书”现场来了

先和小布来感受下

现场的“木寸”金句

——“不要身在福中不知足,我很知足知福”

——“我的善举他们知道的,也很支持”

——“退休以后我就下海了”

——“要干的事肯定不会犹豫,一定要把它干好”


01

“这是我最大最大的希望”

兰溪一中的阶梯教室里,提前到场的姚宝熙看着崭新会场说,这样的条件,是自己上学时想都不敢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姚宝熙坚持不上主席台,“和学生们坐在一起”。他说,这是自己第一次以真名,站在母校师生面前。5年前,兰溪一中80周年校庆,被校方的诚意打动,他在设立“木寸”奖助学基金的7年后,首次透露真名,并在校庆前到访学校。

兰溪一中副校长郑伟新回忆,当时,姚宝熙坚持在校庆前回学校,而且坚持校史馆介绍“木寸”奖学金时不透露真名。“他说不想出风头,就想回来看看学校的变化”。

记者带去了当天的《金华日报》。看着金华日报整版刊发的深度报道《“木寸”之心 人间大爱》,老人有些不好意思,笑着说:“哇,这么大版面!”

姚宝熙还特地放了5份《金华日报》,说:“我要把它们珍藏起来。”

当天的《金华日报》成了学子们的生动教材。他们认真翻阅,看到动人处,还拿出笔作笔记。

“你们知道‘木寸’吗?”

知道,在新闻上看到过。”一个男生举手说,“但那时看到的很简单,这还是我第一次这么全面地了解姚老的故事。”

当报纸上那张可爱、可亲的笑脸来到身边,台下的高一学生们自发鼓起掌来。

真是大型‘追星’现场了。”有学生笑着与同学打趣。

“这是我第二次回母校,见到这么多学弟学妹,真高兴。”这是姚宝熙的开场白。他说,“我希望我的学弟学妹们,把握青春最好的时光努力学习,而且要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是‘三好’”。

“听他叫我们学弟学妹,忽然有点想落泪。”人群中,有人小声说。

“我们兰一中走出去很多人才,比如‘人民英雄’陈薇,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榜样。”姚宝熙说着,有些不好意思,补了一句:“同她相比,我是不值得一提的,来给你们上课‘献丑’了。”

教室里,很安静,只听见音响里传出姚宝熙略带沙哑的声音。学生们都沉默了,有人扶了扶眼镜,还有人拿出了笔,在日记本上写下些什么。

姚宝熙寄语青年:

“你们真的要好好学习,现在条件这么好。学好本领,攻克尖端科技,让中国在高科技领域不再受制于人。”

话到动容处,他站了起来,提高嗓音,“这是我最大最大的希望,谢谢大家。”说完,他对着台下深深鞠了一躬。

掌声,经久不息。

02

86岁与16岁的走心对话

把课堂交给86岁的“木寸”

与这群16岁的高一学生

这对组合之间

自然地展开了一段走心对话

提问方是稚气的学子

回答者是老学长姚宝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么多年来,默默无闻捐献1500万元巨款,是什么动力支持你?”高一(5)班的徐嘉璐第一个举手。

“动力就是,希望我们一代比一代好。”姚宝熙说,自己的这点钱是微小到不能再微小的力量,但即便是一寸木头也有自己的用处。“一寸木头也会是宝。中国的14亿人民团结起来,人人做一点,力量就大了。”他希望大家可以回馈社会,为国家多作贡献。

为什么您自己如此节约,却这么慷慨地把钱捐出来?”高一(6)班的蒋乐欣问。

“不值一提”再次出现在姚宝熙的回答中。他说,自己捐的这点钱,与捐资百亿的大企业家、爱心人士不能相提并论,“我做这么一点,算什么呢?不算什么。”

蒋乐欣觉得,这一课让她懂得了年轻人应该追求什么,“常怀感恩之心,追求精神富有”。

经历过战火、改革、发展,80多年时代巨浪的洗礼,姚宝熙觉得,如今的生活已经足够优渥。“我像你们这么大时,早上的稀饭里,几乎是没有米粒的,盛上一碗,碗里清到可以照镜子……现在的我,已经非常非常知足。”

“坚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捐献,是一件很难的事。”高一(6)班的章子妍问,“这么多年,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中途是否曾有动摇?又是怎样坚定决心的?

姚宝熙回应:“想干的事,肯定不会犹豫,而且一定要把它干好。要么不干,但如果你说出来了要干,再苦再难也要把它完成,绝不能失信于人,做人信誉是很重要的。”

互动不过5分钟,走心对话,金句连连,掌声一次又一次,回响在初夏的校园里,也激荡在学生们心里。

03

种下一颗颗“木寸”之心

“追星”这个词

频繁地在学生中被讨论

这群00后的Z时代少年说

自己的人生观在这堂

特殊的思政课上被刷新、被重塑↓

见到姚宝熙,高一(5)班的童欣媛觉得格外亲切。“高一入学时,我就在校史馆里读到过‘木寸’的故事,但那时,我不知道他是谁,更不会想到会是这样一个质朴、亲切的邻家爷爷。”她说,姚老做了那么多了不起的事,却如此轻描淡写。

这是我第一次‘追星’,这才是我们年轻人应该追的‘星。”身边的徐嘉璐插话,自己不追星,但这一次她还是想用“追星”这个词来表达对姚宝熙老人的敬佩,“这就是好人的样子。我希望靠自己的努力,来回报他”。

如何回报?两个16岁的女孩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刚入学时,同学间曾开玩笑说,学校的楼太旧了,以后等我们有能力了,要给学校盖楼。”徐嘉璐笑着说,这个曾经的玩笑话,好像在今天成了大家内心共同的“小目标”。“努力做像他一样的人,去实现这个愿望,应该就是回报姚老最好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话很朴素,但每一句都相当有冲击力。”章子妍说,姚宝熙短短几句话,就让她“泪目”了,“现在,我正面临高一分班,有时会迷茫、烦躁;将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会遇到很多人生抉择的时刻。姚老的话,让我终身受益,这堂特殊的思政课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汪湘怡曾与奶奶一起到过兰溪老年宫,当时,她并不知道“木寸”的故事。这一次,见到姚宝熙,她眼前忽然闪过一个词——“伟大”。“我曾在课本上,很多次读到过伟大这个词,那时候我觉得‘伟大的人’离我很远。今天,我忽然懂得了伟大是什么,伟大的人是怎样的,也知道了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严凯和胡瀚文来自高一(6)班,两个男孩全程都很安静,但他们的笔记本已记录得密密麻麻。他们说,这是人生阶段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课,“姚老在台上讲,我们在台下聆听,在反思自己,更多的还有直戳内心的感动

昨天,全程参与姚宝熙老人事迹采访的金报“青梅”宣讲团代表,还在思政星课堂分享采访体会。兰溪一中学子深受鼓舞:“木寸心,赤子情,姚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小布短评

为什么金华好人频出?

——“学习姚宝熙精神”系列评论之三

兰溪乡贤姚宝熙的故事,让全国无数人为之感动。这些年,金华好人频出,好人辈出。

为什么金华好人频出?这并非偶然。金华人世代耕耘,厚植了一片培育好人的沃土。

对优良文化的传承,“滋养”了沃土。有“小邹鲁”之称的金华是文化礼仪之邦、名人荟萃之地、文风鼎盛之城。以“信义”“仁爱”为代表的“浙东学派”植根传统道德文化,造就了金华人“既已信奉,便当义无反顾”的鲜明性格特点。“利则居后,害则居先。”与大儒朱熹齐名的“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创建婺学,认为见到不利的方面或者遇到危难的时候,要冲到最前面。这种“重义轻利”的思想影响至今。

回望历史,“好人文化”浸润八婺。浦江郑义门孝义传家900年,戚继光弃文从武抗击倭寇挽救民族于危难。兰溪市诸葛村家规家训为后世立下“大义”标准,婺城区后溪河村何氏的崇学家风等优良家规家训代代相传,积淀信义和美文化底蕴。姚宝熙成长的兰溪市姚村,是一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古村落。几百年来,村中一直有着耕读传家、厚德重教、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

好人沃土育好人。再看今朝,“好人之城”熠熠生辉。驻金某部年轻战士王亮,在湍急的河流中两分多钟救起一家四口;九旬老人倪德藏,遇到小孩落水,奋不顾身救人,成为我省最年长的“见义勇为积极分子”;义乌市场经营户叶兰英,在收到外商错打的百万余元货款后,第一时间退回,展现了金华商人诚实守信的品质;“古婺酒坊”负责人陈迎春,连续9年坚持设立免费饮水点……好人之城洋溢春风,温暖并影响着你我他。

精神文明创建厚植了沃土。我市自2014年起常态化开展身边好人“月推月评月展”活动,创新推出“好家风信用贷”,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授信放贷。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金华好人”推评管理实施意见(试行)》,为“学好人、做好人、敬好人”提供制度保障。让义举上榜、为好人立传,广撒信义和美的“种子”,我市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探索新实践收获良多。

见贤思齐成风尚,兰溪市姚村村民纷纷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出钱出力,对“姚宝熙精神”的弘扬已经在路上。一群好人的凡人善举,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由“你我他”组成的我们,用行动诠释着真善美、传递着正能量。

信义和美之金华,最美的风景是人。一串串闪耀的名字,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用善举良行彰显家乡的美与好。

今天我们以你为偶像

因为我们希望

将来能成为你的模样

这样的“星”

值得追!

来源|金华新闻客户端

作者|汪蕾 王龙玉 唐宇昕/文 胡肖飞/摄影 陈业 刘任翼/视频 杨涵斐/海报

编辑|黄晓茹

校对|陈洁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