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没在时间洪流中的老照片,承载峥嵘岁月的老物件,一封饱蘸深情的家书,一枚定格荣誉的喜报……一件件私人藏品,见证了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展现了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丰功伟绩。由江苏省委网信办、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档案馆主办,交汇点新闻承办的“‘从启航到领航’红色寻根行动之‘家藏’系列”正式启动,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在长三角地区广泛征集和深入寻访,通过记录红色家藏档案学党史,为新征程凝心聚力。今天为大家讲述的是原南京军区政委、上将方祖岐《老将军的第一张 “立功喜报”深藏着家国情怀》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我最珍贵的一张‘立功喜报’。” 87岁的原南京军区政委、上将方祖岐上将近日在接受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从启航到领航”红色寻根行动专题采访时,展示了一张他参加抗美援朝获得的三等功喜报,这张已经泛黄了的喜报也是他戎马一生的第一个军功证明。70年前,他还是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第一次离开家乡奔赴朝鲜,这张“立功喜报”印刻着老将军的初心与使命,同时他也通过这张喜报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深藏心间的家国故事。

1953年7月,方祖岐的父亲方涧秋收到一封来信。打开,是一张“立功喜报”。方涧秋揪着的心放了下来。1954年秋,方祖岐参军后第一次回家探望,看到儿子“完完整整地从前线回来”,方涧秋脸上露出了方祖岐从来没有见过的笑容,全家还一起拍了一张全家福。

时间回到1950年底,正在江苏兴化中学读高中的少年方祖岐,在席卷全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声浪中,与许多同学一道报名参军。1951年7月,方祖岐随部队乘火车到达东北。上过一年高中的方祖岐因为文化水平较高,被编入东北军区司令部机要训练大队,接受10个月训练后,1952年6月25日随坦克3师从丹东赴朝。

战斗很快就来了。在朝鲜新幕苍阳洞,方祖岐担负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对志愿军司令部的密码通信任务,是一名译电员。“虽说我们没有在前面冲锋陷阵,但是我们翻译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是在‘打仗’。我们的作战水平影响着前线战士们的作战成果。”方祖岐说:“一旦弄错了电文那还了得!”

“那时,电台架在山沟里,山高、沟深,密林之中,我们和志愿军司令部、北京的中央军委沟通的电台用的是15瓦手摇发电机,信号很不稳定。”方祖岐回忆,报务员抄下来的数码因为信号问题会出现错误,为了防止出现错情,译电员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慎之又慎。只有连续三个月以上没有出现错情的译电员才会被予以立功表彰。

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前的4个月里,方祖岐一共翻译了18万多字,平均每小时有效发报400字、收报500字,远远超过300字的规定标准,而且无一错情,因此被记一次“三等功”,方祖岐说:“保证这样的准确度,太难了!”

方祖岐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每隔一段时间会往家里写信。“后来父亲告诉我,一段时间收不到我的来信他就会非常紧张。”方祖岐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方涧秋在靖江县工商业联合会做会计,并担任靖西居民委员会主任。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送“牺牲通知书”是居委会主任的责任,“后来我从朝鲜回国,父亲告诉我每次收到这样的通知书,我手在颤抖、泪在流,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方祖岐回忆道:“听他这样一说,我的眼泪也忍不住了。”

世上哪个父母不惦记身在战场上的儿女?收到“牺牲通知书”的家人们刚刚经历了骨肉分别的思念,又要面对永别的痛苦。方祖岐看懂了1954年秋父亲脸上的那个笑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3月,应记者采访要求,方祖岐拿出了自己珍藏的这张“立功喜报”,即使经过了近70年的岁月洗礼,这张喜报上的字仍清晰可辨:“方祖岐同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三等功一次;这不仅是个人的光荣,全军的光荣,也是人民的光荣,祖国的光荣。特向方涧秋同志报喜。”方祖岐说,每一次看到这张喜报,看到父亲的名字,就越来越感激父亲从小对他的教导,让他从小就树立起忠贞不渝的家国情怀。

方祖岐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念过几年私塾,在旧社会做雇员,年景好的时候,雇员的收入也不错,所以,他家当时在村子里还算得上“小康”。“但好景不长,1937年12月日寇入侵家乡(江苏靖江)后,父亲失去了工作,家里只有三、四亩田地,要维持十几口人的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劝父亲给汪伪政权做事,父亲坚决拒绝,说‘不食周粟’。”方祖岐说父亲非常有气节,但因为丢了工作,举家苦度了十多年,不过日子再苦父亲哪怕借债也要让孩子们上学读书。

方祖岐说,解放后他们家的日子也一天一天好了起来。1953年,方祖岐也用自己平日里节省出来的津贴帮助父亲还清了“旧社会”欠下的家庭债务。“我的兄弟姐妹中,有当工人的,有当会计的,有当设计师的,有当工程师的,而我则走上了从军之路。”方祖岐颇为自豪地说,家里每一个兄弟姊妹的个人职业选择都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他认为,只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融入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之中,个人才有更好的前途。

“父亲的家国情怀深深地影响到了我们。”方祖岐说,今天无论是家还是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告诉人们:无数先烈的家国情怀、牺牲奋斗,换来了今天的一切,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遗传基因”。

策划:任松筠 孔德信

统筹:王高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范杰逊 胡安静/文 韩军 蔡炜/视频 朱丹清/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