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瓜泾口

吴淞江发源地瓜泾口位于吴江区松陵镇北部。如今这里建起了瓜泾口水利枢纽,设计流量为96立方米/秒。瓜泾口水利枢纽的西面是烟波浩渺的东太湖,而东面不远处与吴淞江垂直相交的就是京杭大运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州湾

吴淞江发源地瓜泾口地处苏州湾最底部。这里曾经是一片滩涂,经过建设,如今已形成以太湖梢半岛为圆心,集商务及生活度假健身载体于一体的苏州湾休闲片区,打造出了构建吴江开发区城市化建设的新亮点。

园区港

苏州园区港是目前吴淞江沿线最大的内河集装箱港口,集装箱运输船从这里出发,可分别抵达上海宜东码头、上海外高桥码头、太仓港。目前,园区港已成为苏州工业园区企业产品输出和原料输入的重要渠道之一。

吴淞江生态廊道

站在吴淞江的北岸,大片翻挖、平整过的土地已经种植了各类花草、碧绿的桂花树、高大的香樟树,花卉草木高低参差、连绵成片。这里是吴淞江生态廊道,沿江各个节点的生态廊道建设,最终会串珠成链,让吴淞江更加美丽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荡大桥

去年11月竣工通车的元荡大桥让吴江康力大道和青浦东航路实现了无缝对接,两地间车程从40分钟缩短到5分钟。元荡大桥成为青浦连接吴江的第一条快速通道,也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后第一个跨省域道路互联互通项目。

太仓港

作为太仓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太仓港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档次,提高经济“含绿量”。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港区投入近6亿元资金用于长江、吴淞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上海张华浜集装箱码头

从苏州园区港出发的货船,利用苏申外港线、黄浦江这一绿色物流通道运送货物至上海,在终点张华浜集装箱码头停靠卸货。这些来自苏州的货物将进一步转运至全国各地。苏沪航线上运输繁忙,码头泊位总是供不应求,货船经常需要徘徊许久等待进港通知。

□苏报记者 高岩 王芬兰 徐蕴海 高戬 程黎莉

世界上,每一座伟大的城市,必有一条伟大的河流哺育和滋养。

比如,开罗与尼罗河,伦敦与泰晤士河,巴黎与塞纳河,纽约与哈德逊河,圣彼得堡与涅瓦河……

1843年,在世界的东方,又一座伟大的城市诞生了。

这就是上海。

哺育上海的母亲河,是发源于苏州的吴淞江,因此,西方人称其为“Soochow Creek”,翻译成汉语就是苏州河。

百余年来,吴淞江成为苏州与上海之间相通相融的血脉,两地共同创造了璀璨的江南文化。

当下,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苏州与上海朝着“沪苏同城”的目标,在各个领域正加快对接融合。

这个春天,我们行走吴淞江,感受一江春水奔涌入海的律动。

扫码看H5长图

3月15日,苏报集团与解放日报、嘉兴日报,上海青浦区融媒体中心、太仓市融媒体中心、昆山市融媒体中心、吴江区融媒体中心等同行携手,共同启动“苏报沪行——顺吴淞江去海上”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

一个月间,苏报融媒记者从航运、生态、人文等方面,为读者立体化展现吴淞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探访这条推动沪苏同城化发展大动脉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沪苏同城化实际早已照进现实。

3月16日一早,苏报融媒记者兵分两路,分别从苏州园区港和吴淞江发源地——瓜泾口同时启航,乘着风、驾着船,顺一江春水奔赴海上,去探寻吴淞江在新时代里的强劲脉动。苏报旗下引力播新闻App对整个航行过程进行24小时慢直播。

从园区港出发的记者跟随“豫胜祥01”集装箱货船,沿着吴淞江—苏申外港线行驶。经过约15小时,货船抵达上海张华浜集装箱码头,将大量产自苏州工业园区的货物送到上海。

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水运节省燃油、减少碳排放量,节约运输综合成本,节能环保、降本增效的成效十分显著。对于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这一经济、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化运输组织方式,水城苏州已谋划多年。为了达到“通江达海”的目标,苏州一直致力于改善通航条件。

正在改建和新建的车坊大桥和胜浦大桥是吴淞江上的两个重要节点。从吴淞江发源地——瓜泾口启程的另一路记者,在江面直击施工现场。两座大桥建成通车后,碍航节点将被打通,能满足三级航道通航要求,千吨级船舶畅行无阻。最近,“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布,苏申内港线(即吴淞江)的整治提升工程位列其中。这意味着,苏沪之间物流的“一江春水”将更加通畅,两地的同城效应进一步凸显。

太湖水从瓜泾口引出,一路奔流到海上,滋养了沿岸一代又一代吴地百姓。升级吴淞江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档次,提高经济“含绿量”,苏沪两地不遗余力。苏州湾,曾经的茫茫滩涂,正华丽转身,成为长三角最美湾区。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大格局下,协同治理,跨界联保已成为治理河湖水系的常态。而在地处长江吴淞江经济带的太仓港区,仅2020年,就投入近6亿元资金用于长江、吴淞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白鹭翩飞、大红桥吊、如织航船构成了一幅和谐唯美的画卷。

去年11月,在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与苏州市吴江汾湖高新区交界处,全长2.4公里的元荡生态岸线贯通工程示范段项目全面竣工,为两地新增一条美丽的绿色走廊,位于其间的元荡大桥成为“网红打卡点”。这座桥,让吴江康力大道和青浦东航路实现了无缝对接,使两地间车程从40分钟缩短到5分钟。为了建设这条通道,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与苏沪两地多部门携手,建立起跨界多部门“融合建设”的体制机制,为两地直通按下“快进键”。元荡大桥不仅是一座造型优美、配套超前、生态风景宜人的“网红桥”,更是两地群众的“连心桥”。

立足当前,回望历史,吴淞江里流淌的满是沪苏两地同根同源的江南文化。太湖慷慨地向东海输送丰沛的湖水,两地先民之间的沟通,商船的频繁往来,源源不断带去了灿烂的江南文化,让那片处在长江三角洲最前缘的年轻土地,与身后古老的江南水乡血脉相连。历史上吴淞江流域的水系结构和水文地理发生的改变,也进而对下游环境、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吴淞江文化研究》的作者、苏州市吴文化研究学会会员王为国认为,吴淞江本就有东高西低的特点,加之宋代水利体系被破坏,使得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沙化的土壤转而广植棉花,明代时上海地区的棉纺织品就已出口南洋。也正是吴淞江的变迁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上海早期民族工业的兴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棉纺织业更是进入了辉煌期。可以说,水陆相接的沪苏两地,两百年前,甚至更早时,就一直相融相亲。

一个月,全面呈现。报、网、端、微、屏等全媒体平台全时效传播、全过程聚焦,160余件全媒体作品讲述了吴淞江流域沪苏同城化的前世今生。

一个月,远远不够。能够勾画和让人洞见沪苏同城化进程的载体还有很多,产业创新深度合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民生领域的医疗教育文旅合作等,这些都是加快沪苏同城进程具体的发力点。

某种意义上,吴淞江流域就是一个共治共享共同发展的样本。

本次“苏报沪行——顺吴淞江去海上”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止于吴淞江的嬗变。然而,沪苏同城化的现实模样远不止于此。

吴淞江发源于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太湖瓜泾口,由西向东,穿过京杭大运河,在上海市黄浦公园北侧外白渡桥以东汇入黄浦江。

吴淞江原为长江入海前最后一条支流,长江入海口也被称作“吴淞口”。明代“黄浦夺淞”以后吴淞江成为黄浦江的支流,但长江入海口仍被叫作吴淞口。

吴淞江流经吴江、苏州、昆山、嘉定、青浦以及上海市区。以北新泾为界,吴淞江上游被老百姓称为吴淞江,而北新泾以东为吴淞江下游,进入上海市区后被称为苏州河。

吴淞江是吴地重要的航运枢纽,全长125公里的水道,随着岁月变迁,以及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等多轮整治后,目前,河道全长约109.5公里,其中江苏境内61.7公里,上海境内47.8公里,江苏境内规划三级航道长55.5公里,都在苏州境内。除水路航道沟通沪苏以外,吴淞江水道沿线也深受沪苏同城效应辐射,沿岸百姓生活富足,人文历史丰厚,生态环境优美。

□本版图片 记者 瞿亚健 骆晓冬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