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内地或将引入mRNA疫苗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拟与德国拜恩泰科(BioNTech)投资设立合资公司,以实现mRNA新冠疫苗产品的本地化生产及商业化。根据双方签订的《许可协议》,复星医药产业应提供年产能可达10亿剂mRNA新冠疫苗的生产设施。公告强调,设立合资公司事宜尚待双方进一步协商并签订最终协议,mRNA疫苗在中国实现商业化生产的时间尚存在不确定性。

世卫组织将重启“团结”临床试验 寻找有效新冠抗炎药物

世界卫生组织将在数十个国家重新启动“团结”(Solidarity)临床试验,测试市面上现有的三种药物能否平复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剧烈免疫反应,挽救住院新冠患者的生命。这项由 WHO 协调的国际临床试验于 2020 年 3 月首次启动,研究重点为寻找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但当时所测试的四种抗病毒药物均未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欧盟暂缓豁免疫苗知识产权 辉瑞CEO也坚决反对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最新表示,欧盟各国领导人认为,新冠疫苗知识产权豁免问题并非当务之急,“欧盟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加快疫苗生产、提高疫苗产量,并保证公平地分发疫苗。” 另外,英国、瑞士、德国等拥有多家大型制药企业的国家也反对豁免关联疫苗的知识产权保护。美国制药巨头辉瑞公司CEO阿尔伯特·伯拉则对这一做法公然反对。

新冠疫苗致血栓?妇女在接受特殊药物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下降

部分新冠疫苗接种后形成血凝块的病例,已导致一些国家暂停使用强生和阿斯利康的疫苗。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已经警告:不要使用普通的血液稀释剂来治疗这个问题。好消息是,一名40多岁的女性接受比伐卢定(bivalirudin)治疗3天后,随访显示血红蛋白水平下降。

祝贺!这所双非大学在顶级期刊Cell发文

新型冠状病毒存在很多突变株,这些突变株感染力怎么变化?是否会重新感染患者?当前疫苗对突变株是否存在抵抗性?针对上述问题,2月23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黄维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许文波,南华大学瞿小旺为共同通讯作者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 “No higher infectivity but immune escape of SARS-CoV-2 501Y.V2 variants”的研究论文,研究成果对于新冠突变株疫情防控与疫苗研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继狗狗之后 蜜蜂也被迫“上岗”成为新冠检测员

近日,荷兰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已经成功训练蜜蜂对新冠病毒样本做出反应。这项名为“BeeSense”(蜜蜂嗅探)的技术有可能让无法获得PCR检测技术的国家提高检测率。经过了几个小时的训练后,在奖励的刺激下,蜜蜂已经学会了在碰到新冠病毒阳性的样本时的几秒内就伸出舌头(也称为喙,或长鼻)后,即使没有提供任何奖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学结构图谱2021》发布 我国在科研热点领域发展迅猛

近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发布了《科学结构图谱2021》。基于科学结构图谱,研究显示,中国在世界热点研究领域中的科研发展迅猛。中国的核心论文份额稳居世界第2位,较上一期增长2.6个百分点,增幅23%。中国的核心论文份额接近世界排名第3的英国的2倍。除澳大利亚外,同期传统科技强国整体核心论文份额呈下降趋势,德国、日本的核心论文份额降幅超过10%。

两部委人才职称制度改革意见稿发布:对论文不作硬性要求

近日,两部委发布《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实验技术人才职,要突出评价实验能力和工作业绩。破除“四唯”倾向,着重考察实验技术人才对所在单位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或学科发展做出的贡献和支撑作用。

中国科协发布申报“科创中国”平台相关研究项目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科创中国”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深入推进“科创中国”平台建设,探索协作共赢的技术创新价值实现和利益分配机制,推动数字经济治理国际合作,打造科技共同体驱动的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生态,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设立“科创中国”平台相关研究项目。

1004.83公斤!袁隆平团队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再传喜讯

近日,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项目在三亚首获丰收,早造水稻测产取得亩产1004.83公斤的成绩,又创造了一次“奇迹”。 5月9日最新测产的这批“超优千号”水稻在2020年12月16日播种,2021年1月13日移栽,栽插密度为20cm*(20cm+30cm)。现场选取3个地块,实收毛谷称重后,考量机损、杂质、水分含量等因素,最终测得一类田1014.56公斤/亩,二类田1009.45公斤/亩,三类田990.48公斤/亩,平均1004.83公斤/亩。

科学家开发超柔软大脑植入物 放进大脑里只需要扎一“糖针”

通过使用硅酮聚合物,科学家们能够制造出迄今为止最柔软的大脑植入物,其厚度与一根细缝纫线(约0.2毫米)相当,与大脑本身一样柔软。研究人员采用了经典的烹饪技术,通过糖化、焦糖化和成型来制作植入物。当通过手术将糖针插入麻醉大鼠的大脑时,糖针将植入物带到正确的位置,并在几秒钟内溶解,留下精细的植入物。

全球首枚十飞十回的火箭诞生

5月9日,SpaceX执行星链第26次发射任务,使用猎鹰9号火箭将60颗“星链”卫星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大约9分钟后,猎鹰9号的芯一级返回地球并降落在SpaceX的无人驾驶船“请阅读说明书”上,这枚火箭的第10次飞行和回收任务顺利完成。

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不如美、印、俄 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学习技能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子刊《自然·人类行为学》发表的一项关于中、美、印、俄四国STEM本科教育的研究论文指出,与美国相比,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学生在4年大学教育中没有获得批判性思维能力。印度和俄罗斯的学生在大学头2年里获得了学习技能,但中国的学生却没有。

港中大研发实时评估流感疫苗功效平台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王海天教授及徐仲锳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套“电脑模拟生物信息演算法”,以预测疫苗功效。该演算法可在公众大规模接种疫苗前,率先预测疫苗的功效。在团队最新的研究结果中,此方法可捕捉到80%疫苗功效的变化,并进行预测。研究结果已在医学期刊《Vaccine》发布。

浙江大学举办生命科学前沿论坛

5月8-9日,生命科学前沿论坛暨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建院十周年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召开。多位国内外院士、学者和院内PI代表,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与会人员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盛宴。

动真格!山西省科技厅摘牌11家省重点实验室

继4月27日揭牌12家实验室之后,山西省科技厅近日对深入推进山西省实验室体系建设再“动真格”:一口气摘牌食品营养与安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乙炔化工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等11个运行状况较差的省重点实验室!此外,山西省科技厅还对运行状况不稳定的18个省重点实验室黄牌警告,将研究方向相近的黄土地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等3个省重点实验室整合归并为1个。

分析了2万篇论文发现 高被引的“秘诀”这么简单

在最近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辑》的一项研究中,意大利国家研究理事会水研究所的2名研究人员分析了近2万篇与洞穴科学相关的论文后发现,专业术语较多的论文被引用的频率要低得多。该研究发现,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标题中没有使用任何特定的科学术语,且摘要中术语占文本的比例不超过2%。

长寿秘密揭开!活到105岁以上的人拥有独特基因

根据日前发表在eLife上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发现,活到105岁以上的人往往拥有独特的基因背景,这使得他们的身体更有效地修复DNA。这是人类首次对“极长寿”人的基因组进行如此详细的解码,为解释他们为什么能长寿以及避免与年龄有关的疾病提供了线索。

心理年龄更年轻的人 身体往往更健康

在中老年人中,那些心理状态更年轻的人,往往有更强的幸福感、更好的认知功能、更少的炎症、更低的住院风险,甚至更长寿。这是发表在《心理学与老龄化》的一项新研究结果——年轻感可以帮助中老年人缓冲生活压力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基于RNA的药物可以突破血脑屏障

一项新研究发现,利用超声波和携带RNA的纳米颗粒可以穿过血脑屏障,将药物递送到脑部肿瘤中。利用单细胞图像分析,他们证明了在髓母细胞瘤(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脑肿瘤)的临床前模型中,该药物的递送效率改善了10倍以上,减少了有害蛋白的产生,增加了肿瘤细胞的死亡。研究于4月30日发表在《科学-进展》上

新发现:肾不好不仅影响“性福” 还可能让你变痴呆

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在《神经学》杂志上的一项大型观察研究显示,患有肾脏疾病的老年人患痴呆症的风险更高,并且风险随着肾功能下降的速度和阶段而增加。慢性肾脏疾病是肾功能持续下降的表现,在老年人中也很常见,全球人口患病率为25-40%。即使肾功能轻度下降,也会增加患其他疾病的风险。

古人类用火改变生态系统

对火的掌握使人类开始统治自然世界。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家领导的一项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早的证据,表明古人类用火焰改变了整个生态系统。这项研究结合了非洲东部马拉维湖北岸的考古证据——可以追溯到9.2万年前的石制品集群,以及古环境数据,证明早期人类是生态系统工程师。他们使用火阻止了该地区森林的重新生长,创造了今天仍然存在的广阔原始森林。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科学进展》。

人工智能使显微镜更清晰

为了观察鱼大脑中的神经元信号,科学家已经开始使用一种叫做光场显微镜的技术,这种技术有助使这种快速的生物过程在3D中成像。但这些图像往往缺乏质量,而且需要数小时或数天才能将大量数据转换成3D卷和动画。现在,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机构的科学家已经将人工智能算法与两种尖端显微镜技术结合起来,进步将图像处理时间从几天缩短到几秒,同时确保得到的图像清晰准确。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自然—方法》上。

追求更精确地计时会增加熵

牛津大学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可以精确控制的微型时钟。该钟由一层50纳米厚的氮化硅薄膜组成,通电会发生振动。薄膜每上下移动1次,研究人员就计算一次滴答声,滴答声间隔的规律性代表了时钟的准确性。他们发现,随着时钟精度的提高,系统产生的热量也在增加,由于挤压附近的粒子,增加了周围环境的熵。研究于5月6日发表在《物理评论X》上。

我国科学家证实银河系反银心子结构起源于银盘

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李静副研究员与国家天文台薛香香研究员等人利用LAMOST和Gaia数据,对位于反银心的麒麟座星环、三角座-仙女座星流和A13等子结构的起源开展研究,发现它们并不是被银河系吸积的矮星系的遗迹,而是银河系外盘的一部分。该结论结束了天文界长期以来关于反银心子结构起源的争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报》。

540个天体与太阳为邻

利用现有的天体数据库和欧洲航天局盖亚望远镜的数据,法国UTINAM研究所的Céline reylé和同事汇集了太阳10秒差距(33光年)内的天体。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预印本平台ArXiv上在线发表。研究显示,不包括太阳和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总计有540个已知天体。这个数字包括375颗恒星、88颗棕矮星和77颗系外行星。

脊椎动物基因测序获重大成果 有望解码7万物种生命奥秘

脊椎动物基因组项目(VGP)近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数十名合著者的论文,称通过一种新的DNA测序技术和组装方法,研究团队获得了脊椎动物基因组项目(VGP)的首个主要成果:25个物种的高质量基因组。VGP正在利用过去几年测序技术的巨大进步,开始为所有7万种活的脊椎动物生产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集合。

我国科学家发现受精卵卵裂障碍致病基因

安徽医科大学教授曹云霞团队近期与清华大学医学院副教授那洁团队、首都医科大学李琳博士合作,发现了受精卵第一次卵裂障碍的致病基因CHEK1突变及其引起女性不孕的机制,并寻找到了潜在的治疗方法,为此类特殊病人的不育症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该成果日前发表于《蛋白质与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