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青报观象山”报道,5月9日,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带队赴成都考察学习。

去年6月17日至18日,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曾率领成都市党政考察团来青考察。

赵豪志此番前往成都,有“回访”之意,但亦不止于此。

履新青岛近半年,这是赵豪志首次以城市为目标地的外出考察。选择成都为首站,其意图肯定不会是简单的“回访”。

这两年,成都不仅是网民心目中的“网红”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可圈可点。2008年成都GDP曾滑落至全国第14,当年青岛则高居第10。13年过去,2020年成都以1.7万亿的体量排名全国第7,比青岛高出5000多亿。

强势翻身的成都,必有可取之处。

要口碑有口碑,要生活有生活,要经济有经济。不夸张地说,地处西部的成都,发展理念一点儿也不比东部城市差,在招商引资、城市营销等多个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包括青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首先,要说的是成都人的开放、包容。

多年来,坚定不移的破除“盆地意识”,打破了成都人认知的思想桎梏。

这一点,被多次批判“红瓦绿树综合症”的青岛,与成都有“共鸣”之处。

成都有一个流行段子,把成都人“老子天下第一”的傲骄表现得淋漓尽致:北京是首都,西安、北京、洛阳、南京是古都,重庆是陪都,成都就是成都!

作为物产丰饶、文化底蕴深厚的天府之国,成都的确有值得骄傲的理由。

可骄傲容易自满。1988年7月,《四川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为“盆地意识”画像》的文章,文中将“盆地意识”列出八点风貌,用六个成语总结其大意为:畏首畏尾、亦步亦趋、惟命是从、安之若素、夜郎自大、怡然自得。

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川提出“破除盆地意识”4年后,青岛主政者也自我批评青岛得了“红瓦绿树综合症”。

两个提法表述不一,可有诸多相通之处,而且都成为城市的“顽疾”。2018年,成都市委书记再一次表示:要彻底打破“盆地意识”“西部思维”自我设限。

从目前的“治疗”效果看,成都显然要更胜一筹。这在经济发展、城市口碑等方面,均已体现出来。可以说,成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打破“盆地意识”坚冰的历史,每一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都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带来的。

上个月底,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来青调研时提醒青岛干部,要“坚决防止自我满足、自我陶醉、自我封闭”。

成都开展思想解放的方式、做法,或许能为青岛提供不少启示。

2

再一点,属于“老生常谈”,成都在制定政策方面的前瞻性与力度,丝毫不输沿海城市。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成都的“抢人政策”。

2017年,《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发布,直接提出本科生“零门槛”落户。推行“先落户后就业”,全日制本科及以上高校毕业生凭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即可办理落户手续。

成都成为最早放开本科生落户条件的城市之一,青岛的相关政策晚了将近一年才出台。2018年3月,《青岛市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解读》发布,明确了本科生“先落户后就业”。

回过头来看,当时成都、西安等大胆尝鲜的城市,不仅赢得了名声,还招引了大量年轻人。而后跟进者,效果则差一些。2017年,落户成都的本科生达13万人。

其实不光是青岛,国内很多城市多是“跟风”。“跟风”本身没有问题,但“敢于吃螃蟹”才能体现一座城市的魄力与担当,也才能让城市的收益最大化。

成都的魄力与快行动,在发展数字经济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1月26日召开的“NEW IN CITY 2021成都新经济共享大会”上,成都面向全球发布了《城市场景机会清单》,清单涵盖城市十大共享机遇,首批1000余个新场景,约1.9万亿元机会。

此前,成都在推进场景营城上已累计举办了10场“双千”发布会,释放城市场景建设投资6300亿元。

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的青岛,也在发布“场景”。

自2020年起,青岛已经举办了四次“工业赋能”场景对接会,就在不久之前举办的第四次“工业赋能”场景对接会上,青岛一次性“放”出了430个“工业赋能”场景,而这只是今年开放场景清单中的一部分,全年目标在1000个以上。

动手较早的成都,与青岛应该有不少共同语言和交流之处。

青岛

3

成都还是一座懂得借势的城市。青岛这两年借势国家战略,成都很早之前就开始实践。

成都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国内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大背景,本世纪初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赋能下,成都成为西部最早抓住机遇的城市之一。比如,搭建专班专案承接东部先发地区先进制造业转移,使得成都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占得先机。

借势是成都崛起的一个原因,但绝不是主因,包括后来四川推出的“强省会”战略。成都在营商环境的塑造、充满发展的紧迫感等等,才是其腾飞的基础。

早在2001年,成都开始发力解决企业投资难,审批难,时效长等问题,并开始谋划“服务型行政”。大量没必要的审批流程通通被砍掉后,成都还建立起一站式政企服务大厅。

当时的成都作为一个不起眼的西部城市,能够做到比许多沿海大城市都少的审批流程,这就是成都崛起的美学和奥秘之一。

2003年,成都击败国内一众城市,成功将英特尔引入,曾让外界一片哗然。后来,英特尔相关负责人曾说,“我们每次去谈判,都能感觉到政府职能部门的紧迫感。他们不断在学习,而且速度很快。”

最终,成都把英特尔投资项目奉为“外商投资的教科书”。英特尔的“空降”也成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真正拐点。

如今,华为、阿里等企业在成都均有重点布局。2020年,成都市的电子信息全口径产值约万亿。

此外,成都的“城市营销”也有独到之处。

成都最近一些年成为“网红城市”,全网存在感不断增强,实际上跟成都大力营销是分不开的,不管是“中国第四城”、“中国休闲之都”还是“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或者“超女诞生的地方”、“美食之都”,这些背后都跟成都主管部门大力营销不无关系。

早在2003年成都就制定了“休闲之都”的城市营销战略。当年成都邀请了著名导演张艺谋来为成都拍摄城市形象宣传片,确定了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的城市宣传语,使“休闲之都”名扬天下。

张艺谋执导的城市形象广告片中,唯美地展示杜甫草堂的幽静、武侯祠的古韵、盖碗茶的热闹、春熙路的繁华、小吃店的火爆,最后以“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收尾,将这座城市的安逸、繁华、进取、热闹、时尚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一个沿海,一个内陆。成都与青岛,看似差异较大,实际上有许多相通之处。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青岛摆正心态、放低姿态,或许能从类似成都等城市身上取到不少“真经”。

本来自:青小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