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9日,黑龙江省纪委监委发布消息,黑龙江省鹤岗市委书记张恩亮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张恩亮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头顶“全国首位‘70后’地级市市长”光环。1970年出生的他,在2008年5月成为黑龙江团省委书记、党组书记,38岁即升正厅级。2011年,他出任黑河市市长,由此成为全国首位“70后”地级市市长。2016年12月,张恩亮出任鹤岗市委书记,到目前仍是黑龙江省唯一的一位“70后”地级市委书记。

虽然具备鲜明的“年轻化”特征,但张恩亮的职业起点其实并不高。他从大兴安岭地区行署粮食局财务科科员起步,可以称得上“一步一个脚印”。张恩亮另一令人瞩目之处,在于拥有法学博士学位,还是一位会计师。

然而,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兼具的同时,他在“革命化”的标准面前显然没有过关。他的落马,引人深思。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年轻干部成长的年代,物质条件比较充裕,生活水平比较高,所以他们对于物质的欲望,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大。接受完整、良好的学校教育,也使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养,具备比较独立的人格。这些都成为年轻干部廉洁从政的优势。但事实上,很多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年代,不少学校和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所放松,导致一些年轻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过硬,甚至存在信仰动摇、思想混乱、纪律涣散等问题。此外,在物质生活方面,过于艰苦的生活条件固然可以激发人们的物质欲望,但在相对富足的生活条件下,消费主义的大行其道,同样可以侵蚀人们的意志,激发人们的消费需求,使他们“爱财如命”。

张恩亮被查,说明年纪轻和高学历都不是拒腐防变的灵丹妙药。说到腐败,人们比较熟悉的是“59岁现象”,一些临近退休的党员干部,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态走上贪腐之路。其实在“59岁现象”之外,腐败的“35岁现象”十多年前就已经悄然抬头。2002年全国检察机关立案的不满35岁的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案件7331人、渎职案件2820人,在涉案当事人中的占比分别高达19.28%和29.14%。这些年轻人参加工作不久,风华正茂、前途无量,却早早走上腐化变质的歧途。

年轻干部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遵纪守法意识固然很重要,加强政治生态建设,为他们营造一个气正风清的成长环境也同样重要。张恩亮严重违纪违法的具体事实尚不得而知,但其任职的鹤岗市,早就因为贪腐等问题而引发持续关注。张恩亮的前任武凤呈于2015年3月起任鹤岗市委书记,2019年4月被查,2020年9月受审。据检方指控,武凤呈在鹤岗市委书记等任上,为有关单位和个人在房地产开发、人事调整等事项上提供帮助,索取、非法收受他人给予的财物数额巨大。此外,去年9月,鹤岗市原副市长李传良(2014年至2016年任鹤岗市副市长)涉贪腐外逃。今年4月7日,鹤岗市副市长李旭在其办公室死亡。经警方调查,已排除他杀。

干部队伍建设不但要实现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还要把革命化摆在突出的位置上。不但年轻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还要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实现全面、全程、全覆盖的廉政监督,为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提供防护网和思想、组织保障。

栏目主编:封寿炎 本文作者:风平 文字编辑:封寿炎 题图来源:上观图编 图片编辑:朱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