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黄忠,首先想到的是他百步穿杨的辉煌,在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黄忠62岁才跟随刘备,成就了流传千古的美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他追随刘备之前,先追随刘表再跟韩玄,曹操统一荆南后还归属曹操一段时间。但无论在哪里,一直都是默默无闻,甚至在《华阳国志》和《汉晋春秋》等书中完全没有黄忠62岁之前的任何记录。

刘备很会识人,他从大街上找到了张飞和关羽,又在山野中寻得了诸葛亮,如今又把名不见经传的黄忠邀入麾下。此后,黄忠在沉默中爆发了,他摇身一变成为了令人闻风丧胆、勇冠三军的万人敌。

若没有刘备,或许黄忠到了年纪就开始颐养天年,沉没在历史长河中,没有名垂青史的可能。所以刘备对他有知遇之恩,换做是谁都会感恩戴德了。何况刘备还力排众议,封他为“五虎将”之一,成就了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美名。

为什么说是力排众议呢?在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当时旁人的反应,首先是深思熟虑的诸葛亮:“黄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黄忠的名望不如关羽和马超,如今却和他们平起平坐。他们在旁边看到了黄忠的战功,倒还好说,关羽离得这么远,恐怕会不满于此,能不能取消他的名额?果然,当关羽听到是如此封赏时生气地说道:“大丈夫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

黄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刘备的知人善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刘备的优点是重情义,缺点也是重情义,在识人时这很有优势,但同时也是致命伤。

公元219年,黄忠72岁跟随刘备披挂上阵,对战夏侯渊,力战曹军四百精锐,将大将夏侯渊斩于马下,大军一鼓作气进攻曹军大营,大败之,黄忠一战成名,上演了一出老当益壮的好戏,也为刘备表示了忠武过人的优秀品质。

可刘备是典型的打一个巴掌给一个甜枣,对于这件事刘备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喜悦之情,反而一脸严肃,稀松平常地说“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72岁的老将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击败了曹操三大王牌统帅之一,换来了主公的沉默不语,这比骂他一顿还难受,搁谁谁能受得了?人不怕受批评,就怕心里憋着事儿。

为什么刘备会有如此反应呢?曹操攻打汉中不久,后方就发生了叛乱,于是他丢下张郃、夏侯渊、徐晃三员大将匆匆折回。而此时刘备与孙权借荆州未还,闹得不甚愉快,诸葛亮等人在此迅速发展经济,蜀军兵力大增,正是取代孙权与曹军决一死战的时候。刘备一心想斩杀主将张郃,只可惜黄忠只杀掉一个夏侯渊,就因为此事,他才不高兴的。

就在这件事之后,曹操与孙权联手进攻荆州,关羽亲自率军迎战,结果不敌徐晃而败走,未曾想有吴军阻截,关羽前后受敌一步步退到麦城,这里就是关羽命丧黄泉的地方。

视兄弟为生命的刘备气得口吐鲜血,他决定要为兄弟报仇,不管此时形势是否有利,战斗力是否允许,不报此仇誓不为人。本来是义薄云天手足情深的佳话,但是放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多少显得有些鲁莽和武断。

公元221年,刘备出兵进攻吴国,冒着兵力差距,顶着烈日,也不听诸葛亮和赵云的劝告,一意孤行地踏上了复仇之路。结局是注定的,黄忠中了埋伏,中箭逃生。刘备听到黄忠中箭的消息后来营中探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备说:“令老将军中伤,朕之过也。”语气中未有一丝惋惜和难过,与听到关羽去世时“吐血数升,倒地不起”相比显得过于平静和凉薄。黄忠这时候也明白了,尽管他们同样位列“五虎将”,但在刘备心中,拜过把子的兄弟是任何人无论如何无法超越的,此行就是为关羽报仇,纵然死一个黄忠,或者是另外一个什么人,在刘备心中,都没有关羽重要。

这就是刘备的优点和缺点,他重情重义,但因为关、张兄弟不惜伤了其他兄弟的心,也是令人感叹的。于是黄忠说:“望陛下善保龙体。”原本准备的千言万语化作了这七个字,在一位忠肝义胆的七旬老人病床前显得有些单薄和苍白。

赵云也终于在这时候明白了黄忠的最后一句话里面包含多大的分量,在刘备心中,除了关羽张飞,其他的兄弟都要往后靠一靠。无论你是出生入死还是功勋卓著,都没有桃园里那一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