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上有一个很火的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民政部部长表示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也跌破1.5的警戒线,这意味着中国也可能陷入“低生育率陷阱”,引发人口危机。

现在的年轻人,是真的不爱生孩子了。

有很多原因,包括经济上、没人带孩子等。这些都是现实因素,常爸也认为,没有准备好就生孩子是更不负责任的行为。

(2017年育龄妇女不打算再生育的原因分布)

还有一群丁克,他们有房、有稳定收入,父母健在,但就是不想生娃。也正是在他们的谈话里,常爸听到了不想生娃的另一个扎心的原因:

害怕自己成为像父母一样的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想生孩子,是因为害怕变成另一个“TA”

楚忱,职业经纪人。单身8年,认为自己不需要亲密关系,更不想生孩子。

她表面上说,不想生孩子是因为觉得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她只接受漂亮、聪明、讨人喜欢的小孩,但又觉得虐童、拐卖太多,不安全。但这些都太不可控,干脆就不养了。

可实际上呢,她说:

“我就没有爱我的父母。”

虽然家境不错,但父母的控制欲极强,吃什么、穿什么完全不由自己掌握。

她从来没感受过被爱是什么滋味。

方晓,已婚但选择丁克,自由职业者。

童年时,父母吵架总会把原因归结为“因为生了你”。那个时候,她就知道孩子不是父母爱的结晶。

妈妈总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忽视她的感受,还喜欢泼冷水,喜欢否定她的一切,甚至监视她的一言一行。

童年窒息的感觉,让方晓最害怕自己成为像妈妈一样的妈妈。

李座峰,作家,单身。

父亲要求他吃饭的时候必须一口菜一口饭。如果一次吃了两口菜,父亲反手一巴掌打在他脸上,筷子飞了,嘴巴、鼻子都破了。

在二十岁之前,父亲对他而言都是一个恐怖的存在。而他也像方晓一样,担心自己也成为这样的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字幕:我爸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个特别恐怖的存在。没有一个合格的父亲给我做榜样,对婚姻对生育完全没有信心)

三个丁克,似乎都有自己的理由。但归根结底,不生孩子的原因只有一个:

缺爱。

缺爱,没有体会过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密的爱,也就没有给予孩子爱的能力。与其说,丁克是他们的主动选择,不如说是被迫选择。

其实,他们不知道,与那些不负责任生孩子的父母相比,他们的谨慎和小心恰恰是另一种负责任。

因为原生家庭不幸的人做了父母,的确是有可能给自己的孩子带来更多不幸,但他们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觉醒的第一步:发现问题

2018年美国加州大学UCLA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全国范围内调查了2529名年龄在3到17岁之间的儿童及他们的父母。

研究人员把童年不良经历分为9个类别:

● 情感虐待

● 身体虐待

● 性虐待

● 亲密伴侣暴力

● 父母有药物或酒精滥用行为

● 父母有精神问题

● 父母分居或离异

● 情感忽视

● 父母离世或失踪

这些孩子的父母中,约30%的人有过这9类儿童不良经历中的一种,约32%的人有过2-3种,约17%的人有过4种及以上。

结果显示

① 当父母有越多的童年不良经历时,孩子出现行为问题、多动、情绪或精神障碍的可能性越高。

② 6类不良经历与孩子的行为问题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余3类不显著,而不是不存在正相关关系)。

例如,母亲有4种及以上童年不良经历的儿童,与母亲报告没有不良经历的儿童相比,多动、情绪或精神障碍以及行为问题指数分别高出3.1、5.7和2.8。

父亲的不良经历对孩子产生的影响类似,虽然数值低一些。

在这些样本中,妈妈是孩子的主要照顾者,与孩子相处时间更长,因此代际遗传的影响也越大。

这也告诉我们,原生家庭的影响方式不是遗传,而是行为。而切断原生家庭代际遗传,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就是改变养育行为,给下一代创造新的原生家庭环境。

但是和原生家庭切割,真的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呢?也许,下面这个妈妈的做法值得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觉醒的第二步:面对问题

在外人看来,Geanne Meta 是幸福的,育有一儿一女,有两只狗两只猫,和丈夫经常露营、划皮艇、远足。

(Geanne Meta)

但事实上,她是一名童年性虐待的幸存者。她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猥亵她,更糟糕的是,母亲一边对此视而不见,一边却天天冲孩子大吼大叫。

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 Geanne 伤痕累累,但是在她成为母亲后,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产生了:

“她要给孩子创造怎样的原生家庭?”

大概是“为母则刚”,她决定面对问题,不再假装童年的伤害不存在。因为曾经她也试图假装一切都没发生过,但那样的伪装不仅没有平息她心中的愤怒,反而让她觉得反胃。

尤其是想到她的母亲,终生困在婚姻和家庭里,放纵丈夫伤害孩子,就更觉得愤怒。她不要做一个懦弱、压抑、睁眼瞎的妈妈,她要保护自己的孩子。

Geanne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切断与父母的所有往来,尤其是禁止女儿和父亲联系。

第二件事,挑战自己的消极思维。

比如她打碎了一个杯子,第一个跳出来的想法是“你这个蠢货!”因为小时候如果自己做错一点小事,她妈妈就会这样骂她,久而久之一犯错,她就会习惯性责怪自己:

我是一个坏孩子。

我妈妈不高兴都是我的错。

杯子碎了是因为我很蠢。

可事实却是,不好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这不是谁的错。她也不过是母亲发泄情绪的对象,是父母婚姻问题的牺牲品。

认识到这一点,Geanne感觉整个人都轻盈了。

觉醒的第三步:爱自己

Geanne做的第三件事,是先爱自己

她知道,很多遭受童年虐待的孩子之所以走不出原生家庭的阴影,就是因为低自尊,他们认为自己不值得爱。但是,如果一个妈妈不能对自己好,又怎么有力气对自己的孩子好?

对此,Geanne Meta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就像飞机上的紧急情况指南一样,“先自己戴上氧气面罩,然后再帮身边的孩子戴上氧气面罩。”

妈妈先爱自己,才能爱孩子。

于是,犯错的时候她会对自己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这很正常。”

每天都和自己确认:“我今天过得还好吗?”

时不时留出一些个人时间,来一场一个人的约会。

这样下来,她更健康也更开心了,而孩子们也从妈妈那里知道该如何爱自己。

最后,要不要原谅父母?

其实,这个问题对于现在的Geanne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她说:

“原谅不是为了父母,而是为了自己。”

因为她才是那个多年来忍受伤痛和愤怒的人,而她父亲依然在某个地方过着开心的生活。

原谅一个人可以代表你们的关系重归于好,也可以代表一种决裂。它意味着你不会在脑子中给对方留任何存在的空间,因为仇恨也是一种连结的方式。

想清楚这一点后,她在心里对父亲说“我原谅你了,再见。”最终,她完成了对原生家庭的割裂,对自己的救赎。

2019年,她出版了一本书《 Parenting Well After Childhood Abuse: Be a Great Parent Even if Yours Were Crap(经历了童年虐待后的子代养育:成为一个好父母,即使你的童年一团糟)》,讲述了自己如何克服童年伤害,并努力成为一名好父母的过程。

微博上有人讲了一个故事很打动我。

国外有个心理学家追踪了这样一个家庭:父亲酗酒家暴,母亲早逝,有两个儿子。长大后,一个儿子成为了律师,另一个儿子成了酗酒家暴者。

心理学家发现,这两个儿子经常会把同一句话挂在嘴边:

“谁让我有这样一个父亲呢?”

话虽一样,但两个人对这句话的解释却相差万里。

律师儿子说:“有这样一个父亲,这是没办法的事,只有自己努力才能改变命运,不成为父亲那样的人。”

酗酒家暴的儿子说:“都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父亲,我才变成这样的。”

原生家庭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过去的态度,改变看待未来的方式,选择抗争而不是投降

这不仅仅是那些觉得原生家庭有问题的人才需要,而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因为,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也没有零缺憾的童年。

不完美,才是这个世界最大的真相。就像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所有母亲的身上都有圣母和巫婆的成分,只是程度和比例不同。”

说了这么多,常爸并不是想要鼓励年轻人生孩子,理性生育是一件好事,只是因为看到他们这个选择背后的无力和恐惧,他们不相信自己有成为好父母的能力。他们意识到了原生家庭的问题,但丁克并不能实现自救。

对于已为人父母的我们来说,摆脱原生家庭阴影,除了指出父母的问题之外,重要的是给家庭编写一个新剧本,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温暖的生活环境,这才是阻隔原生家庭代际遗传的根本方法

有个糟糕的童年,我还有机会成为好父母吗?

当然有,机会就在你的选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