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

历史文化遗址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

如果要选择历史文化遗址能够代表的城市,我首选洛阳,这是一座古韵悠悠、底蕴厚重的历史古城,有5000千年的文明史、4000年的城市史、1500年的建都史。作为黄河文明的摇篮、河洛文化的源头,古代东方城市的坐标,洛阳开启了第一扇华夏文明之门。

人们常说,“一部洛阳文化史,半部中华文明史!”行走在河洛大地,不经意用脚踢起一块砖头瓦片,都有可能代表着一段历史,蕴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难怪司马光曾由衷地感叹:“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保护一条巷、珍视一座城,有一方屋檐安居乐业,有一片“乡愁”立根立本,这是当代国人的梦想。作为一个河洛文化的爱好者,本人到洛阳工作后,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和研究河洛文化。现特整理出散落于田间地头、藏匿于街头巷尾或鲜为人知的洛阳历史100个遗址系列,以期为洛阳打造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助一臂之力。今天推出洛阳100个历史遗址系列之七十四:伊川书院

伊川书院

伊川书院位于河南省伊川县鸣皋镇,该书院是程颐所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程颐,北宋河南洛阳人,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由于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程颐致仕回到洛阳。为了便于著书传道,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程颐于上书当时的宰相文彦博,希望将洛阳城南10公里处---龙门山胜德庵上方寺附近的“荒芜无用之地”,拨给他作为学田,以供著书讲学资用。文彦博满足了程颐的要求,把自己在伊川鸣皋镇的一处庄园赠送给了他。

鸣皋镇南望九皋山,东临伊水。《诗经》有“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因而得名。获赠以后,程颐就在文彦博所赠的庄园上建立书院,正房5间为讲堂,东西厢房各3间,是弟子居住的地方,大门一间,匾曰“伊皋书院”。另有宅田10亩,粮地10顷,以赡生徒。

自程颐创建伊皋书院至去世的20多年间,他长期在书院著书讲学,他的思想体系和著述及其传道活动大多在伊皋书院完成,故被称为“伊川先生”。书院兴办后,四方学子,云集程门,“讲易学、授理学”,求教者日夕盈门,“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程颐学识博大精深,经术通明,义理精微,诲人不倦,四方俊秀闻风而至,士大夫从学者日盈门。为此,程颐定学制,列校规,言传身教,名声大振。他先后共收徒63名,名儒孟厚、杨时、游酢、邵伯温等皆出其门下。流传千载的“程门立雪”的典故即发生于伊皋书院,鸣皋镇因之被誉为“理学名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大德九年(1306年),驻鸣皋镇的总兵克烈士希读程颐的《易传》《遗书》有得,感慨万千,立志兴学。他目睹书院历经220余年风雨剥蚀,已破败不堪,便自筹资金,招募民工,在伊皋书院旧址修建,历时十年乃成,书院得以中兴。其子铁木耳承父遗志,复建古阁,藏书达万本。延三年(1316),上报朝廷,元仁宗感其诚意,敕名为“伊川书院”。

伊川书院落成,翰林院直学士友谅指导性撰文,集贤学士赵孟姚书丹,参知政事郭贯篆额,刻石立牌,永志纪念。

目前,元代的碑刻历684年历史云烟,仍直立于伊川书院。书丹者赵孟頫,其字轻婉转,瑰圆玉砌,缎带人以姿竟溢出于披拂间的感觉,创出了历史上独树一帜的“真本”,因而近700年来,到伊川县元至书院拓赵体字者纷至沓来。

伊川书院于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多次重修,再次文风大盛,名儒,学者云集,无数贤者脱颖而出。

伊川书院现存大成殿,坐北面南,坚固壮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院最明显的特征傲然挺立的宋柏。其柏需三人合抱,高耸入云,虽经千年风雨袭,历尽沧桑巨变,但仍依然挺立。

程颐所传之道,就是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洛学”,它对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起了奠基作用,具有开创之功。伊川书院是理学的策源地之一,在书院史和思想文化史上,伊川书院有着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

作者/来源:刘育章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