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阴纪事

过桥鳝寓意着步步高升、飞黄腾达,一直是江阴名菜。过桥鳝,外形像一座拱桥,其味道形美香浓,鲜酥无匹,那么你知道,过桥鳝是谁创的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桥鳝为清代乾隆年间江阴知县蔡澍的家厨所创,后经历代厨师模仿改进而成。将成菜形似拱桥,以寓意至江阴孔庙礼拜,必先过泮桥之意。 过桥鳝 一菜便闻名于世,流传至今。

说到这里,你肯定又要问了这个蔡澍又是谁呢?不要急,请听小编慢慢道来~

蔡澍生平

蔡澍,字和霖,山东省青州府高苑县(今山东省博兴县高苑镇)人。雍正元年(1723)进士。雍正十三年(1735)至乾隆九年(1744)担任江阴知县。蔡澍在任职江阴县令的9年中,兴修城垣,疏浚河道,为民办事,倡导廉洁之风,受到了江阴百姓的称赞。

△《道光江阴县志·职官表》中蔡澍介绍

修复城垣

江阴城池始建于南梁时期,历代屡有修建。明初重修的城墙奠定了江阴城区格局,至明代嘉靖(1522-1566)年间,建成了便于防守的全砖城墙,周长9里13步。但岁月侵蚀加之守城八十一天,江阴城墙损毁严重,雉堞毁圮,楼柱歪斜倒塌,马道上的砖块快被人挖尽,城西南角也已裂开,砖砾下坠,积成了一个土丘,东门和南门的两个水门的桥墙也已毁损。

见此情景,蔡澍感到感到修建城墙已是当务之急。于是,他向上司报告,请求拨给银两修缮城墙,得到允准后于雍正十三年(1735)开始购材料、请工匠,迅速开工修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清江阴城隍图

经过4年多的施工,至乾隆五年(1740年)五月竣工。江阴城重建了四门城楼和角楼,并新修东门、南门、和北门的3 个水门和南水关的2 座桥,东门、南门另修月城,修砌城墙368丈,重新铺设马道,新筑城垛360个。整个城墙修缮完工,面貌大为改观,得到了府省官员的表扬。

重修书院

雍乾年间,朝廷大力提倡地方兴办书院。乾隆三年(1738),江阴知县蔡澍奉江苏学政张廷璐之名,重修了澄江、锦带两座书院,为江阴的地方教育作出了贡献。

由于迭遭战乱,始建于元代的澄江书院早已破败无人。蔡澍大修孔庙的同时也考虑重建书院之事。后将城东的一座名叫“楼霞精舍”的庙宇修葺成为书院,书院的名字采用了江阴最早书院的名字“澄江”。早已断了书脉的澄江书院,又重新出现在江阴古城。

△暨阳中学的前身便是澄江书院,已更名为南菁教育集团暨阳校区

南梁早期,梁武帝派昭明太子萧统编纂《文选》。萧统在顾山建造了一所七楹大筑文选楼,率领数十名当时全国著名的文人雅士修书辑录。同时,他关心当地民生,组织开河、筑堰、修路、建庙···受到了老百姓的拥戴。当萧统离开顾山时,百姓纷纷相送,萧统无奈劝百姓回去,并解下围腰犀带相赠。后来,百姓们在文选楼的基础上开设锦带书院,成为江阴东南乡重要的书院。蔡澍重整锦带书院,并在顾山街西南塘河上建桥,为纪念梁太子赠送锦带,取名为犀带桥。

△顾山犀带桥

兴修水利

东横河是古代江阴三大干河之一,全长27.22公里,它与南北向的白屈港、大河港、石牌港、张家港贯通,是澄东地区灌溉和航运的重要河道。由于长江潮汐的往来,江水带来的大量泥沙容易沉积,造成河道淤浅。因此,疏浚东横河,一直是历任地方官面临的一大课题。

蔡澍在任上,也一次次察看水利情况,见到许多河港淤浅堵塞,影响了农田的灌溉。于是,他多次组织民众开河,疏浚水上通道,并在《开浚事宜》一文中记录了如何测量、下桩、算土方、分段、堆土、开坝、派夫等一整套水利方法。另外,他还组织疏浚白沙港、石头港、白蛇港、陈沟港、冯泾河、夏港、新沟、申港、利港、顺塘河、蔡港、泗港、应天河、清溪河、亭子港,并主持修建了北门闸桥(定波闸)、五斗港闸(在丁墅镇)、小桃花港分水闸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阴营汛图》,其中的很多入江河港蔡澍都组织疏浚过

为民办事

蔡澍关心江阴百姓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每到冬季,漕河水浅,江阴城河部分干涸,城中百姓饮用水便依赖井水。一些水井年代久远,井中杂物堆陈,容积变小。舜过井又名石井,是城中周桥附近的锁巷百姓饮用水源。乾隆七年(1742年)冬,舜过井已几乎淤塞,老百姓将这一情况报告了知县蔡澍,蔡澍得到消息,立即组织工匠疏浚舜过井和其他城内水井。

△舜过井

蔡澍在《重浚舜过井记》一文中说:舜过井“井形上窄下宽,四周架石,七层,深数仞,广逾丈,甃石为底。立四石柱,柱琢三石人,中为衣冠而髯者,旁列工童子盖一井而古人创造……”疏浚了舜过井后,百姓取水更方便了,蔡澍之举自然受到称颂。后来,自称江上散翁的沙曾达咏诗一首:“古井由来静不波,有虞疏凿等江河。四周柱石埋荆棘,利及同人乐咏歌。”

△《重浚舜过井记》石碑

蔡澍还多次修缮桥梁,尤其是为保证南门商道通畅,他重建了陈家桥,也就是如今八字桥中的高明桥,并修缮了五云桥,为五云桥题写桥联。

南联

桥卧长虹,亿万姓咸歌利济。

江镇净练,百千年常庆安澜。

北联

建一邑之鸿规,会其有拯。

乐四民之利济,惠节无疆。

江阴东乡的北漍、南漍地处偏僻,仅有航道通过。清初,朝廷在这里设立水关,向来往船只收税,加重了百姓负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经士民宦延弼等建议撤销水关,得到了江苏巡抚批准,此事还竖立了石碑。到了乾隆年间,北漍、南漍的水关又建起来了,两处分别设巡船作为关卡,凡过往农船装载粮食、石料、布匹等物者,都要交税。船户常常受到压迫敲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清法制史料辑刊》第1辑第12-13册,收录了蔡澍根据治理江阴的经历所写的《澄江治绩》《澄江治绩续编》

对此,蔡澍进行了调查,摸清情况便向府、省递送了《请撤巡船条议》,详述水关的部分弊端,建议保留操作规范的江阴黄田港、常熟福山和徐浒关等水上收税处,其余均应裁撤。蔡澍的建议得到了江苏巡抚的批准,并得以实施。

倡导廉洁

江阴城东的云亭、山观交界处有一座耙齿山,又叫敔山。据民间传说,此山古时候叫赤石山。梁代大同年间(535年—546年),有一个樵夫经常到山上来砍柴。这座山上的石头颜色是红的,樵夫想,山里一定有金银财宝。于是,他就不再砍柴了,整天在山上劈石挖洞。不久,山洞坍塌,樵夫被压死。从此,人们便把这座山称为贪山。

△耙齿山,又名敔山

元代江阴诗人王逢赋有《贪山歌》云:

“乡山东遮兮,犬牙衔。屹神秀兮,奚石为贪。我尝径度兮,加策钝骖。义不留兮,士之攸嫌。圣过盗泉,忍渴弗取……”。

乾隆七年(1742),蔡澍办事经过这里,原原本本地听取了当地农民讲述了关于贪山的传说。回来后,他经过反复思考,觉得山名叫贪山实在不妥,应该将他改为廉山。

△敔山

蔡澍有《廉山说》,详细阐述了这座山本来不叫贪山,樵夫贪金而被山压死,是告诫人们应该戒贪。这座山山势峭削,为廉压樵,儆贪于义,实际是廉,所以称之为廉山是实至名归。

编修县志

蔡澍在江阴任上,还做了一件对地方文化建设有益的事——编修《乾隆江阴县志》。在此之前,知县龚之怡始修、沈清世续修的《康熙江阴县志》,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刊印。至蔡澍任上,已过去50多年。

△江阴鹅鼻嘴

蔡澍于乾隆八年(1743年)开始主修《乾隆江阴县志》。全书分25卷。每一乡镇详列形胜图。特设“乙酉记事”专卷,详载清初江阴抗清守城81天经过。乾隆九年(1744年)春,知县蔡澍离任,由后任知县罗士瓒继修。当年九月修成付印,世称“蔡志”。江苏学政开泰为《乾隆江阴县志》作序,称蔡澍“君治江阴久矣,风樯星轺所见闻,妇人孺子所告语,遗民故老文学掌故所留传,苟可利江人者靡不周知,而以诚行……君将去,而汲汲旧役,为不忘也。盖江人不忘蔡君,铭心版勒口碑矣。”

△《乾隆江阴县志》中,蔡澍重列“澄江八景”,并请画师绘下,流传至今

文章补充修改自@ 江上清风,作者徐华根在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