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简称“鄂”,省会武汉,与湖南省相对应,湖北省因位于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湖北连安徽,南邻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为邻,北接河南。该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长达800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楚文化。2020年,湖北省下辖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共有26个县级市、35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常住人口5927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就县级宜都市来说,人口超40万,为湖北省直辖、宜昌市代管县级市,位于鄂西南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江汉平原向鄂西南山地过渡地带,东隔长江与宜昌市猇亭区、枝江市相望,东南邻松滋市,西南、正西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交界,北与宜昌市点军区接壤,介于东经110°05‘-111°36',北纬30°05'-30°36'之间。在历史上,就宜都这一地名,和刘备存在直接的关系。

首先,宜都市隶属于湖北省,由地级宜昌市代管。宜都市处于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是一个丘陵起伏的半山区。最高点为五峰接壤的帽子尖,海拔1064.6米,最低点为枝城镇的官洲,海拔仅38米。西南地势高峻,群山连绵,高程在250-800米之间,约占总面积的40%。东部丘陵,海拔在50-250米,沿长江及清江出口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中部丘陵、冲沟与岗地交错,但坡度较缓,形成平畈。宜都市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6.7℃,一月平均气温4.6℃,七月平均气温28.1℃,无霜期273天,年平均降雨量1235.4毫米,夏季多暴雨。

就县级宜都市的历史来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该地区属楚国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秦朝。在郡县制下,今湖北省宜都市一带属南郡这一建制。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宜都已设有县制,名夷道县,治所在今陆城,隶南郡。西汉末年曾更名为江南县,不久复名夷道县,该地区属之。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属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治今陆城,辖夷道、西陵、佷山三县。对于宜都这一地名,是刘备取得,名字取“宜于建都”之意。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吴攻占宜都郡,获取夷道、枝江、夷陵、秭归等县,今宜昌市宜都市一带属东吴的疆域。晋朝时期,宜都郡属荆州,辖夷道、佷山、夷陵三县。东晋太和年间,夷道改名为西道县,后仍复名夷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析夷道县设立宜昌县,宜都郡遂辖夷道、佷山、夷陵、宜昌四县。西魏时期,宜都郡属柘州,辖巴山、夷道、归化、夷陵四县。南朝陈时,后梁与陈划长江为界,将县域分为江北夷道、江南夷道二县。江北夷道县属后梁,江南夷道县属陈。陈天嘉元年(560年)江南夷道县改为宜都县。隋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废宜都郡,宜都县改为宜昌县,先属松州,后属南郡。江北夷道仍名夷道县,属峡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峡州为夷陵郡,夷道县改属夷陵郡,该地区属之。唐朝武德二年(619年)改宜昌县为宜都县,属江州。贞观八年(634年)夷道县并入宜都县,属荆州都督府峡州郡。宋朝时期,宜都县属荆湖北路峡州夷陵郡。

最后,元朝建立后,宜都县属荆湖北道宣慰司山南江北道峡州路。明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宜都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夷陵州。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宜都隶属于荆州府夷陵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属荆州府。到了1913年,宜都县属湖北省荆南道。1928年,宜都县直属于湖北省。如今,县级宜都市隶属于湖北省,由地级宜昌市代管。截至2019年底,宜都市下辖陆城街道1个街道,红花套镇、高坝洲镇、聂家河镇、松木坪镇、枝城镇、姚家店镇、五眼泉镇、王家畈镇等8个镇,潘家湾土家族乡1个乡。宜都市总面积达1357平方千米,总人口约为40.5万人。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县级宜都市,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