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涉及到历史上南北政权割据时期的统一问题,“北伐”总是个绕不过去的坎儿。而除了朱元璋痛打落水狗搞成了那么一次外,其他的所谓“北伐”要么虚张声势,要么虎头蛇尾,要么干脆以惨败告终。因此,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南征易,北伐难”差不多成了真理,而且大都把原因归结为地理差异、兵员素质以及后勤补给等方面的原因。

其实这种说法大体挑不出毛病,但是关于北伐难成的原因倒是值得商榷。比如“北重耕南重商”的经济结构和传统,比如南北方士族阶层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差异(例如南方比较注重个体价值,政治上保守、经济上激进;而北方的集体观念和“家国”情怀比较强烈),再比如因为历史传统、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南北在对待武人和军队的态度上也存在很大差别,都是导致南北割据政权在发生武装冲突时大体呈现“北强南弱”局面的因素之一。这个话题太大,所以暂时不扯开来讲。

不过就事论事,把南朝北伐战果寥寥归结于地理因素、南人孱弱等这些肤浅的理由,就不太靠谱了。

南朝北伐难求一胜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一次是以南北一统为目标的。相反他们的目标还挺多,比如希望通过北伐的胜利加强皇权、压制权臣的;比如抢夺江北的战略要地、扩大江南的战略纵深,以便能过上太平安稳的小日子的;再比如干脆就是趁着北方战乱或衰弱,趁机过江占点小便宜的……总之一句话:想法不少、眼皮太浅;志大才疏,作法自毙。

说到南朝北伐,就怎么也绕不开东晋。

自从永嘉之乱使得南北陷入割据状态之后,位于南方的汉人政权在将近300年的时间里,锲而不舍的不断发动北伐,其中形成较大规模的就超过20次,不过在东晋和南朝时期的北伐却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东晋在其百余年的存续期间发动的大规模北伐有9次(见下图),而且由于东晋的司马家皇帝基本在生理和精神方面都不太正常,所以这些北伐大体上都是由权臣主导。而且能够成为权臣的家伙,能力上都不会太差,所以东晋北伐尽管也是败多胜少,但是相比南朝起码场面和过程还是要好看不少。比如说要不是刘裕的两次北伐收复了江北大量土地、极大的扩大了南方的战略纵深,很难想象南朝能坚持169年而不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在动机上,东晋和南朝的北伐却难有高下之分。像庾亮、褚裒、殷浩可能收复失地之心可昭日月,却皆为志大才疏之辈;而桓温、刘裕这样真正有点雄才大略的主儿,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北伐不过是他们攫取更大权力的资本罢了。他们真正看重的,还是南方的那个割据政权,而非天下。

简单分析一下南朝北伐失败的原因。

与东晋不同,南朝北伐完全由皇帝、而非权臣主导,这本是个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东晋的北伐,往往难以动员全国的力量,而且还要受到国内的政治、军事力量牵制,经常是以东晋的部分力量应对一国甚至数国,实力相差悬殊。而这种问题在南朝基本不存在,但是取得的战果还比不上东晋,这就值得深思了。

窃以为,主要原因如下:

1、主导北伐的南朝皇帝多为志大才疏之辈,而且经常瞎指挥导致战败。

比如宋文帝刘义隆便是如此,总是拍脑门决策、草率出兵。元嘉二次北伐时,虽然刘宋的国力已经达到巅峰,但是全国能战的兵力也就20万出头,可要面对北魏拓跋焘的50万左右且以骑兵为主的大军,“马步不敌,为日已久”(《宋书·卷七十七·沈庆之传》),失败自然难以避免。而在战败之后,刘宋却在元气未复的元嘉二十九年和泰始三年连续发动北伐,形同置气,自然会落得个“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下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宣帝陈顼主持的三次“太建北伐”也是如此。陈本趁北齐衰弱收复江淮,却在徐州、兖州之前止步不前。待到北周一统北方、实力正盛的时候,陈顼却突然跟抽了疯似的非要北伐彭城,完全不顾大臣们的劝阻,“锐意河南,以为指麾可定”(《陈书·卷二十九·毛喜传》)。该战时不战,不应战时却执意出兵,使得太建北伐虎头蛇尾、由胜而败也就不奇怪了。

不仅在战略上没眼光,战术上也是瞎指挥。还是刘义隆,“每命将出师,常授以成律。交战时日,亦待中诏。是以将帅趑趄,莫敢自决。”(《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六》)萧梁朝也有诸州镇将待旨才可动兵的循例。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可是前线将士却要被坐镇京师的皇帝遥控指挥——那时候别说电报电话了,全靠人力畜力传递消息,将帅全无自主权,必然使军队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而且就算这些南朝皇帝们的军事能力个个赛诸葛,但在失去了时效性的前提下,并不比个馊主意强多少。更何况这些皇帝们的战术能力大都也不值一提。

2、在士族门阀势力足以与皇权抗衡的形势下,南朝皇帝多用宗室为北伐主帅,其才多不堪大用。

元嘉二次北伐,刘义隆以弟刘义恭为帅,结果跟北魏军刚碰面,这位江夏王就被吓得逃之夭夭。次年北魏撤军,结果“义恭震惧不敢追”(《宋书·卷十六》)。天监四年北伐,萧衍用弟临川靖惠王萧宏为帅,但是萧宏性情极其懦弱,跟刘义恭大哥别说二哥,一样的畏敌如虎,竟下令“人马有前行者斩”,后来遇到一场暴风雨,便以为敌军来袭,于是弃军逃亡,致使数十万大军溃散。

即便不是宗室,南朝亦乏良将。比如王玄漠治军严酷,性嗜杀戮,以至于将士不愿为其效命;比如到彦之同为胆怯之辈,稍遇挫折便打退堂鼓,致使大好局面丧失殆尽;比如萧斌,身为主帅却毫无主见,心甘情愿当刘义隆的传声筒等等。

历数南朝169年间,无一将领堪比杨素、贺若弼、韩擒虎之万一,北伐屡战屡败,亦不意外。

3、南朝内乱不断,每数十年便要改朝换代,严重消耗了国力军力。

南朝短短169年间,就历经了刘宋(420-479年)、南齐(479-502年)、萧梁(502-557年)、南陈(557-589年)四朝。而且每次改朝换代,都给社会造成极大的混乱,极大的消耗了国力军力。尤其是南朝还有诛杀前朝重臣的恶例,仅被诛杀的著名北伐将领就有檀道济、柳元景、沈庆之、申坦、垣崇祖等。而这样的混乱和滥杀,又使得掌握兵权的权臣或大将反抗甚至反叛,如刘劭、沈攸之、刘义宣、陈显达、裴叔业、崔慧景、陈伯之等北伐大将先后反叛甚至向北方献土投降,直接造成了南北形势向着对南方不利的方向发展。

而且北方遗族和南方土著士族之间,在北伐一事上勾心斗角了几百年,相互扯后腿、下绊子简直是家常便饭,使得南方政权始终无法集中全部的力量对抗北方的敌人。

最后说说一个奇怪的现象:南朝北伐往往大败,继而改朝换代。而南北讲和则反而能恢复社会经济的发展,继而再度北伐、再度讲和,以至于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直到南陈太建北伐彻底失败后,淮南江北之地尽失,南朝彻底衰落,再也无力北进,继而被真正雄才大略的杨坚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