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以一种近乎戏剧性的方式展开了,毕竟6月21日那一天,苏联和德国还相互向对方送出了货物,几乎全世界都不认为苏联和德国之间会爆发战争,因为从表面上看二者还是盟友。而另一方面,昔日的日不落帝国,此时只能蜷缩在英伦三岛上,几次尝试反击都遭到了惨痛的失败,似乎德国攻陷英伦三岛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罢了。可最终德国还是调转了兵锋,转而攻击了自己昔日的盟友苏联。

那么是什么让希特勒放弃了他不愿双线作战的底线,放弃进攻英国,转而开始攻打强大的苏联呢?

海狮无法登陆

1940年法国战役的失败,让英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四十万英国远征军几乎是丢光了自己所有的装备才逃回了英国本土,彼时保护英国的只有英吉利海峡和捉襟见肘的兵力——英国皇家海军疲于奔命的应付德国战争海军发起的破交作战,如果英国皇家海军失败,那么英国就将被切断自己的海上交通线。

而英国皇家空军则必须用微弱的兵力去对抗强大的德国空军,鉴于英国皇家空军在法国的失败,英国皇家空军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至于英国陆军,他们现在空有兵力却装备匮乏,全国仅剩下两百辆坦克,几乎无力应对德国陆军的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人可以说已经是穷途末路,德国人只要严格执行他们的海狮计划,夺取制空权后发起登陆作战,就可以拿下英伦三岛,让这个骄傲的日不落帝国向德国低头认输。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过于骨感,德国统帅部制订的《海狮计划》在执行之初就陷入了巨大的危机。

德国人最先面临的就是海运力量的不足,如果要登陆英国,德国必须凑出一支庞大的船队,可德国战争海军根本没有如此多的运输船,护航和支援用的战舰也十分短缺。如果德国人要用搜刮来的驳船和拖船去进攻英国,那估计德国人也是彻底疯了。

那么德国能否利用空军夺取制空权之后,再让空军掩护这些不靠谱的船队运载陆军去进攻英国呢?别说,希特勒还真是这么想的,整个“海狮计划”的先决条件就是德国空军必须先一步抢下英国的制空权,再用空军去掩护登陆船队进攻英国。

为此,德国空军在不列颠空战里投入了战斗机和轰炸机共计4523架,希望能够一举打断英国皇家空军的脊梁,从而夺取英国的天空。但空战结果也让德国人大失所望,三个月的恶战结束后,德国空军在英国上空损兵折将,各型战机损失1800余架,飞行员阵亡、被俘和失踪超过4100余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仗打成这个样子,制空权还没能拿下了,德国人也基本不用指望去进攻英国了,德国空军还需要找时间喘气回血呢。毕竟这死的可不光是飞行员,更是德国空军数年来攒下的元气,其中还包括数百名优秀的飞行教官,德国空军这下子算是半残了。

这样的失败放在哪都算是一场惨痛的失败,德国人的海狮计划也算是彻底泡了汤。现在希特勒就必须考虑一下,进攻英国失败之后,德国的大军该去进攻哪了,最后希特勒就把自己的目光放在了苏联身上。

目标是苏联

为什么希特勒会把目光放到自己的“盟友”苏联身上呢?这倒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希特勒看苏联不爽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从他当上纳粹党党魁的时候,就已经看苏联不顺眼了。

在希特勒那本臭名昭著的自传《我的奋斗》里,他就提到德国应该向东扩张,从东欧获取德国人急需的生存空间。东欧小国多,大国就那么一个苏联,所以说希特勒是早就打定主意,要从斯拉夫人手上抢土地和资源,最好是把整个苏联西部领土都抢来。(就是苏联在东欧的领土,对于苏联自己那算西部领土)

当然了,希特勒想归这么想,早年他可真没敢进攻苏联。虽然说在1939年之前,英国和法国都希望能够引德国这股祸水东流,让苏联人去替他们抵挡德国人,最好两边拼个你死我活,一个躺在坟墓里,一个在手术台上奄奄一息。那小胡子希特勒又不是傻子,哪能不知道英法的小心思?索性就拉上苏联的大胡子斯大林签订了一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仅让两国缔结同盟,更能让德国无后顾之忧的进攻波兰和英法。

可以说在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期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都对德国有巨大利益,从苏联运抵的资源喂养了德国的战争机器,让德国能够不必担忧自己在战争中的资源问题。而对于苏联呢,这和德国的“盟友”关系也是有价值的,它帮助苏联获得了许多德国的高新技术,比如说发动机技术、冶炼技术,还能订到不少来自德国的现货,这都是苏联在当时难以从英法等国手中搞到的稀罕物。可以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于苏德两国,在一定时期里都是有利可图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失败之后,希特勒就瞅着苏联越来越不顺眼了,他觉得苏联早晚会是他的敌人。诚然,双方签订了一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是希特勒始终是认为苏联是缺乏诚意的。他坚持认为,如果德国不能尽早进攻苏联,那么苏联迟早要打过来的,那么德国不如先下手为强,先苏联一步发动进攻,击败并肢解苏联之后,利用苏联的土地和资源壮大自己,然后达成称霸世界的目的。因此,希特勒很自然地就把苏联这个“盟友”也列为了进攻目标。

深层次的原因

希特勒有野心,但还没完全失去理智,如果他是拍脑袋制定战略的话,那么他也实在太差劲了点。希特勒对于苏联实际上是有一种忧虑的,他一方面认为苏联是个外强中干的存在,这主要是源自于苏芬战争里的印象,百万苏军被芬兰人按在地上摩擦了一遍,最后是靠着体量取得了胜利,因此希特勒觉得苏联很好对付。

可另一方面,苏联在苏波战争里迸发出的战斗力也让他心惊,他实在无法估算苏联现如今到底有多少力量。总之,他对苏联的认知是扭曲而不确定的,这造成了他对苏联的恐惧和防范心理,进而转变成了敌意。

同时,希特勒也很清楚德国的现状,德国现在的军事力量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说是欧洲最强大的军队都不为过,可是这种状态能够维持多久就成了一个问题。这是因为德国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尤其是石油资源更是短缺,而德国的工业实力也远不如外界想象的那么强大。现在阶段德国只能依靠战前的储备和相对强大的武器,通过闪电战的方式来取得胜利,尽可能避免一场总体战,此后德国就通过那些被占领的国家和中立国来提供所需的资源。

但这注定不是长久之计,这一方式只能确保德国在短时间内无忧,时间一长德国的国力就会衰落。诚然,德国还有办法来设法解决这些问题,无论是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和美国的贸易,或是夺取法国的殖民地,就当时的国际环境来看,德国是有机会解决的。可是这就有一个客观的现实因素摆在面前,那就是德国需要时间,但时间是德国最短缺的东西,因为苏联自身也在发展,其广袤的领土、富饶的资源和丰富的人力都会让苏联愈发强大。

在希特勒的观念里,苏联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获得的德国技术,如果苏联花时间消化了这些技术,那么德国就不得不面临一个更为强大和恐怖的苏联,这一点是希特勒所不希望看到的。当然,苏联自己现在也是一个泥足巨人,其自身也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在短时间内其军事能力都是要弱于德国的。

这种短时间的强弱对比,就给了希特勒底气,他联想到德国在1940年曾经通过闪电战击败过英法联军,那他自然也就认为自己可以用闪电战,赶在苏联在国力上超越德国之前,先一步将苏联击败。

结语

就1940年的情况而言,希特勒做出这样的决断并非没有道理,毕竟在1940年而言,德国在欧陆上并没有其他对手,即便是在1941年,德国也是屡次击败了英国反击行动,比如说在北非沙漠和巴尔干半岛,德军都是轻松击败了英军。而英国人在北非沙漠和巴尔干半岛的失败,也让英国储备的力量损失惨重,这让德国的战略环境进一步处于安全状态中,对苏联发动进攻自然也是存在一定的可行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战略环境上的安全感,给了希特勒极大的信心,认为自己完全有机会去击败苏联人,“巴巴罗萨计划”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制定出来的。不过希特勒显然对苏联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就仓促地做下了决定,如果他知道苏联真正的国力和战争潜力,那么他可能会更为慎重一些。但无论如何,德国最终还是将自己的兵锋在1941年6月22日转向了苏联,而这一次德国也将深陷战争泥潭之中。

参考文献:《苏德战争1941-1945》《第二次世界大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