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

了解楚汉战争的人都知道,刘邦能够在秦末乱世脱颖而出,成为最终一统天下的王者,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离不开一群鼎力支持他的好兄弟。

其中有一个人,刘邦非常信任他,给了相当高的评价,认为他“厚重少文”,临终前托孤遗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的,这个人就是周勃。

刘邦身为一个草根,能成为秦末乱世的最大赢家,很多时候都是凭借对人心和人性的洞悉并加以利用,屡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但人性的可怕,强如刘邦也看走了眼。

再给他驾崩3次的机会,恐怕刘邦都想不到,自己生前最为信任的托孤大臣,他的老乡,一生追随他打江山的周勃居然会杀光了他的嫡孙。

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起,周勃就跟随刘邦起兵反秦,多年来身经百战屡立奇功,是刘氏江山当之无愧的开国元勋。

西汉初年,周勃又带兵讨平韩王信、陈豨、卢绾等异姓王的叛乱,官居太尉。

可以说,周勃几乎参与了刘邦一生所有重大战事,并立下大功。而且生性敦厚,读的书不多,没有那些文人的花花肠子。

看起来,周勃对朝廷有大功,对皇帝刘邦忠心耿耿,而且为人谦逊,实在是百官的楷模。

所以,公元前195年,油尽灯枯的汉高祖刘邦,在确定托孤大臣人选的最后时刻,把周勃加了进来。

在刘邦对即将继承皇位的太子刘盈实在是不太满意,他原本更中意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无奈刘盈有一个刚毅狠辣的母亲吕雉,还有一群功勋大臣的支持,只好作罢。

但是,当真正要把皇位交给懦弱的刘盈时,刘邦心里还是非常担忧的。

以刘盈的性子,还有吕雉在这些年辅政过程中的表现,刘盈继位后朝政大权很可能会落入吕雉的手中,到时候这天下是姓刘还是姓吕?

在刘邦看来,吕雉已经展现出来了非常优秀的执政能力,她作为妻子可以辅佐自己理政,作为母亲也可以辅佐儿子刘盈。但是不管怎样,吕雉只能是辅佐,而决不允许真的执政。

可性格暗弱的刘盈必定压制不住这个强势的母亲,这是刘邦非常担心的。

因此,在把江山托付给吕雉之后,刘邦又指定了几位托孤大臣,就是为了制衡吕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开始,刘邦拟定的托孤大臣是曹参、王陵、陈平三人,但在最后时刻,刘邦又加进来了一个人,就是忠厚老实的周勃。

在这4个人中,刘邦最看好的其实就是周勃。丞相曹参年岁已高,王陵耿直有余圆润不足,陈平可以补足这一点,但他这个人又过于聪明了。

所以,刘邦临终留下了“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的遗言。

这样,在刘邦驾崩之后,西汉的朝堂上就出现了一种微妙的三方势力平衡:吕雉、托孤大臣、诸侯王。

这正是刘邦所期望的,他希望通过三方相互制衡,来实现刘氏天下的长治久安。

但刘邦显然失算了。

这三方的确相互制衡,相互妥协,但是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考虑刘氏天下。

刘邦生前与功勋大臣盟誓:

“国以永存,施及苗裔。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史记》

意思是,你们这些功勋大臣对大汉有功,只要大汉朝存在一天,你们和你们的子孙将来都能吃香的喝辣的;但是你们也要承诺,将来有非刘姓却称王的人,或者没有足够的军功敢封侯的,你们大家要同心协力,帮朝廷一起灭了他。

这就是后世所熟知的《白马之盟》。

然而,这些人做到了吗?

刘邦尸骨未寒,吕后就明目张胆地大封吕氏宗亲为王侯,而托孤大臣们却没有带头站出来坚决抵制。

果然,这世上无法让人直视的,除了太阳,还有人心和人性。

但当吕后联合亲信审食其,准备对功臣集团下手时,因为涉及到自身的利益,他们立刻群起反对,最终由于功臣集团抱团影响力实在太大,吕雉只得作罢。

到了公元前180年,吕雉病逝。

以托孤大臣为代表的功臣集团,马上联合刘氏王爷发起对吕雉和吕氏家族的大清算。

那年七月,吕后临终前,拉着赵王吕禄和梁王吕产的手谆谆告诫,让他们无论如何要把兵权抓在手里,否则必定会被大臣们屠戮。

吕氏家族掌管军队的这两个人,是最关键的人物,只要兵权在手,最少能够保护吕氏一族的安全。

只可惜吕氏无人,吕后去世不久,周勃、陈平等托孤大臣就以吕氏违背高祖刘邦“白马之盟”为由,号召天下人共起而击之。

废柴一般的吕禄,被周勃一顿忽悠就交出了自己的北军将印。

由于他的无能,更加快了吕氏一族被屠戮的进程。包括交出将印的吕禄在内,吕氏满门几千口人被周勃等人屠杀干净。就连樊哙一家,也因为娶了吕家的老婆而遭到杀戮。

即便如此,周勃他们依旧不放心。

为了彻底消除潜在的威胁,周勃等人又将刘邦的嫡孙,也就是汉惠帝刘盈的儿子们,逐一诛杀。因为刘盈是吕后的儿子,刘盈的儿子们也是吕氏的血脉,天然就是吕氏的靠山。

如果让他们登上皇位,难保将来不对这些功臣再来个大清算。这对他们而言,就是最大的隐患,必须除之而后快。

还记得刘邦临终前对吕后说的,周勃“厚重少文”,“安刘者必勃”吗?

就是这个貌似忠厚、本分的,刘邦寄予厚望的托孤大臣,在刘邦死后15年杀光了他的嫡孙。

不得不说,周勃真是狠人一个!

就是不知道刘邦如果泉下有知的话,对此会作何感想?

周勃对刘盈的儿子们下手的真正理由,自然不能堂而皇之地说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一个非常牵强的借口:

汉惠帝刘盈的儿子都不是他亲生的,并非皇室血脉。而是当年吕后为了控制汉惠帝,派吕家子弟进宫冒充的。为了保证皇室血统的纯正,这些人必须除掉。

“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後,及诸王,以彊吕氏。”——周勃

在这场大屠杀之中,老实人周勃展现了他人性中最阴暗的另一面。

那周勃他们说的是真的吗?

当然不是,这里面有太多的漏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吕后虽然手段毒辣,但并没有改朝换代用吕氏取代刘氏的想法。她完全没有理由做这种蠢事,刘盈是她唯一的亲儿子!

吕氏族人再亲,能亲得过自己的儿子吗?

以吕后的智慧,怎么会干出用吕氏子冒充皇孙的蠢事?

其次,汉惠帝刘盈只是性格懦弱,并不是一个无能的废物,吕后自始至终都非常维护这个儿子,为他付出一切。

而且无论如何,刘盈都不会无能到连儿子是真是假都能被人糊弄的地步。

最不济,就算真的有人敢玩“狸猫换太子”的把戏,也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在戒备森严的皇宫之中一连玩5次吧?

所以,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找这么蹩脚的理由,周勃还真应了那句“少文”的评语。

但是,在强大的实力面前,周勃需要的也就是一个借口而已。

虽然这个借口有够烂,够蹩脚。但并不影响周勃他们杀进皇宫,将汉惠帝刘盈的几个儿子全部诛杀。

就这样,刘邦的嫡孙,全都死在了周勃、陈平等托孤大臣为首的人手里。

可怜的汉惠帝,还被周勃硬生生地编排个不能生育的恶名,真是欲哭无泪。

把刘邦的嫡孙杀光了之后,周勃他们面临一个比较紧急的问题:

皇位怎么办?由谁来继承?

这是个问题,必须慎重考虑。

周勃他们知道,无论如何,以臣子身份杀了皇孙都是以下犯上,一个不好就可能会被反攻倒算。

按说,刘盈的儿子们被杀光了之后,剩下的皇室子弟都有继承资格。

尤其是与周勃他们合作的齐王刘襄,为了保卫刘氏江山出了不少力。

可是,如果刘襄这样一个有能力有实权有根基的人当了皇帝,对周勃等功臣来说就是一个灾难。

刘邦和吕后之前是怎么对付异姓王的,周勃、陈平可太清楚了。

所以,新的皇帝一定不能是刘襄这样的,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没有根基,听话懂事,方便控制的傀儡。

代王刘恒就是其中为数不多满足条件的人,于是他被请进长安城,成为新的皇帝,史称汉文帝。

别看后世“文景之治”很出名,汉文帝是一代明君。

可是,当时的代王刘恒可是谨小慎微,去长安当皇帝都不敢多带亲信,只带来小猫三两只,而且态度行为十分恭敬,对谁都客客气气的。

在他登基前后,还发生了一些非常奇怪的事情,他的王妃以及四个嫡子,全都神秘死亡。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代王妃姓吕。

一开始,汉文帝其实也没有完全亲政,很多事情都要听他母亲薄太后的。

汉文帝刘恒还为大家贡献了《二十四孝》中的一个故事,“亲尝汤药”。

在所有人眼里,这是一个标准的傀儡皇帝的好苗子。

可惜,周勃等人都看错了,就好像当初刘邦看错了周勃。

刘恒并非如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容易控制,在表面逢迎功臣集团,稳固了皇位之后,他很快就和那些以功臣自居的人翻脸了。

而周勃,也时刻受到汉文帝刘恒的敲打,甚至因为一件小事被丢进了监牢。

虽然最终只是罢官,但也够周勃受的了,足以让其他人明白,皇帝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样好欺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刘邦以为周勃忠厚老实,值得托付。却不知道人心最经不起诱惑,人性最是自私。

周勃等托孤大臣选择与吕后妥协,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后来诛杀诸吕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杀光刘邦的嫡孙同样如此。

“诸吕作乱”,不过是周勃等人为了消灭吕氏,维护自身权益随便找的借口而已。

那时候诸吕封王早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为什么吕后油尽灯枯的时候他们都不敢动手,非要等吕后咽了气,吕氏彻底失去主心骨之后才动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