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女子在迪士尼观看花车表演,因被一名小男孩“摸腿”而下意识反问,之后却遭到小男孩家长疯狂的推搡和辱骂。最终在工作人员两次劝说下,小男孩的父母才离开,而当事女子在结束这段不愉快的旅程后,愤懑之下,以“注解视频”的方式对不文明行为进行释出。

要知道无论是“现场舆论”,还是“社交舆论”,小男孩的父母都应该是不得人心的。从某种层面上而言,人们苦熊孩子久矣,但是无奈的底色里还是会走向“孩子还小,不能与其一般见识”,但是这样的“无限理解”,也是建立在家长识相的基础上。

然而回到小男孩“摸腿”的问题上,当事女子也对现场的“花车表演”情况给予说明,也就是小男孩试图从人群缝隙钻到“表演的轨道”上,在这个问题上,当事女子开始是抱以理解的姿态,直到“摸腿”发生后,她发出反问:“干嘛?”。

不过当事女子在复盘具体细节时,特意提到身着短裙,于此这也让“摸腿”的性质充满不确定性,也就是“摸腿”是小男孩无意识的冒犯,还是借着人流涌动的情境进行有意识冒犯,或是两种情况皆有。因为在大前提里,当事女子已经感受到“不舒服”。

然而在非线性环境下,对于所谓的“摸腿”只能是建立在复盘的基础上,依赖“可能的动机”,“具体的环境”,“小男孩的年龄”进行推导式判定。只是从当事女子下意识的那句“干嘛?”开始,“熊孩子的无礼锅”就变成“大人们的情绪锅”。

不过情绪对峙“第一锅”在现场,貌似小男孩的父母先声夺人赢得主动,可当情绪对峙“第二锅”走向社交媒体后,小男孩的父母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社交舆论棒打,而对于当事小男孩来讲,除却可能收到来自父母的责备,根本不知道到底发生什么事情。

当然就”摸腿“性质的不确定性,无论是哪种情况,作为当事女子而言,有下意识的反应都是值得理解的。所以回到小男孩父母的反应上,自然是有些不得体的,即便他(她)们认为那是在维护自己孩子的尊严。

就维护孩子的尊严来讲,其实在陌生环境中和熟悉环境中是有所不同的,在熟悉环境中往往是能走向温和处理,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知道底线在哪里,而对于陌生环境下,绝大多数时候,即便存在公共约束力,但是人们还是在第一反应上依赖自身防卫。

所以对于当事女子和小男孩的父母来讲,很明显都有自身防卫超限的问题,但是当事女子的表现相对正常,而小男孩的父母就有些硬挺,这导致在道德的尺度下,熊孩子之外,熊父母也被钉在耻辱柱上。

只是“熊孩子的无礼锅”到底该谁背,一直以来都是个难解的问题。事实上类似熊孩子惹锅,父母被卷入的风波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最终都转变成“成年人之间的对峙”,而熊孩子却被干净的摘出风波。

并且普遍期待的图景是,如果熊孩子犯错,父母能主动出击批评孩子,然后给被侵扰的人一个识大体的道歉,那么是可以走向彼此理解的境地的,并且这也算是给熊孩子上课,让其在未来不再冒犯别人。

只可惜在人与人的对峙上,理性秩序往往很难普遍达成,因为在具体的人背后,谁也不清楚他(她)们之前发生过什么,情绪是不是平衡的。所以想走向温和的对峙,自然也是难得的,有条件的。但是从类似事件的生发上,人们除却看到不文明的一面,更要试着把自己放到处境中,看自己该如何应对。

另外在公共场所中,情境规则的“紧与松”历来不被重视,这导致无意识冒犯和有意识冒犯往往很难界定。甚至就上述风波中的小男孩,就因为年龄界限的问题,就可以避免掉“性骚扰”的指控,这方面的问题甚至当事女子提都不能提,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想的太多”。

在这个问题上,历来的认识是侵犯者是否知道那是侵犯,而非是以被侵犯者的感受为参照的,也就是10岁以下的男孩“摸腿”只能被认为是调皮捣蛋,很难被划分到性骚扰的序列。但是作为被冒犯者来讲,10岁以下的男孩的手感和成年男性的手感有区别吗?

说实话,如果回避掉具体皮肤表面的差别,仅就触感来讲,被冒犯者一般是区分不出来的,尤其很多时候还隔着衣物,更是很难区分。但从当事女子释出小男孩父母推搡辱骂视频的本意看,最主要还是在借助舆论进行围猎和声讨,而与具体的是非掰扯关系却并不大,不得不说,在纷争的解决上,无论是当局者,还是旁观者,都好像更倾向于撕扯和对峙,而并不愿意掰扯背后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