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36字|预计阅读时长5分钟

1994年李安导演的电影《饮食男女》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我这一辈子怎么做,也不能像做菜一样,把所有的材料都集中起来才下锅。当然,吃到嘴里是酸甜苦辣,各尝各的味。”

初读时不能理解,再看时却泪盈满眶。

时间是一条奇妙的味觉线索,穿过了奶奶给我们熬得热乎乎的甜腊八粥,绕过了妈妈为我们亲手包的薄皮肉馅饺子。

我们一生都沦陷在美妙的味觉记忆里,流连辗转。食物联结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肆意讲述着我们和一座城市,一些人的故事。

从甚是想念的武汉热干面,到重庆滋滋冒着油泡的麻辣火锅,再到东北一锅乱炖的烩菜。我们兜兜转转,终于也在澳洲尽情享受着Fish and Chips和不一样的KFC。

疫情肆虐,澳洲封城期间,也许我们最想念的就是和许久不见的好友小酌一杯,和久未齐聚的亲人杯盏交错。

当我们围坐一桌,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时,无疑是我们倍感人情的温暖的时刻。

食物承载着每个人的故事。

有故事才会有味道,有味道记忆才会深刻。

以前,很多人都说回国最幸福的事,就是能吃到正宗的家乡菜。于是回去之后,家乡美食夜夜的吃、天天的晒。

可是时间久了,某天我们恍然发觉,澳大利亚早已成为了我们的第二个故乡。人生中许多难忘的片段,都在不知不觉中,留在了这片国度里。

而承载着这些美好的,便是专属于“澳洲的味道”。

比水还便宜的醇香鲜奶,赶Due时垫吧一口的Tim Tam,从最开始觉得“黑暗”到后来莫名爱上的Avocado牛油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澳洲味道”的故事。

@小畅

如果说起澳洲的代表食物,怎么能少得了Fish & Chips。

我第一次是在歌剧院底下随便找了一家餐厅,因为实在不知道吃什么,就点了这道经常出现在大家“吐槽”里的菜。当时觉得也没有传说中那么难吃,其实炸的还挺不错的。

结果刚吃了没几口,海边就飞过来一只大海鸥,直接对着我的盘子叨了几嘴。

于是对澳洲的第一印象就成了:这个国家果然很生猛,连鸟都可以和我公然抢食儿。

@Sherry

我印象最深的澳洲餐厅,大概是Pancake on the Rocks吧。

最早是朋友带我去的,说这家店特别好吃。我当时还是个点菜小白,按着朋友的推荐点了beef ribs(虽然并不知道ribs是什么东西)。只觉得澳洲的牛排和薯条也太好吃了吧!真的完全沦陷。Pancake着实有点甜。

后来这里就成了我的一个固定节目。只要有朋友来旅游,包括爸妈来看我,都一定会带他们来吃这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戴高乐

来澳洲之前,我以为这里的local都像电视上那些肥胖的外国人一样,生活过的很糙,日复一日吃着汉堡、薯条、披萨、意面这些高热量还不健康的东西。

等来了之后我发现,其实和我想象中的也不尽相同。他们很明显的分成两派,一派与垃圾食品为伍、无肉不欢。

另一派则生活极为精致,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三餐、还有Brunch、下午茶和各式甜点。

其实这些所谓的网红Brunch店倒不见得一定有多好吃,但我确实一直觉得,这是最能代表澳洲特色的食物,带着澳洲的深深的烙印。

如果离开了澳洲,重新回归国内高压、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还能找到那个,可以随时在某个明媚午后,陪我们悠闲地吃一顿的人吗?

@撒卡拉卡

我想没有人不爱澳洲的海鲜吧。

在国内被鱼刺疯狂制裁的我,曾经发誓这辈子都不再吃鱼。可是来到澳洲完全被各种没有刺的鱼征服了。无论是做成中餐的酸菜鱼、水煮鱼,还是Local风格的Fish & Chips,都太美味。

尤其是Basa和Snapper,我愿意和它们谈一场永不分手的恋爱。

还有龙虾鲍鱼生蚝,这些过去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海鲜,现在也是说吃就吃。每次去Fish market走一遭,都觉得人生到达了巅峰。

前一段因为疫情,海鲜都卖不出去然后大降价。一只巨大的龙虾才$20,超市里每天都被“洗劫一空”,老豪横了。好像大家瞬间就实现了财富自由。

@Celine

以前我们学校里面有一家Gloria,有一款叫Coconut iced coffee的咖啡,无敌好喝。我基本上每天都会雷打不动地买一杯。

后来毕业了,很少有机会再去Gloria。有天下班突然特别想喝,就专门跑去Central附近的那家店,却发现这款咖啡已经没有了。

现在公司的同事喜欢买Campos,确实味道和其他家的咖啡相比好很多。但还是觉得永远都比不上我心目中的“椰子冰咖啡”。

@Vincent

澳洲有个家喻户晓的品牌叫vegemite,就是一种巧克力酱。刚开始觉得这么腻的东西老外为啥那么喜欢,好反人类!

结果没多久就啪啪打脸了,每次吃面包不抹上点就浑身难受。也太神奇了吧!

@蕾蕾

我觉得无论我离开澳洲多久,都不会忘记在澳洲打卡过的各种“网红店”。

和小姐妹们在The Grounds的阿拉丁神灯下许过愿,感受过Surry Hills的日式家庭晚餐,还在家附近的网红猫咖里边撸猫边啃三明治。也留下了无数有点做作、但是深夜翻看一定超有食欲的“照骗”。

为了做一个精致的“猪猪女孩”,我也算是吃遍悉尼的“资深吃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起个名字好难

各大商场的负一楼,或是学校的食堂里,总有一种神奇的存在,相信所有在澳洲的人都吃过。

拿一个盘子捡上几个从来没在中国吃过的菜。什么Honey soy chicken, sweet & sour pork。各式各样弄满满一大盘,也不过才10刀。

听说这是老外特别喜欢的“澳式中餐”,我一直觉得很好奇。那味道吧,也不能说很难吃,但总觉得怪怪的。

毕竟我们正儿八经的中餐,确实不是这个味儿啊!

@弯弯

说起来可能有点俗气,但真的很喜欢这里的草莓西瓜蛋糕。

因为实在太火爆,每次去买都要排长队。而且是限量的,如果去晚了就可能买不到。

新鲜草莓搭配玫瑰花香,夹着一整块西瓜。咬下去满口清凉,甜度刚好。

@CC

虽然有很多人都吐槽土澳没什么好吃的,但我真的觉得这边最丰富的就是美食。

澳大利亚最大的特点就是“multicultural”,像一个民族的大熔炉。所以你可以在这里吃到非常地道的中餐、韩餐、日料、泰餐,因为全部都是本地人开的。

有一次假期回国,我整座城市都跑遍了,也没有吃到我觉得正宗好吃的日料,当时就特别想回澳洲了。

@没头脑和不高兴

其实我在澳洲,最喜欢的还是在家里,和朋友们围在一起打火锅。

我是四川人,离了什么都离不了火锅。我还记得刚来澳洲的时候,我从国内背了一个超重的鸳鸯锅和一大堆火锅底料,到这才知道这边的华超其实什么都有。

每个周末,朋友有空了就会来我家聚聚。大家一起买菜洗菜切菜,暖暖和和、热热闹闹的,感觉好温馨。

有一次朋友带来了一个女孩子,我当时人就傻了。开饭的时候光顾着看人家,把火锅底料弄了一身。后来她跟我说,当时觉得我这人有点呆,但是还挺可爱的。

现在我们在一起3年了,准备今年就领证结婚。

@_During_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但是澳洲的味道对我来说,是辛拉面。

以前我出去旅游,一定要在行李箱里塞满康师傅。来了澳洲以后,在澳洲超市买了无数泡面,终于测评出来自认为最好吃的。

一个人在这边老是忙的昏天黑地。以前是忙学习,现在是忙工作。因为没时间做饭,又不舍得点外卖,所以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每当这个时候,一碗辛拉面简直可以治愈一切。

我想每个在异国他乡的人,都有自己的独家治愈秘方吧。毕竟没有父母在身边,生活强迫我们必须学会照顾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宇

我还记得刚在悉尼机场落地的那天,空气里是澳洲特有的咖啡混着牛角包的味道。云层很低,天空好蓝,一切都仿佛电影情节。

然后就是和所有留学生一样,手忙脚乱地填出入境卡,手机卡办Optus还是Vodafone纠结半天。

等待来帮忙运行李的Van司机时,实在饿得不行了,正好看到出口处的麦当劳,简直像看到了救星。当时还不知道有自助点餐机这种东西,感觉好高级。

人生地不熟的时候,麦当劳和KFC,真是一张妥妥的安全牌。

虽然口味和国内不大一样,最开始有点吃不习惯。但是每次忙到深夜才回家,在路边看到那大大的LOGO散发出的暖黄色的光,就会觉得好心安。

@阿和

因为疫情一直被困在澳洲,很久都没回家看看父母。

结果有天收到母亲突然病重的消息,当时急得想死的心都有,却知道自己什么忙也帮不上。

我走进街边的杨国福随便点了一碗麻辣烫,心里所有的悔恨和自责,在热气腾腾的麻辣烫前,一下子像泄了气的气球。

吃着吃着眼泪就掉下来了,老板娘问是不是太辣了。

我点点头,说是。

我想,我会一辈子都记得那碗混着鼻涕眼泪咽下去的麻辣烫。

@Jennifer

以前上学的时候,我跟几个最要好的朋友,特别喜欢去吃Chinatown的一家川菜馆。

因为大家都喜欢吃辣的,觉得那家做的味道最正宗。所以每次交完一个大due,或是考完试,我们都会约着来搓一顿庆祝一下。

我们总喜欢坐在一个角落的桌子,分享着最近的八卦,抱怨着学校难搞的老师,偷偷说着自己喜欢的人。

后来,因为毕业,因为疫情,大家都陆陆续续地走了,只有我自己留了下来。

那天路过Chinatown的时候,偶然发现那家兴星川菜倒闭了。虽然可以理解,毕竟太多的餐馆都没有扛过疫情,但不知怎的,心里就是突然一下子特别难受。

好像我们曾经在这里留下的欢声笑语,都跟着一起淹没在了时光里。

当初一起吃饭的那几个朋友,工作后因为大家都太忙联系越来越少。可是每每想起来,还是很感谢那些朋友,很怀念那段日子。

感谢在异国他乡的岁月里,大家都陪对方走过了那么一趟。

食物是时间的胶囊,封锁着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记忆。

每当你再吃到某道菜,闻到那熟悉的味道时,就会瞬间穿越回,曾经的那个时间点。

其实,我们和澳洲深深的羁绊,早已不是吃过的这些食物,尝过的这些美味。

而是那些在这里曾陪伴你一家家餐厅吃过去的人,那些我们最难忘怀的青葱岁月,以及每个人生命里,再也不会重来的年少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