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可以算得上是明朝最特殊的一位皇帝,他两次即位,曾豪情满怀亲征瓦剌,也曾兵败土木堡当过俘虏,虽然明英宗不是历史上第一个被敌人掳走的皇帝,但是相比历史上同为战俘的宋徽宗和宋钦宗,他实在太幸运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明英宗后来不仅活着返回北京,还在做了八年的太上皇之后,又重登皇位。他这段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可谓是历史上的独一份,而他之所以从瓦剌顺利还京,这其中有一个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人就是杨善。

杨善是何许人也?据史书记载,他出生于北京城郊大兴,后来从军,但并无战功,只是负责礼仪相关的工作,为人圆滑,极善言辞,而且善于审时度势。但是由于杨善没有功名,这在当时那个看重学识、以功名为选官前提的年代里是极不占优势的,杨善也因此一直升迁受限,在官场上混迹了三十多年才坐到了鸿胪寺卿的位置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得不说,在当时那个政治环境中,秀才出身的杨善能够成为三品的鸿胪寺卿,确实已经很不一般了。而且,他在官场数十年,经历过各种党争,不论是前期的“三杨”当权,还是后来的王振执政,多少身负功名、颇有背景的大臣都被党争的大浪拍倒了,而杨善却一直能在朝堂上立稳脚跟,官阶不跌反升,这在当时真属少见。

杨善之所以能够在官场上有一席之地,都是靠自己得来的,他的升迁之路,没有半分侥幸。三十多年的官场经验早就将杨善塑造成了一个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精”,虽然不少人对杨善的这种处世方式嗤之以鼻,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只有“秀才”出身的杨善混迹官场的绝招。

“左右逢源”虽说算不上是什么正面的评价,这对于杨善而言,审时度势后“左右逢源”虽然可耻,但确实有用,而且成效显著。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为讨瓦剌,御驾远征,当时已经位居礼部侍郎的杨善也奉命随军。在出京城之后,大军行至土木堡突然与敌军遭遇,明军应付不及,战况惨烈。在一片混乱中,明朝方面的将士和随行大臣不少成为了瓦剌军的刀下亡魂,就连明英宗也被俘虏了。然而,虽然明军在那场战斗中惨败,但是当时已经年过花甲的杨善,竟然从那场战乱中捡了一条命,还逃回了北京城,实在是让人佩服。

在死亡边缘走过一遭的杨善回京之后,大明朝廷就已经换了天。国不可一日无君,没有了英宗,代宗便成了临危受命的天子。代宗继位之后,杨善不再在礼部供职,改调任都察院,成为了当时的右都御史,不久便被朝廷任命为使者,派往瓦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朝廷此番派杨善出使瓦剌,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与瓦剌讲和的。因为,自打英宗率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被俘之后,对方的气焰就更加嚣张了,也先更是一鼓作气率瓦剌大军一路南下,包围了大明首都,也就是当时的北京城。好在于谦等大臣奋力抵抗,最终逼退了敌军,保住了京师。

因为正处于大明与瓦剌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杨善在到达瓦剌大营之后,便受到了瓦剌方面刁难。在瓦剌为迎接大明使者而准备的宴会上,瓦剌方面的接待人员神情傲慢地问杨善:“土木之战,明军怎么那样不堪一击?”看着对方充满挑衅的眼神,杨善知道这是对方故意在找茬儿,在权衡两国复杂局势后,杨善还是忍住心中的怒气,避免将局面闹翻。

可是一味忍让肯定是不行的,作为大明出使瓦剌的使者,杨善也绝不能让大明朝廷丢了面子。为了维护国格,杨善决定开始他的表演。他先是一脸严肃,接着又是挂着一副愁眉不展的表情,叹道:“土木战败,全因轻敌,而且当时与你们交战的并非是我朝的主力部队,当时我朝主力尚在南征,不过如今都已返回京师了,加上现在新训练的军队,我朝大军不下五十万,随时可以迎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善这番话多少有些吹牛的成分,不过,杨善此话一出,瓦剌方面的接待人员都倒吸一口冷气 。看着对方真的让自己唬住了,杨善更加有恃无恐,他接着摆出来一副语重心长的架势,声情并茂地给瓦剌方面接待人员描述了一场耸人听闻的战略部署。杨善煞有介事地说:“不妨实话告诉你们,我朝早就在两国边界做好了埋伏,暗处火枪、毒弩无数,交通要塞都是隐藏的铁锥,若是有人敢前来进犯,那一定必死无疑。”

趁对面的瓦剌人正听得将信将疑,还来不及反应的时候,杨善又轻描淡写地又补充了一句:“哦,你们还不知道吧,我朝刺客来无影去无踪,经常夜访瓦剌军营,没有打扰你们吧。”一番交流下来,瓦剌方面的接待人员虽然对杨善跟他们透露的信息半信半疑,但是也确实心中对明朝也忌惮不少。就这样,杨善靠着他的巧舌如簧的口舌与大言不惭的牛皮,把瓦剌人唬得一个个都目瞪口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吓唬他们是一方面,杨善没有忘记朝廷派自己来瓦剌的主要目的,于是,他话锋一转,叹息道:“唉,只不过,这些布置可能都没用了。”瓦剌人听的一头雾水,连忙追问缘故,杨善这才道出他的真实意图:“咱们双方就要讲和了,那就是兄弟友邦,哪还用得着这些!”

类似这样的招数,为官数十载的杨善早已用起来十分熟练,也就是凭借这样“左右逢源”、圆滑应变的能力,杨善完成了朝廷交付给他的出使任务。不仅如此,在与瓦剌的接触中,杨善还萌生了尽快营救英宗的心思。

营救正在瓦剌为囚的英宗,这对于当时的杨善而言绝不是一件小事,因此他坚定这个决心是经过了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的。之所以会如此难以抉择,很大程度的原因都是来自于朝堂,具体来说就是当时的皇帝代宗的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宗在瓦剌为俘,代宗却根基渐稳,而且朝廷特别是代宗,也并没有明确要迫切将英宗迎回的意思。因此,仅凭自己的力量,想要与瓦剌谈判赎回英宗,实在是难度不小,不仅如此,若英宗回朝,代宗会作何态度谁也说不好。不过,杨善权衡再三,若是能顺利迎回英宗,自己必是首功,一旦英宗复位,那就是从龙之功,这必定会为自己的后半生、乃至子孙后代带来天大的富贵。

没错,这对于杨善而言就是一场赌局,赢了是荣华富贵,输了就是倾家荡产。古有吕不韦散尽家财救异人,终成大秦丞相,坐享十万户食邑,那么杨善救英宗又有何不可呢?虽说输赢难料,但是与回报相比,他愿意承担这场赌局的风险。

于是,打定主意之后的杨善决定放手一搏。朝廷不是不愿为此拨款嘛,好,那我就自己掏!为了说动也先,杨善在瓦剌没少上下打点,又是出钱又是游说,最终真的劝动了也先,瓦剌方面同意放英宗回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英宗还朝之后,代宗表面激动,内心却恨死了杨善,但是迎回英宗怎么说来也是大功一件,不封赏也说不过去。于是,在代宗极不情愿的情况下,杨善官衔升了一级,但是钱财分文没赏。也是,给现任老板找不痛快,还想加薪,岂不是做梦?

杨善始终坚信,自己掉了一层皮才接回来的英宗一定不会让自己白费劲的,可谁曾想,英宗回是回来了,但转眼又被代宗幽禁到了南宫。眼看自己的计划打了水漂儿,杨善无比痛心,不仅如此,为赎回英宗杨善已经穷的都要揭不开锅了,生活十分拮据。

不过,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七年之后,事态终于有了转机,代宗突然重病,已经年逾古稀的杨善似乎又看到了希望。终于,不负他所望,在徐有贞等人的筹划下,英宗走出了南宫,顺利复位,他也等到了出头之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夺门之变的功臣,徐有贞等人在英宗复位后都等到了封赏,杨善虽没有直接参与“南宫复辟”事件,但是英宗也没忘记他将自己从瓦剌赎回的事,毕竟,若是没有杨善倾囊相救,英宗此生能不能再回京师都不好说。于是,在复位之后,杨善官升两级,加光禄大夫等一系列封号,岁禄千二百石,还特赠丹书铁券,可世代相传。不仅如此,杨善虽已是古稀之年的文官,英宗还是命他掌左军都督府事,甚至还掌了军权。

杨善这一场赌局终究还是赌赢了,虽然历经坎坷,时间长、见效慢,不过,最后还是达到了以一赢百的效果,收获颇丰。这样看来杨善不输吕不韦,这真算的上是一次相当成功的投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