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窑沟旧影(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青岛市百年中山路的北头,有一个叫做大窑沟的地方,这个十分土气的名字叫了一百多年了,至今人们还是称呼这一带为大窑沟。大窑沟是个五条大马路的交叉点,有中山路、济南路、市场三路、堂邑路、冠县路,通往冠县路需穿过胶济铁路的铁路桥洞,构成这五条路口的大窑沟,几乎有半个体育场大,这也是岛城最大的交叉路口,一百多年来,没有任何变化。2009年,因市区东西快速路二期,城市西部交通对接环湾高速公路,大窑沟即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大窑沟砖瓦厂

大窑沟地名的来历,首先要说到一百年前德国占领青岛伊始,为了供应建筑城市用砖瓦,大鲍岛山东麓现市场一、二、三路的大片土地上,建起了多家砖瓦窑厂。因城市建设需求量大,窑厂也鳞次栉比,又因德国技术和资金投资的捷成窑厂等德资大型窑厂的建立,利用大型机械,高大的烟囱,巨大的厂房,被人们冠以大窑,窑厂的南侧则是横贯东西的孟家沟(现市场三路)。

上世纪五十年代,连接市场三路与聊城路的大楼梯。

有的人主张“大窑沟”的初始,泛指包括市场一、二、三路及周边地区很大的一个地区,应该都属于大窑沟,甚至提出挖沟中土烧窑——即“大窑沟”的理论,我却有不同意见:理由是大窑沟名字的来历,源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大窑,一个是沟。大窑的来历,前面已经讲过,沟,应该是来自起始第三公园,经过市场三路及铁路桥洞,自东往西通向大海的孟家沟。从市场三路和沧口路的陡坡不难看出,市场三路应是孟家沟沟底,沧口路则在沟的上沿,市场一、二路,虽然经过大量窑厂的用土,地势也没有低于市场三路的位置,一路、二路的地势越往北越高,市场三路无疑就是沟底。略有烧窑知识的人也知道,砖坯需要熟土,挖沟烧窑的说法也太牵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6年的济南路(王挺摄影)

济南路头处,未建路之前也是一片窑厂,据青岛文史专家鲁海记述:济南路迟至1905年才建,因东端原是青岛的窑厂,早期青岛在这里取土烧制砖瓦,其中一位业主是姜文儒,即墨人,毕业于文汇书院,从事房产业。这里停止烧窑后,才修建了济南路(青岛档案信息网)。据此说明,五条交叉路口的“大窑沟”南北都是窑厂,大窑沟名字的指向不应该是“大窑”的位置,指向应该是“沟”,因为孟家沟的前端已经建成了聊城路、市场三路,单指交叉路口处和铁路桥洞处为大窑沟,应该更确切。

1948年,大窑沟市场三路一侧(卡尔·迈当斯摄影、网友“涧中细流”提供)

大窑沟被人们传叫了一百多年,至今还称为大窑沟,与大窑沟的作用是分不开的。青岛市开埠以来,许多老地名已经改名换姓被人们遗忘了。例如:青岛口(原二中西墙外青岛河口),曾经是青岛先民繁华的码头。大华沟(现安徽路老舍公园),大鲍岛、小鲍岛,四方河,八字沟,这些地名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被新的地名或地标性建筑所替代。大窑沟却不同,虽有堂邑路邮局、劝业场和青岛商埠电气事务所等地标性的建筑,却都没有替代大窑沟的能力,这与大窑沟交通枢纽的作用不无关系。

2006年,随着中山路商业街的逐渐没落,大窑沟也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话题,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王挺摄影)

据史料记载,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26年7月,青岛“青蚨汽车公司”开辟大窑沟—码头—台东—四沧—李村等行车路线。1934年7月5日,青岛市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开行大窑沟—文登路,大窑沟—台西三路,大窑沟环行线。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1945年10月,青岛市内外均开通营运路线。市内路线以大窑沟为总站,计有大窑沟—中山公园、大窑沟—台西镇、台东镇—中山路、台东镇—小村庄、泰山路—台西镇、中山公园—浮山所各线。市郊线有市区—四方、沧口、李村、沙子口,四方—沧口,沧口—李村等6条线路。

1947年青岛市公共交通开辟的营运线路有:1路线,大窑沟—中山公园;2路线,台东镇—中山路;3路线,大窑沟—台西镇;4路线,台东镇—小村庄;5路线,黄台路—台西镇;青浮线,大窑沟—浮山所;青沧线,大窑沟—沧口;青王线,大窑沟—王哥庄;青崂线,大窑沟—大崂;青登北线,大窑沟—登瀛。1948年10月,市内仅开辟3条线路:台东镇—中山路;大窑沟—四方;大窑沟—中山公园。路线长度为15公里。“抗日战争期间,济南路东端是公共汽车总站,去四方、沧口、即墨都从这里发车。抗战胜利后,成立交通公司,大窑沟为通往中山公园、台西镇的起点站,也是至四方、沧口、沙子口、李村、崂山的起点站。”(鲁海《济南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窑沟邮局前通过的公共汽车

据此来看,大窑沟一直作为青岛市内外交通总站的位置,发挥着地理优势的作用。建国初的几年,还作为汽车总站有发往崂山、李村、东瀛的市郊车。同时也是连接市内各区的交通枢纽,大窑沟——中山公园、大窑沟——四方、大窑沟——沧口、大窑沟——台东镇等都是从这里发车,济南路口的大窑沟车站前,有等着上公园的,有等车回家的,常常是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从铁路桥洞冠县路上看,右转建筑即为当年的大窑沟汽车总站公用厕所,楼上是人交(公交)公司,楼前是汽车站。

到夏季游园时节,人多车少,等车的人往往要等很长时间,桥旁的公共厕所也就人满为患(当时中山路仅有的三大公厕之一,其余两家一是栈桥的公厕,一是四方路大茅房),女厕所更是排起了长队,溢出的小便顺着台阶流向马路,熏得路人掩鼻而过。

1984年的市内公交线路(收藏家王鹏提供)

大窑沟车站旧貌

大窑沟总站等车的市民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窑沟总站的6路公交车(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之所以大窑沟和中山路、栈桥同样出名,与大窑沟汽车站有着绝对的关系,早年的青岛人知道栈桥的,知道中山路的,必定知道大窑沟。若是栈桥是中山路南端伸向大海的景点,大窑沟则是中山路最北端迎送游人的集散地。

2005年,大窑沟(李黎明摄影)

2011年,高架桥下的大窑沟(韩铨摄影)

现在纵横交错的高架桥从大窑沟上空穿越,大窑沟汽车站早已站移人去,这不是大窑沟的过错,全因中山路的萧条惹的祸,中山路商业街还会不会辉煌如初,大窑沟也会不会从此不再,让人难以揣测。

本文作者为青岛文史学者徐明臣,发表于2010年3月。徐老师长期关注于四方文史的研究,曾参与过《四方文史》等书的编纂。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并添加图片发布,转载请注明。

喜欢请关注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我在看

帮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