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蓝字关注留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峪口村位于石门以西六公里。地处山区。设一村民委员会。共138户,484人。以农为主。耕地396亩。主产小麦、玉米,盛产花椒。工副业有建筑队。博(山)章(丘)公路从村中穿过,交通较方便。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刘氏茔田碑》载:"我始祖讳汉臣,自明初由枣强迁居章丘博平庄。至我十世祖一支入山避乱,因迁至西山深处峪口庄。"据此,刘氏当于明嘉靖年间在此定居。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载村名为"母猪峪"。因村东、西有两条山峪,名大、小母猪峪。村处两峪之口,故定村名为"母猪峪"。后村众以此名不雅,遂更名为"峪口"。

峪口四面环山,青杨河穿村而过,把这里分为东西两个村落。沿河边小路步行进入,远近高低,目之所及皆是片片绿意。河水流经一道道堤坝,汇入下游的镇门峪水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7年5月,博山区峪口村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正式获批。该项目总投资200余万元,对该流域实施综合治理。时任峪口联合支部书记的沈洪杰,更是为家乡出资1200余万元,帮助工程扩容升级,并为村子修建了环村水泥路。
抗日战争期间,峪口村就在“一沟之宽、十里之长”的抗日根据地里,当时的淄西根据地的县大队等也曾驻扎在该村。县长赵一川住过的房子依然还在。

1940年初春,面对日寇的步步紧逼,我抗日游击武装整编后奉命调赴鲁中山区,地方上只有县大队、区中队等地方武装,淄川东部山区抗日根据地形势极度恶化,处境困难、敌强我弱。中共泰山地委和专员公署随于1940年夏初,决定指示淄川县领导机关迁往淄川西部山区,建立淄川西部抗日根据地,靠近泰山地区抗日根据地,便于和上级党组织联系,有利于坚持开展工作。

6月,中共淄川县委、县政府研究成立淄东行署,继续领导淄川东部地区抗日工作。县委、县政府随之西迁至淄川西部地区的岳峪、镇门峪、山王庄(今属博山区),峪口一带。1941年秋淄川县委、县政府、县大队(独立营)、县公安局及八路军兵工厂迁至今淄川区岭子镇东牛角村。坚持领导抗日斗争。在党的领导下,面对日寇的“三光政策”,全民皆兵,杀鬼子保家乡;妇女成立妇救会,纺线织布做军鞋。青壮年踊跃参军,参与兵工厂制造,先生产子弹、土枪、手榴弹等简易武器,后生产手雷、地雷、石雷等杀伤力较强的武器,支援抗日军民英勇杀敌,直到抗战胜利。

据介绍,1942年,日军对淄西根据地反复“扫荡”,根据地只剩下“一沟之宽、十里之长”的狭长地带。

沈洪明在村里做餐饮已20余年,近两年他将自家餐饮的规模扩大,还开起了民宿。他告诉我:抗日战争那段时期是抗战最艰苦的阶段,而这一带虽然不大,却是连接鲁中区和渤海区的秘密交通线——淄西通道。“一沟之宽、十里之长”之称的淄西革命根据地旧址。60多年前,无数革命烈士在这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保护着这条连接鲁中区——渤海区的秘密交通线——淄西通道……原来的县长赵一川最初就在我们村的石屋里居住办公,后来又到了镇门峪,东牛角等。

2017年5月,博山区峪口村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正式获批。该项目总投资200余万元,对该流域实施综合治理。时任峪口联合支部书记的沈洪杰,更是为家乡出资1200余万元,帮助工程扩容升级,并为村子修建了环村水泥路。现在走进村子,水清路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次发现这样的石墙,我自己揣摩:可能是为了防止大水冲坏土地,所以把石墙垒成这样,减少水的冲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峪口村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小山村的一草一木都植根在人们心底深处。所以很多时候,走出小山村的人们,从不愿轻易去拨动心底的那根对小山村念想的弦。

因为那弦已经弹奏不出小时候的时光。一个人静静地走进这些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古老村子,但却会抚慰一下自己埋藏心底深处的那份痛点。那份剪不断的乡愁。

这些村子已经失去了那份值得回忆的芳华,只是凭借一点尚有的余温在阳光下感知。随着最后几位老人的离开,这些村子就会回到最初没有人来的时候的沉寂。

路边的老碾站成了风景,等待的光阴成就了日出日落。于是,为了生活,只得任重道远的年复一年。终于熬到了时光停滞。

很喜欢这样的宁静,因为除了快门声,鸟叫,没有半点声响去敲打耳膜。古人留下的佳句在这里得到了佐证,古人是去描写树林,大山……而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小村,一样通用于古人的鸟鸣村更幽。

入若耶溪
作者:
王籍 (南北朝)
·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粗糙的石磨,而磨盘都是整块青石凿出。石磨在生活的磨砺中渐渐变薄,而现在的石磨,早已芳华不再。在阳光里站成了寂寞的等待。

其实,走进这样寂静的小山村,总会为古人的智慧折服。两层的石头房,下面是发碹结构,应该是用来养猪的地方。白天,猪在外面的猪圈里晒太阳,晚上,在里面睡觉。

乡愁拉长了记忆,智慧缩小了故乡的距离。

从门缝里拍的小小四合院,当初,欢快的笑声会围绕小院。现在,阳光温暖着小院。

这样的老家已经沉寂多年,所以,老家的缩影就是后天这个村子的后尘。一个人静静地走进,只是让心底的植根短暂在相机的快门声中获取偶尔的快感。离开了,破碎也是一种解脱。

大门敞开着,静静地走进去。一位老人家在洗毛巾。和老人家说话,慈祥的老人家第一句话就是:你干渴不(你口渴吗)。您好!我带着水。简单地聊了几句,老人家一直没有放下手里的活,怕耽误老人家干活,和老人家告别离开。

这是小河北面的房子,因为只是随心去走。很多地方走不到,拍不到。

治理后的河道,水里有很多的小鱼,而且有好几种。我不知道河里的小鱼是怎么来的。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们,能否帮我解开这个谜团?

这里是两处泉水口。应该有很多人对这个泉子记忆犹新。下面的石碑:幸福泉,字的上面有个阳刻的五星。

过路涵洞:

群英洞

一九七六年建

真正古老的村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大地、山川、河流塑造。古村蜷缩在山凹间、沟坡上,与村旁淙淙流淌的小河相映成趣。没有流水陪伴,老屋也许苍然,古树也许虬劲,历史都不能算悠久,至少没有神秘而原始的气息。

村落仿佛藏在山的皱褶间,一不小心就撞见了。古村,隐秘了芳华,挽留了寂寞。一个人静静地走进古村,古村就像一位世外高人,让我们这些被生活撞得浑身伤痕的人慕名去拜访,以图从他那里获得心灵的片刻慰藉。

锁的记忆永远停留在吧嗒摁下的瞬间。

花格门的记忆已经无从想起。

荣誉只是一种过往云烟,就像门口的奖牌。灯口永远不会等来闪光的灿烂。

乡愁永远等不来远方的你。

古村的历史往往与现代社会隔着遥远的时空,像传说一样神秘而又朦胧,距离喧嚣的生活却很近。年轻人离开了古村,走向城市,所以,古村芳华不再,寂寞进驻。

大门没有锁,从门缝里瞅到里面好像有人在干活,从门缝里拍了一张,期待古村焕发生机。古村活了,乡愁就没有了距离。

沈家大院的后墙,阳光刚好走过。

中国人选住宅讲究风水,其实所有真正的古村落都有好风水。远古时代的先民崇尚自然,没有风水概念,却更需要阳光、水源,要避开寒风,得到阳光照耀,就必须选一个背靠高埠面向太阳的地方;要方便地使用水,就要找一个依傍河流、溪水的地方。沈家大院的漂亮大门。精致的石刻,方方正正的青石块。标准的四合院,破败得叫人心疼。

离开故乡,你唯一能做的是接受这个无法避免的事实并去适应它。乡愁 那条阡陌小径,是一条泥泞不堪的土路,是回不去的。葱绿的春葱,点缀出每一个春天都会到来。每一处地方都会得到春的眷恋。

走进这样的古村,并没有值得让心停留的地方,因为很多的家都是没有大门的,有的只是几根木棍做成的简易的所谓的门。推门而入,满眼的颓废。看到了一家大门已经返修完毕。

许许多多的美好的快乐如今只能停留在记忆的中,停留在深深的脑海里。也许,这就是乡愁,好似一根无形的飘带,系着带着亦苦亦甜的怀念。

岁月更迭,异乡漂泊,曾经的悔恨,曾经的希望,一次次地交替占领着飘浮异乡飘客的心,一次次地最终放下了归乡的思絮。老屋就在这样的更迭交替中渐渐失去温度和人气。

村里的街道基本是阡陌小径,可能下雨后都是泥泞不堪的土路,不知有多少的村里人带着梦中的希冀,告别亲人走出这个装满乡情记忆的小村庄。开始步旅心中梦想的征程。

家有梧桐树,何愁引不来金凤凰。梧桐的灵性,传说能引来凤凰。《诗经·大雅·卷阿》云:”凤凰呜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宋代邹博的《见闻录》说:”梧桐百鸟不敢栖,止避凤凰也。“中国的龙、凤,在神话传说中,凤是神鸟。能引来凤凰的梧桐,自然是神异的植物。祥瑞的梧桐常在图案中与喜鹊合构,谐音”同喜“,也是寓意吉祥。

这就是赵一川曾经住过和工作过的房子。和上面的小房子是一个院子。

赵一川,(1905--2001)原名赵润川、赵浩,曾用名赵清溪。1905年8月生于泰安郊区东良庄,1938年1月入伍,同年7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6月,按照中共泰山地委、 泰山专员公署和泰山军分区的联合通知,中共淄川县委、县政府迁往淄川西部,创建抗日根据地。

淄西山区从抗日战争起一直是国民党顽固派所盘踞的地方,他们对广大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和压迫,限制人民抗日活动,人民生活困难,广大群众日夜盼望共产党和八路军来领导他们抗日救国。淄川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在淄西山区开展宣传抗日活动,得到淄西山区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支持。不到一个月,各级抗日组织,特别是民兵组织相继建立,并开展工作。9 月,县委领导班子调整后,县委一班人根据上级党委指示,组织力量,深入群众,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同时发动群众,努力搞好农业生产,为开辟巩固这块根据地打好了基础,各级政权机构相继建立。这时,淄川全县境内除敌占区外,我抗日民主政府的政令在全县大多数地方能够贯彻执行。由于执行了"敌进我进"的方针,形势迅速好转,扭转了被动的局面,不少敌伪人员也主动与我方联系,秘密建立关系,有的送钱、送粮支援抗日。(摘自百度)

喝过了烈酒,才知白水的温柔;去过了远方,才知家乡的美好!时间是无情的,将青春华年里所有的东西都给淹没了,徒留下一抹无法抹去的忧伤。

偶遇与造访的感觉迥然不同,我更看重的是满怀憧憬的造访,并不期待突然而来的偶遇。就像现在,我就奔着峪口这个村子而来,就为了拍没有芳华的村子。也许我有古村落情节,每听到周围某个地方有古村落,就想去拍。

包容是海纳百川的大度,是笑看风云的开怀与爽朗,包容不仅给他人一个宽广的世界,也给了自己一片无垠的天空。就像这两棵大树,门口包容了大树,大树同样包容了大门。两棵大树在各自的门口站成了不屈的风景。

静静地走在古村的街道巷弄,老屋的沧桑却渐渐占据了空间,如果说石板路是古村的标志,老屋、老巷是村落的躯体,飘拂在屋舍街巷之间的古朴气息则是古村的灵魂。

门口的拱形应该是后来添加的,很好奇怎么做到的,村子里很多的老屋都这样做了改造。

因为心无杂念,所以在这样的村落中行走,连粗糙的石头缝、粗糙的石磨、碾盘都好像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若再看门楼上的匾额、砖雕,堂屋上的斗拱、梁架。还有那些整块石头雕刻出来的挑翅,托翅,腰关……

流去的是沧桑的岁月和忧伤的往事,但却带不走心中的感伤。尽管岁月留给太多的伤痛,但还是有许多挥不去忘不掉的美好记忆,无论是口述的还是亲历的,都在心中凝成了故乡情结。这就是乡愁,

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点点滴滴可聚成一本厚厚的书,只有自己才能领悟其中每一字、一页和一个标点的含义。

前几年从路上走过,总能听到电锯的声音,曾经不止一次想,有机会一定来拜访这个木匠。在河边刷鞋的老人家告诉我:这就是木匠的家。几年前木匠因为搭建遮阳棚,摔伤了。老人家没再说……

喧嚣的现代社会已经将古村风干成标本,现在看到的古村落,已经没有了鲜活的表情,没有了温度。只是一具空壳,文化再悠久也只是新时代的点缀。中国的土地上原本老村子很多,现在要找这样一个村子,只能到这样的山区里才可以看到。

这是村子里的学校,曾经的朗朗读书声,早已随风而去。教室、乒乓球台、黑板真的风干成标本。刷鞋的老人家说:把学校关闭,就逼迫人们不得不离开。我的孩子曾说,自己有家,还得倾尽一切去城里买家。

和老人家聊了很久,给老人拍了很多照片。老人家告诉我:村子修好了路,河道进行了治理,就是没有了人……感谢我们村里的沈洪杰为我们村做的很多事,他对我们老人是真好。我告诉老人家,等把照片洗出来,给送过去。问老人家住在哪里?老人说,就住在那个有摩托车的地方。把相机里的照片放大给老人看,老人高兴地大笑:老了,满脸的褶子……过几天,把照片给老人家送过去。本来拍得挺多,洗照片的没听明白,只给冲洗了这一张。

回到公路上,因为位置不佳,没有拍村子全景图。走进沈农远的民俗农家乐,听他讲了很多,因为只有走进这些老人家中间,才能聆听到发生在村里的故事。才能感知到原来乡愁并不遥远。沈农远说,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村里游玩,这样,村子就有了生机和活力。

他还这样说:他也不希望人们来玩,因为,这些游玩的人太不自觉,喝完啤酒,就把酒瓶子摔在河里。垃圾到处扔。村里把垃圾桶就放在路边,依然不把垃圾放进去。他们走了,村里还得派人捡拾垃圾。

美丽乡村,需要每一个人的呵护!!
剪不断的乡愁
回不去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