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中国的学生都被外国人视为“考试机器。”在他们眼中中国学生脑子聪明,一学就会,考试时得心应手,轻轻松松就能拿到好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从来没有人说中国学生在学习中付出的汗水和努力,中国学生都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所以为了考得更好的成绩,不惜付出任何代价。从古时候就有“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和: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到了现代,还有刚刚恢复高考就拼命学习考上北大的刘学红,中国学生前赴后继,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去学习的路上。

1977年夏天,北京市的刘学红还在干家务活时,突然听到广播里宣布恢复高考的消息。这一刻忽然间感觉多了一些使命感,这几年来她没有一天不想学习,但无奈学校只能教到中学,因此她总是自己翻开课本看完一遍又一遍,听到这个消息后,她感觉有一颗梦想的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马上向父母说了这个情况,没想到父母也很支持她。那年的高考定在冬天进行,也就是说,刘学红只有半年时间去准备。她知道这件事情对于她来说意义重大,又是渴望了好久以后才终于等到的机会,因此她必须付出百分之一百二的努力才行。

她每天待在家里,除了看书就是做练习题,只有在必要的吃饭和睡觉时间才会去外面简单地放松一下,除此之外,学习就是她生活的全部。即使是这样,她仍然觉得自己不够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高考已经10年没有进行了,学生们对高考一点都不了解,不知道考试如何进行,不知道考什么,也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复习。刘学红托人四处打听,终于知道了有个人手上还留着十年前的考试试卷,于是她马上赶到那里,想借来看看,谁知人家也知道这试卷挺宝贵的,不愿意借给任何人,所以刘学红就拿出本子和笔,把试卷内容一字不落地抄了下来。

当你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中的时候,就会发现时间过得非常快,转眼间就来到了11月,距离高考就剩一个多月了,刘学红觉得有时候还是会分心,于是她让母亲把自己锁在屋里,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她再也不出门。母亲看着这样的女儿,心里又是心疼又是感动,暗自祈祷着高考快点结束吧,又马上反悔,希望时间再多一些,给女儿更多准备的时间。

就在这样的反复纠结中,高考的时间已经迫在眉睫了,经过最后一个月的“洗礼”,刘学红感到一丝自信在心中蔓延,书上的知识已经全部烂熟于心,课后练习做了无数遍,不仅如此,她主动给自己出题,再自己解答,一步步提升难度,就这样把学会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届高考如期举行,刘学红在考场上感受到从未有过的从容和镇定,她提起手中的笔,一笔一笔写下的仿佛全是自己多年以来的梦想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天道酬勤,她是中国恢复高考以后的第一位状元,让她引以为傲的是语文成绩,只差一分就是满分,多年来坚持读书让她有足够优秀的文笔和深刻的洞察力,把自己的生活和所见所闻全部写到了作文里面,阅卷老师全都被她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所感动。

分数还未公布,她的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就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在北京城引起了轰动,而刘学红本人也如愿以偿进入了本经大学新闻系,在这里,她拥有更广阔的学习天地,不忘初心坚持刻苦学习,毕业以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中国青年报当新闻编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断地进步也不断地学习,始终记得为自己“充电”,后来,她荣升了总经理,“腹有诗书气自华”,她谈吐不凡,气质出众,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能让人感到满满 的踏实感和崇敬感。

很多人说,时代造就人才,在那个时代,艰苦朴素,奋斗不息就是年轻人的代名词,到了现代,物质生活麻痹了年轻人的斗志和激情,我认为不是的,每个时代都有努力的模样,每个人都愿意在自己最爱的领域拼尽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我们在不同的领域看到某个人消极怠惰的样子,但我相信,这绝对不是他所有的样子,加油吧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