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怎么才能每天都收到最新梅州资讯呢?

答案:只需要点击上方的蓝字《梅州视窗》关注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她是客家妹,三次患癌,91岁依然站在舞台上,将客家山歌带到世界交响乐殿堂!

郑小瑛深情演绎《客家之歌》

91岁时,你会做什么?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或者在家安享晚年?91岁时,郑小瑛还在工作。日前,她带着厦门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来到国家大剧院第七届“中国交响乐之春”,指挥了音乐会的下半场,曲目是长达5个乐章、40分钟的《土楼回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指挥台上,一头银发的郑小瑛意气风发。今年年初,在上海演出时,“91岁硬核奶奶在沪指挥交响乐”几天内冲上上海同城热搜榜第一位。

此前,在“一平方米”朗读亭节目直播里,聊到年龄,董卿问她:“91岁还需要工作吗?”郑小瑛快言快语:“不工作干什么呢?工作就是我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音乐,就是郑小瑛所说的这份“工作”。她是我国第一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家,是第一位登上国外歌剧院指挥台的中国指挥,历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我国第一个志愿者乐团“爱乐女”室内乐团的音乐指导和厦门爱乐乐团艺术总监,现任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新中国第一位女指挥

1929年,郑小瑛出生在上海。郑小瑛的父亲郑维是福建永定客家人,是清华大学第二期庚子赔款公费留美生,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农业经济系硕士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商科博士。

郑小瑛的父母秉持的是西式教育,让她从小学习钢琴和舞蹈,并在学校和家庭的聚会场合给大家表演。这是她最早接触音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刚进入青年,我的命运就和祖国同步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抗日年代,周围浓厚的爱国氛围深深地影响着我。"郑小瑛笑着说,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948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年,她离开父母,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革命。那年她19岁,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今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读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预科。

"我是从家里偷跑出来的。前两次都让妈妈给抓了回去,第三次才成功。那是1948年底,我们一行人乘坐挤满了国民党逃难家属的轮船,沿着长江逆流而上,经过武汉,到达了中原解放区,来到了中原大学文艺训练班。当时训练班的成员基本上不识谱,大家在一起学歌时,学过钢琴的我,忍不住要纠正大家读谱中的一些错误,于是大家说:你还挺棒的,你就来打拍子吧!我的指挥生涯就是这么开始的。"

郑小瑛学习能力强,打大鼓、吹长号、扭秧歌、跑龙套,她一学就会,在文工团的表现日益突出。每次演出需要临时补缺时,人们总会想到她。文工团管乐队不时会有迎宾任务,郑小瑛便举起一支系着红缨的指挥棒,正式当上了指挥。她率领这个规模不大的乐队迎送过杨虎城将军全家的灵柩,慰问过英勇护矿的大冶工人,也迎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文工团的生活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对我革命文艺观的形成和日后的指挥生涯有着深刻的影响。"郑小瑛说。

1952年,文工团保送郑小瑛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在那里,她屡被伯乐赏识。音乐学院的赵沨院长一直对她栽培有加。1955年,她获得了去中央歌舞团苏联专家班学习指挥的机会,师从苏联合唱指挥家列·尼·杜马舍夫。作为此次专家班里唯一的女学员,她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女指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6年的郑小瑛与合唱指挥导师杜马舍夫

指挥班结业后,回到中央音乐学院教学岗位上的她,表现出了优异的指挥才能,于是1960年,郑小瑛、盛中国、殷承宗等人,与其他297名学生一起,由国家公派去苏联留学。"当时,我深感自己身上肩负着祖国的使命,担子很重,决不能辜负祖国对我的期望。"郑小瑛回忆道。

1961年10月1日,郑小瑛在克里姆林宫剧院指挥莫斯科老音乐家爱乐乐团举行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场交响音乐会。音乐会的请柬上赫然写着:这场音乐会为纪念我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周年而举办的。1962年10月2日,在莫斯科国立音乐剧院,她又成功地指挥了歌剧《托斯卡》的公演,成为第一位登上外国歌剧指挥台的中国指挥家。

1961周总理年在苏联接见中国留学生

一排中间为郑小瑛

为音乐做"拼命三娘"

郑小瑛这位新中国首位女指挥家,看着她在舞台上的精气神儿,很难猜到她已经91岁,也很难看出她曾三次被查出癌症。人们都说她是音乐界的"拼命三娘",她为音乐常年奔走,音乐也给了她挥棒的力量。

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郑小瑛曾三次被查出癌症,还接受过手术和放疗。有一次手术前,她问大夫:"之后我还能指挥吗?"听到医生说"能",她觉得这句话给了自己"很大鼓舞"。

她三次战胜癌症的入侵,她说:“如果有一天能够倒在指挥台上,那才是最浪漫的事……”几年前郑小瑛在厦门办演出发布会,年已八旬的她在前面健步如飞,一群记者在她身后,都有些跟不上。

将客家山歌带到世界交响乐殿堂

2000年2月,郑小瑛到闽西永定偈祖寻根,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参观了曾被美国卫星误认为是密布在闽西山区的导弹发射井的客家土楼。她的心被土楼的外观和内涵深深震撼了

2000年11月龙岩举行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这是全球范围内事业有成的众多客家人首次在祖地聚会。在距离此次世客会还有九个月的时候,郑小瑛在观看土楼时忽然灵光闪现:何不在世客会演出一部“土楼交响乐”?用现代的交响乐来表现古老的土楼文化,岂不更能让世界了解土楼的价值?!

她马上开始行动,联系上了曾在闽西客家地区度过少儿时光的作曲家刘湲和祖籍丰顺、热爱客家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郑赤琰。

2000年11月,郑小瑛率领厦门爱乐乐团为自己的故乡——闽西永定土楼上演了一曲震荡灵魂的寻根音乐《土楼回响》。这是郑小瑛专门请作曲家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土楼量身定做的。

郑小瑛带领厦门爱乐乐团和福建交响乐团把这部含五个乐章长达40分钟的,表现客家人团结、奋斗、开拓、念祖和愿以博大胸怀广交朋友的优秀史诗,在亚洲、欧洲、美洲、和澳洲等十几个国家3个地区上演了近百场。

随着郑小瑛的脚步,闽西山歌王李天生参加了7国3地的57场《土楼回响》演出。2002年11月17-22日,《土楼回响》应邀赴美国,李天生参加美国威斯里安大学主办的“中国当代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互相影响”为主题的音乐节演唱,引起轰动。他在该大学与师生作学术交流,作客家山歌竹板歌的示范演唱,赠送他们竹板,使客家山歌竹板歌首次在美国大学中流传。客家山歌,插上现代交响乐的翅膀,在全球绽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