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姚策养母起诉医院案”第一回合的庭审环节已经结束,并且就原告方追加被告等原因将择期再开庭,不过原告方律师向媒体透露,追加的被告方是杜新枝(姚策生母),而具体原因和诉求并没有透露,使得这场“持久战”再次进入扑朔迷离的境地。

要知道在“偷换风波”迎来大结局式的定性后,即便姚策的养母再次祭出“不死心的11问”,但是在案情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追问也只能被“悬搁”起来,以至于“姚策养母起诉医院案”的核心就变成“民事诉求”。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如此“追问底色”在这次庭审前已经基本确立。

然而随着原告方追加被告方的诉求释出,这事儿又充满不确定性。之所以这样讲,就在于增加的被告方正是姚策的生母杜新枝。而此前这两位母亲已经闹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所以此时唱到这出,真是不知道要闹哪样。

毕竟把姚策的养母和生母放在一起,总让人会往“偷换风波”的不可开交上联想。在这个问题上,原告方律师强调不方便说太多,就说明案情往下进展应该还会有新的变化。至于到底是涉及赔偿的问题,还是涉及真相的问题,只能等到再次开庭时给出既定的答案。

但是我们知道在“姚策养母起诉医院案”中,原告除却有姚家父母,还包括郭威。所以如果原告方追加的被告是杜新枝,那么是不是再次庭审时,郭威也会跟养母杜新枝对簿公堂。当然,不排除起诉会被分拆的可能,也就是两个母亲单独对簿公堂。

所以就这场起诉而言,虽然是民事责任维权,但是依然充满浓重的火药味。不得不说,从隔空喊话到对簿公堂,也只是形式和场域在变,而真正深藏于姚郭两家之间的隔膜已经不太可能被撕掉,不得不说,女人如虎更多在于母性如虎。

在一定程度上,“错换人生28年”延续到现在,姚策的养母可谓始终处于风口浪尖,喜欢她的人觉得,死磕到底才能对得起死去的姚策,而不喜欢她的人觉得,不顾情面的死磕,对姚策是最大的残忍,只可惜,能回到个体层面去思考她悲苦的人却并不多。

因为作为姚策的养母,她首先是独立的个体,然后才是姚策的养母或郭威的生母,所以对于死磕到底的理解,就不应该只看到她母性的一面,而应该看到她作为个体被伤害的一面,只有如此,在评价的尺度里,才能看到人性的幽暗和微光。

要不然,单纯的说好,单纯地说坏,都是不够公允的。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错换人生28年”事件中的所有当事人,也就是除却他(她)们在关系中的悲苦该被看到,回到自身的悲苦里,也该被最大限度地看见和理解。

要搞清楚,真相不是预设的真相,而是姚策和郭威是如何各自走向养母怀抱的事实真相,类似的表达,姚策的养母在接受不同的媒体时也都有谈到过。毕竟“错换”和“偷换”更多是带有倾向性的表达,错换相对模糊,而偷换就涉及性质问题。

至于立案与否,姚策养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强调,是因为犯罪行为没有被查到或查明,并不是说这事儿就算彻底盖棺定论,并且也希望她提出的“不死心的11问”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当然她也提到并不是刻意去强调“偷换”,只是想了解当初到底发生过什么,怎么错的,也想还所有人的清白。

并且她还强调“你也可以怀疑我,并期待两家共同取证查明真相”。从这个层面上考量追加被告方杜新枝(姚策生母)的操作,似乎就有更多的空间。但是作为没有立案之下的起诉,应该还是跑不出民事层面的诉求。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楚,法理平衡是非只是个并不坏的选择,但是却意味着绞死情面,让生命景观变得满目苍夷。可在悲剧面前,扎心之痛又是糊涂人生所不能弥合的,以至于死磕到底就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并且外人看到的是非,更多时候就像是做阅读理解题,单纯的就是言语审视,行为审视,而根本回不到处境审视。

这就如作家看着自己的文章做阅读理解题一样,基本上都是不可能及格的。因此对于庭审道场里的“加油声”而言,更像是不问成败的亲友团,跟所谓的理性围观是毫无关系的。但是对于他(她)们而言,又觉得自己是在主持正义。

从这个层面看,无论是支持姚策养母的人,还是支持姚策生母的人,都实际上拥有一颗利己之心,也就是通过支持某一方,去达成对自己认为是“对的道理”的加持,即便这个过程,被他(她)们支持的一方能感受到温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