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从公元960至1279年共320年,分为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9年)两个阶段。宋朝给我的印象:云谲波诡、扑朔迷离,文化高端、苦难深渊,清明而又复杂,奢华而又悲惨。北宋疆域相对统一,文星灿烂、文教昌盛,经济繁荣、世界领先。据相关资料载,当时人口约1亿,全年总收银约1亿两(人口、银两在中国历史上首过亿)。从资料看宋朝经济状况,我心中还有一点骄傲,总财富占了当时全世界一半多。科技文化更是了得,中国“四大发明”三个在宋朝,“唐宋八大家”六位在宋朝。但利弊总是同在的。由于贯彻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国策,国家虽富国防却弱,长期受到兵悍马壮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和制约,加之国内的造反起义引起军力财力消耗和社会动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散关上二吴雕像

1126年,据说是大画家张择端画成《清明上河图》的第二年,金兵攻陷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掠走昏而不庸、书画天才宋徽宗和儿子钦宗,皇家人员和广大民众蒙受奇耻大辱和残酷压迫,史称“靖康之变”、“靖康之耻”。幸免于难的徽宗儿子康王赵构和一些旧臣逃到江南建庙称帝,即为南宋。当时,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全部沦陷,在广大军民的奋力抵抗下,南宋朝廷苟延152年。

中原丧失之后,宋金两军在川陕地区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位于川陕之间的汉中成为极具战略意义的军事要地。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吴玠、吴璘两兄弟率军来到这里,他们英勇作战几十年,扭转了金军肆虐、宋军溃败的被动局面,为南宋中兴奠定了基础。

二吴抗金战场态势图

吴玠、吴璘两兄弟以身许国、艰难奋战、履克强敌,成为金兵无法逾越的屏障,也成为与岳飞、刘琦、韩世忠、梁红玉、刘子羽、虞允文、张浚等齐名并毫不逊色、足耀千秋的抗金名将,是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吴玠(1093—1139年),字晋卿。吴璘(1102—1167年),字唐卿。二吴兄弟生于德顺军陇干(今甘肃省静宁县、庄浪县),他们的父亲吴扆是军人,曾任指挥使,牺牲在战场上。二吴生长在民风劲朴的西北边地,军旅生活耳濡目染,幼时就习练骑马射箭,少年从军并成为优秀将领。吴玠于建炎年初,就凭着累累战功升迁为泾原路副总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甘肃庄浪县二吴纪念馆

吴璘跟随兄长吴玠出生入死攻城野战,多次获得战功并成为中级军官。史书记载,吴玠带着吴璘还参加了征讨宋江、方腊的军事行动,又在河北剿灭群盗,等等。建炎二年(1128)在关中与金兵作战,取得了清溪岭大捷,还乘胜收复了华州。二吴还于建炎三年在长安鸣犊镇斩杀了叛军头目史斌(水浒中史进的原型),吴玠因功升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

略阳县古兴州东城楼

独在西线撑危局

北宋靖康二年(1127),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即位,建立南宋政权,改元建炎。次年,金军继续南侵,宋室过淮河、长江南逃。建炎三年(1129)三月,又移驻江宁(今南京市),后又再迁临安(今杭州)……

为缓解中部战线压力,防止金军秋高南下,朝廷命知枢密院事兼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在陕西发动攻势。张浚到陕西后,迅速选将治兵、筹措粮草。时任参议军事刘子羽向张浚推举吴玠兄弟,张与吴玠交谈后对吴评价很好,遂授吴泾原军统制之职。建炎四年(1130)八月,张浚发布攻金檄文,并组织五路大军,步、骑兵共十八万人,号称四十万,在耀州(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富平县)地区与金军展开会战。吴玠、吴璘率其中一路参战。二吴与刘錡两路大军初战取胜,后因其他几路溃败而受围攻,整个战役以失败告终。

此战,是宋金一次大规模会战,由于轻率进兵,仓促反攻,在战役指挥上恃众轻敌,在作战中又互不协同,以致大败。金军及时调整部署,乘胜大举进攻。至次年三月,陕西五路大部地区失守,宋军退守阶(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成(今甘肃成县)、岷(今甘肃岷县)、洮(今甘肃临潭县)、凤(今陕西凤县)等州。吴玠、吴璘收揽数千残卒,在凤翔府和尚原(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关等地,凭险设防,阻止了金军的南进步伐。

古仙人关

富平之战失败后,张浚退守兴州,此后吴玠又在仙人关据险防守。兴州,治所在今汉中市略阳县,位于南宋版图的西部地区,号为“蜀口”,是川蜀门户和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此后多年一直成为宋金、宋蒙反复拉锯争夺的前线地带。从建炎年间向子宠担任兴州知州开始,到端平三年(1236)九月,南宋河州(今甘肃临夏)最后一任知州曹友闻战死,百余年中兴、河州知州大都由武将担任或兼任。期间,吴玠、吴璘、吴挺等吴家军将领,以兴州为大本营,坚守西部战线八十余年,兼任兴州知州的时间也近半个世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略阳县城江神庙

绍兴元年(1131)三月,《宋史》载:“金人迫兴州,张浚退保阆州,以端明殿学士张深为四川制置使,及参议军事刘子羽趋益昌,参谋官王庶为龙图阁待制,知兴元府兼利、夔两路制置使,节制陕西诸路。”

绍兴四年(1134),川陕宣抚使张浚被召回,金军继续南侵。时吴玠为利州路及阶、成、凤州制置使;王庶为利夔路制置使;关师古为熙河兰廓路安抚制置使;王似为资政殿学士、川陕宣抚使;卢法原为端明殿学士,与吴玠并充副使;赵开任总领四川财赋。

由于川陕各路设置过细,各路帅臣互不相属,难以协调配合。为此,绍兴五年(1135)十月,朝廷以端明殿学士、荆湖南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潭州席益为资政殿学士,成都、潼川、夔州、利州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成都府。同时,朝廷强调:“诏以益前执政,序位在宣抚副使之上,逐州兵马并隶大使司。如边防切紧大事,即令宣抚司处置,其调发隶都督府。”至此,川陕各路兵权集于制置大使一身。

江神庙主殿

以文官为安抚制置使,作为一军的名誉主帅,充分体现了宋朝“以文制武”的祖宗家法。同年十一月,朝廷再次下诏:“荆、襄、川、陕见宿大兵,措置事宜,委任至重,虽已除席益制置大使,而调发节制,隶在督府,可令张浚往视师,仍谕诸路。”

在四川各路分别置帅,分守蜀口要隘,标志着南宋西线战场的形成。而以宣抚使和制置使(按:有时二者兼任,即宣抚制置使)为一区域的军事和行政长官,分治兵民的制度,成为南宋军事、行政管理的显著特点,并借此形成了川陕、两淮、京湖三个制置使、宜抚使辖区,也标志着以二吴军队为主力的南宋西线(川陕)战区的正式形成。

庄浪纪念馆中二吴及儿子塑像

以少胜多和尚原

和尚原是从渭水流域翻越秦岭进入汉中地区的重要关口之一,在大散关之东,地势险要,属川陕之首要门户,位于宝鸡西南20公里,地势之险要与大散关不相上下。

吴玠、吴璘奉张浚之命,担任保卫和尚原的任务,吴玠深知形势严峻,召集手下将校,推心置腹交流,歃血为盟,誓死报国。他还带领手下与老百姓共同修筑城墙水渠,恢复生产,大规模屯田,保证了军粮供给。

金军挟富平大胜之威,决心一举拿下四川,继而平定黔、滇、桂,顺长江东下,一统天下。1131年(南宋绍兴元年)五月,金军将帅完颜没立率部出凤翔(今陕西宝鸡、岐山、凤翔、麟游、扶风等地),乌鲁、折合从阶州、成州出大散关,两路金军企图在和尚原会师。面对强大金兵,手下劝吴玠避其锋芒,退入汉中坚守,吴玠慷慨激昂地说:“我在此地,敌不敢越我而进,坚壁临之,彼惧吾蹑其后,是所以保蜀也。”

1949年12月9日解放军进入略阳县城

吴玠命令诸将利用有利地形,主动向先到达的乌鲁、折合率领的金军攻击。和尚原一带尽是峻岭山谷,路多窄隘,怪石壁立,金军骑兵全失威力,只好弃骑步战。宋军在吴玠的指挥下与金军展开了生死搏斗。金军败退到黄牛铺一带又恰遇上大风雨,金军士气不振狼狈逃窜。同时,没立所率金军在箭筈关方向发动的进攻,亦被吴玠部将杨政击退。此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宋军的士气。

金军初战和尚原失败,大为恼怒,“谋必取玠”。于是金军元帅完颜宗弼(又称兀术,即“金兀术”)亲自纠集兵力十余万向吴玠所部发动猛攻,并且根据地势与宋军情况采取“连珠营”的战法,先于渭水上建造浮桥连接两岸,打通前后方,加固进攻基地,然后出动威力巨大的骑兵排山倒海冲击吴军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休关雄姿

面对金兀术的重骑突击,吴玠有针对性地采取了“驻队矢”战术。他命令诸将挑选劲弓强弩,分番迭射,弓矢连发不绝,繁如雨注,金军的重骑兵伤亡惨重被迫后退。吴玠又派吴璘率精选的三千弓弩手设伏于和尚原,就在金兵后退士气松懈之时,乘夜袭击,阻断金军运粮通道,金军陷入困境,兀术见势不妙,即夺路逃遁。吴玠乘胜追击,于神坌一带设兵伏击,金军大败。兀术身中两箭,剃须换服狼狈逃走。

和尚原大捷是金兀术率军侵宋以来的首次大败,也是金史之中唯一承认失败的一场战役。宋军以少胜多,重创金军主力,扭转了富平战败人心低迷的局势。“金人自入中原,其败衄未尝如此也。”吴玠此战在全国一举成名,共俘虏金军头目三百余人,兵卒八百余人,缴获军用物资数以万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因功,吴玠升任镇西军节度使,也是南宋第一个抗金取胜受表彰、升军职的将领。

吴家军大破金兵图

 武休关前敌胆寒

吴玠后又升任陕西都统制,移驻河池(今陇南徽县),其弟吴璘富平之战后升为秦凤路马步副总管,坚守和尚原,与金将撒离喝对峙数年。

1133年正月,撒离喝久攻无效另施计谋,一方面命金军猛攻和尚原,使吴璘不能脱身;一方面亲自带兵绕道夺取金州(陕西安康市),企图避开和尚原从宋军防守薄弱的饶凤关入汉中。汉中守将刘子羽急令田晟率兵守卫饶风关(汉中西乡与安康石泉交界处),同时用快信请吴玠增援(刘与吴之间无隶属关系)。吴玠领兵从河池日夜兼程驰援三百里,途中会同梁洋民兵数千人。吴玠军民比金兵早半天赶到,双方在饶风岭展开激战。

甘肃庄浪县吴玠墓碑

金军仰攻,前赴后继,死战不退,誓在必得。吴玠召募五千名死士,用弓弩齐射,用巨石滚压,血战六昼夜,使金人无法越关。岂料,金军一边死战,一边买通一叛变军士从小路潜出饶凤关背后直取汉中。急切之中,刘子羽下令焚烧汉中城,实行坚壁清野,刘率军退守三泉县(今宁强县阳平关镇)。此时,吴玠只好率部同刘子羽会合再图他计。撒离喝虽占汉中,但瓦砾焦土,食宿无着。吴玠军趁势不断袭击金兵,使其在汉中无法久留,并扬言要断其退路。撒离喝只好沿褒斜道退兵,又被吴玠、刘子羽抓住时机,利用武休关地形大败金兵。

武休关是河水冲刷而成的一道隘口,沿岸崖壁陡峭,两山夹水、中空一线。吴玠谙熟这一带地理,遂与刘子羽商定,由刘率兵从后追杀,他亲自带兵由勉县陈仓支线插入金兵退却时必经之处,一方面在武休关埋伏,另一方面在褒水与紫荆河交汇地段截击。

金兵退至武休关时,擂木、滚石、暗箭密集如雨,金兵死伤惨重、抱头鼠窜。撒离喝严令抵抗,双方拼死争夺关口,杀声如雷狼烟冲天。金兵大败,丢弃在汉中劫掠的财物夺路而逃。当他们溃逃到姜窝子时,此处正是连云栈道与褒斜道交会的三岔口,惊魂未定的撒离喝不知该从哪条道退兵,正犹豫间,猛听一声炮响,两面山间金鼓齐鸣,战旗蔽野,吴玠率领的伏兵突然杀出,将士勇猛,威不可挡,金兵大乱,进退不能,只能遗弃全部辎重夺路溃逃。吴玠深知北人不识水性,令士兵分别堵住褒斜与连云两条路口,将金兵逼入褒水,时值严冬,金兵饥寒交迫,又遭乱箭纷射,死伤无数,尸体堆积,以至堵得河水倒流。此地至今有一处名曰“倒水湾”,乃因此役而得名。

在武休关歼灭战中,也有不少宋军将士牺牲。当地百姓掩埋烈士后,在武休关前立碑一通,据方志载上书“群英忠魂”,可惜时过千年,碑已散失。此战后,吴玠凭战功晋升为检校少保,充任利州路、阶、成、凤州制置使,成为秦岭一线抗击金军的主将。而撒离喝此战失败,金主完颜晟又命金兀术为主帅,与吴玠争夺秦岭防线。于是,秦岭顿为宋、金两国朝野关注的主要战线。

凯歌高奏仙人关

绍兴二年(1132)冬,吴玠因和尚原“距川蜀地远,终恐粮道不继,难以持久”乃移营仙人关附近修置山寨。刘子羽也将其所管成州及梁、洋军马,交吴玠指挥,于川口并力控扼。

仙人关南距略阳县城62.5公里,在今略阳县白水江镇大沙坝村长峰组以南2.5公里的嘉陵江畔,西北距青泥岭一公里,东北距今甘肃徽县虞关5公里。因石峰高棑,若列群仙,众仙眉目须鬓疏然可数,因而得名。是渭河流域通往四川盆地的交通要隘,为著名的“蜀三关”之一(另两关为阳平关、剑门关),向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为兵家必争之战略重地。

仙人关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三月,金国大举入侵南宋,宗弼(兀术)、撒离喝、刘夔率十万步骑兵,自铁山(今甘肃徽县境内)凿崖开道,循岭东下,意在一举攻占仙人关,打开入川大门。

吴玠以一万人兵力,在仙人关之右的杀金坪筑垒御敌。其弟吴璘得知消息,即给吴玠写信,认为杀金坪地方宽阔,前面布阵散漫,需要后面布阵阻挡,可保作战取胜。吴玠听从建议,急修第二道防线。吴璘从武州(今甘肃武都县东南)、阶州前来援助,冒着重围一路上边走边打,与金兵转战七个昼夜,终在仙人关和吴玠会师。

战斗中,金兵果然全力猛攻第二道险要防线,宋军有将领请求选择别的地形来把守,吴璘激昂地说:“我们的军队刚一交战就退下,这是不战就逃跑,我想金兵很快就会离去,各位请坚持忍耐。”因地势险要,金军久攻不下,又改用云梯攻垒。宋将杨政用撞竿将金军云梯捣断,并用长矛奋力刺杀。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宋军有些将领心有所动。吴璘怒气冲冲,拔刀划地,对诸将说:“人在阵地在,要死就战死在这里,有敢退缩者,立即斩首,决不轻饶。”

远眺略阳县城

这时金军又改变阵势,兵分二路,兀术于东,韩常在西,形成东西夹攻之势。吴璘率军从中间左绕右萦,随机而发,战斗十分激烈。经过连续作战,吴军深感疲惫,立即决定,迅速屯兵仙人关。金军接踵而至,个个身披铠甲,铁钩相连,向仙人关鱼贯而上。吴军万箭齐发,矢下如雨,金兵死者层积,人踏人、马踏马,尸体堆积如山,成了名副其实的“杀金坪”。

金军首攻仙人关吃败仗后,仍不甘心失败。第二天,大将撒离喝骑马观察周围地形,认为仙人关难攻,硬攻是攻不下来的,不如绕过仙人关,由嘉陵江边绕道攻击吴军屯兵之地吴王城。而要拿下吴王城,必须首先占领吴王城的西北门楼。短兵相接激烈肉搏,金军将城楼攻斜眼看就要倒塌,吴军急中生智,以帛当绳,将楼柱挽住,奋力将其拉端扶正;金军又用火攻,企图焚烧城楼,吴军立即用水将火扑灭。进入夜战后,吴玠、吴璘派遣统领田晟组织长刀大斧队,勇猛冲杀,周围四山火炬通明,战鼓惊天动地。天亮后,吴玠又派统领王喜、王武率精锐部队,分别打着紫旗和白旗,冲入金军阵营奋力冲杀,金军大败,溃不成军。金大将韩常眼睛中箭,鲜血直流,败下阵去。

金军在仙人关、吴王城两战失败后,狼狈逃窜。吴玠派遣统制张彦劫金军的横山寨;又派王俊伏击河池,断其金军后路。在仙人关战役开始之前,金人自元帅以下皆携家眷而来,决意要由此攻占蜀川,再顺长江而下消灭南宋王朝,继而占领全国,后来蒙古军队就是这样实现意图建立元朝的。金军遭受惨败后,方知吴氏兄弟不好对付。宗弼(金兀术)率残部退回凤翔分兵屯田,“为久留计,自是不敢妄动。”四川及南宋得以保全。清朝徽县知县张伯魁诗云:“此地人称古战场,吴家坪上望苍苍。凿山开道金兵北,宋室偏安仗二王。”(二王即涪王吴玠、信王吴璘)。

略阳公路新摩崖《仪制令》

仙人关之战重创金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迫使金军退守关中,吴氏兄弟因此名扬天下。仙人关之战及和尚原之战也被列为南宋“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吴玠独占之两战,吴玠为保住南宋半壁江山立下第一功,堪称南宋抗金第一将。

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后来也到汉中参与抗金,在汉八个月中曾到过兴州前线,淳熙四年(1177)冬,他在成都赋诗《晚登子城》赞扬抗金英雄吴玠的功绩:“……,寸地尺天皆苦兵。老吴将军独护蜀,……。名都壮邑数千里,至今不闻戎马声。”

略阳县西山上的吴王坟

相传,吴玠深知能控扼蜀口、固守东接梁洋水陆冲要,南系巴蜀喉襟要害之地的兴州,皆得益于嘉陵江漕运。故于绍兴六年(1136年)冬十一月奏封嘉陵江神为善济侯,并建江神庙于兴州城,至今为略阳名胜。

1955年,修建宝成铁路时略阳境内诸多碑碣皆埋于路基之下。当时,类似旧处关、城、坪遗址尚依稀可辩,城墙夯土、柱石、残碑尚各有所见。后来有人化用唐曹松诗而赋“仙人关”:

关前恶战百神愁,窥蜀金兵美梦休。

莫道嘉陵江水碧,当年曾共血争流。

吴玠、吴璘兄弟在秦岭一线抗击金兵长达四十年,和尚原保卫战、饶凤关争夺战、武休关伏击战、仙人关攻守战等多次血战,都使金军损兵折将,始终没有突破秦岭防线,为保卫创建初期国势衰弱的南宋王朝及广大民众作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吴王坟

南宋幸有吴家将

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并产生了英雄的年代。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吴玠吴璘与岳飞、韩世忠、刘锜等奋起抵御,相继成为一方军帅,分别领导了西北、中原、江淮三个主要战区的抗金斗争,共同扭转了金军肆虐、宋军溃败的被动局面,为南宋中兴奠定了基础,都是这个时代的大英雄。

所有抗金将领之中,二吴发挥的作用更为显著,时间也为最长。二吴抗金,从建炎二年(1128)青溪岭之战到乾道三年(1167)吴璘病逝,前后40年,在川陕战场发挥主帅作用长达36年之久,历经了吴玠帅蜀、吴璘继帅、收复三路三个阶段。

吴王坟草坡上的无头石人

绍兴元年至四年,金军集重兵谋蜀,川陕成为抗金主战场,吴玠“以偏师起西鄙,奋孤忠,抑大难,保川陕百一十六州。”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三次大捷,连续给金军主力军团以前所未有的重创,彻底粉碎了其突破蜀口的战略计划,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重创金军并保持完胜的奇迹,写下了宋金战争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绍兴四至九年(1134—1139),西部战场处于沉寂,吴玠抓住战争空隙修堰屯田、解决军粮,布垒固防、整军习武,建立了长期保卫蜀口的防御基础。绍兴九年,宋金第一次签订和约。1139年6月21日,长期征战、积劳成疾的吴玠病故于兴州仙人关前线军中,年仅47岁。朝廷震动,急派大员赶来,八天之内办完了丧事。当时朝廷下旨借官房50间让吴家参加丧葬的亲属暂住,允二人到兴州参加官方葬礼。后朝廷知吴玠家贫以致后人生活困难,又对吴玠及其后人封赠。《宋史》卷二十九《高宗本纪六》载:“(绍兴九年)十一月戊寅朔,赐吴玠家钱三万缗(注:相当于白银三千两),以其弟璘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皇帝都知道并相信吴玠功大而家贫,足可看到吴玠一心为国、两袖清风的高洁人品。淳熙三年(1176)吴玠去世37年后,朝廷念其功高,追封吴玠为涪王,成为南宋七位异姓王之一。

十年(1140),金人背盟,战火再起。吴璘在抵御金军的战争中走上主帅之位,指挥西线军队连续作战,所战皆捷,金军受到重创。十一年九月,在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剡湾与金军决战中获胜。十二年,宋、金第二次和议达成,呈现暂时和平。吴璘在和尚原、方山原划割金朝后,于祁山道沿线另辟蹊径,重定方略,设点布防,强军备战,日为敌至之虞。

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南侵,吴璘指挥川陕宋军三路出击,相继收复了商、虢、陕、华、秦、洮、兰、陇、河、原、环、会、熙、巩14州,积石、镇戎、德顺3军及和尚原、方山原、瓦亭寨等重要关塞,再次把川陕战场由辅战场变成主战场,创造了宋、金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攻取战之巨大胜绩,吴璘与西路军将士浴血奋战所建立的英雄业绩傲立青史。

乾道元年(1165),吴璘赴朝廷觐见皇帝,宋孝宗说:“朕与卿,老君臣也,可数入见。”并赐佩刀,曰:“异时思朕,视此可也。”封拜吴为太傅、新安君王,仍领宣抚使,改判兴元府。宋朝武将担任文职很少,吴以武兼文,体现了皇帝对他的信任和关心。吴老将军驻节汉中不过两年,但他关注民生、留心农业生产,他组织人力修复水利设施,保障农田灌溉。《汉中府志》《略阳县志》均记:“璘至汉中,问民疾苦,修复褒城古堰,溉田千余顷,民甚便之。”乾道三年(1167),吴璘病逝于汉中,享年66岁。他留下遗书向宋孝宗汇报:“愿陛下毋弃四川,毋轻出兵”,丝毫未提及个人和家事。吴璘去世朝廷震动,宋孝宗辍朝两天进行悼念,赠其太傅官职,追封信王,也为南宋七位异姓王之一,孝宗还赐银千两以示安抚。

读史前我未想到,二吴兄弟都是文武双全。吴玠在兴州20多年,虽有遗迹但诗文很少,《宋史·吴玠吴璘传》载吴玠:“读书能精通大义。” “玠善读书,凡事可师者,录置座右。积久,墙牖皆格言也。”《兴州诗词诠注》等典籍仅存他三首诗。吴璘居兴州、汉中30多年,写有《兵要》、《阵图》二篇,驻汉中整修山河堰时曾即兴作诗《石门岩壁》:“峭壁矗云三峡里,急湍翻雪五湖边。何年造物施神力,移到褒中小有天?”

江神庙建筑物上的二吴抗金壁画

吴玠吴璘墓园何在?今天的甘肃省庄浪县和徽县都有吴玠墓,庄浪县在宋朝属唐凤路德顺军之陇干县,水洛城是军事重地,也是吴玠祖坟所在。吴玠去世之时,金军占领庄浪县不可能让他们恨之入骨的吴玠安葬于此,有可能是后人设立的纪念墓。吴璘安埋何处?史料没有载明,极有可能当时葬于今略阳吴王坟。他在此驻守抗金几十年,功业创建于此,应该是很有感情的。再,略阳历史上姓吴的王只有吴玠、吴璘两兄弟。二吴其坟怎会在史料上语焉不详呢?很有可能与其不肖子孙吴曦叛变有关。吴玠、吴璘去世后,吴玠其子吴拱、吴璘之子吴挺等都是子承父志、忠勇报国,尤其是吴挺(1138—1193)作为兴州主帅,坚持在一线抗金20多年,立下显赫战功。吴挺临死前,嘱写遗书全说的是忧君爱国、备边养民之事,无一字言及家事。吴挺之子吴曦(1162—1207)自幼从军,一直在东南军中,其父吴挺去世时,朝廷不允许其回兴州奔丧,朝廷一直对统兵之将帅存有戒心。后在大臣韩侘胄力荐下,1201年吴曦任兴州都统判兼知兴州、利州西路安抚使。1206年底叛变投金,当时部下相劝,吴曦说:“吾意已决矣!”部将王翼愤言:“如果这样,你吴家八十年忠臣门户便一扫而光了!”吴曦母亲等亲属和许多将领官吏都愤而与他断绝关系,吴曦胞弟吴元(1170—1217),时任武连县(今剑阁县西南)县丞,坚拒吴曦所任伪职,后受南宋朝廷提升。吴曦当了41天伪“蜀王”,1207年正月被爱国官员安丙(1148—1221,字子文,号皛然山叟,四川广安人,进士,时任吴曦伪政权的丞相长史)会同杨巨源、李好义等忠义之士诛杀,将吴首级献至临安。安丙后任兴州知州、四川宣抚副使,他曾作诗讥讽朝廷向金求和:“自古和戎掌权柄,未闻磕头可安边。”当年十月,朝廷将兴州取消,改原州治顺政县为略阳县,属沔州。史料载,吴曦到兴州任职后曾大兴土木在吴王坟为其祖父建墓园、庙祠,说明吴璘墓应在兴州。吴曦反叛被杀后,朝廷下文称:“吴玠位下子孙免于连坐,通主吴璘坟庙祭祀。”吴曦的叛变无损二吴兄弟为国奋战的丰功伟绩,但在客观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肯定还是有的。

今年4月15日我专到略阳,在文史专家马新林(原县人大主任)、杨凤翔引导下实地踏勘和拜谒吴王坟。这天阳光明媚、气候宜人,下午两点我们从火车站西侧盘旋上山约两公里,因简易公路状况差下车步行,此时天气突变,乌云低垂、冷雨凄风,走约一公里到了吴王坟。这里是西山上一处难得的平地,中间有两户人家,周围全是好地。西边是坚固大山,岭峰参差如笔架状,气势雄伟,草木丰茂。平地前南北各一大小相等、状似馒头的小山丘,东下约三百米即是嘉陵江、县城,再往东看山岭逶迤而开阔。我看地形犹如一端坐巨人,西山即为头、肩、背,腰部是埋骨处,两小山恰如双膝,两腿东伸入嘉陵江,天生吉地也。

甘肃徽县吴玠墓园

多次到此考察的老马、老杨说,此地有如座椅,中间人家处应是吴王坟墓,原有石碑、石马、石羊等,文革中彻底砸毁。我们看到西坡草丛中立有一无头石人,石质上好、身形衣带等雕刻精美生动。下山途中,风雨骤停,依然阳光明媚。我们还到了江神庙,看到了当年仙人关安丙生祠碑记的碑额部分。老杨和江神庙民俗博物馆唐晓龙馆长讲,江神庙应是吴璘所建,后世航运船帮等多次维修。吴璘去世后,官民以此为祭祀之处,故又称为吴王庙。我查了资料,南宋抗金其他名将坟墓清楚,长享祭祀,而就是时长功高的吴璘没有坟墓和碑铭,真是太遗憾了,起码应立碑铭记,若能建为墓园,既是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又为旅游景点,是一举几得的好事。

当年二吴兄弟抗金取得赫赫战功,还有赖于他们身边一大批忠心报国的将领和士兵并肩奋战、同命相博,如:刘锜、刘子羽、虞允文、杨从仪、杨政、郭浩,等等。当然还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如在和尚原与金兵对峙期间,敌占区的凤翔人民常常在夜晚悄悄给吴军运送粮食,饶风关大战时,梁洋青壮年成千上万自愿参战,兴元、兴州人民几十年不断地提供保障……

二吴兄弟,出自毫末,成长于金戈铁马,成功于杀伐战阵,挽狂澜于既倒之时,护巴蜀于艰难之际,建丰功于诸将之上。兄弟并肩、终其一生,父子相继、矢志不移,刀剑战阵中写就八十年丰功伟绩,无愧于南宋初期最为杰出、功劳最大的将帅!

汉中,历史悠久,自古形胜,风云际会,英雄辈出。秦岭巴山雄峙巍峨,汉水嘉陵奔腾蜿蜒,还有栈道、河川、关隘、山岭,都将永远铭记和传诵二吴抗金的英雄赞歌!(李振峰撰文)

作者(右)在略阳江神庙了解情况

参考书目:

《汉中府志》

《略阳县志》

《宋史》

《续资治通鉴》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宋会要辑稿·职官》

《汉中历史文化丛书·星耀天汉》

《陈显远·汉中史迹杂考》

《兴州诗词诠注》

作者简介:李振峰,大学文化,汉中市公安局退休干部,汉台区作协顾问,近年来在各级媒体发表文章百余篇(次),其中省级报纸专版3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