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TOP前言

“TOP大学来了”小编,这两天浙江大学第一单位连发2篇《Nature》/《Science》正刊,2021年的发文数量已经达到5篇。小编统计后发现,同为“华五高校”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今年的《Nature》/《Science》正刊论文数量已经6篇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4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陈帅和北京大学刘雄军在全球顶级科研期刊《Science》杂志发表了题为“Realization of an ideal Weyl semimetal band in a quantum gas with 3D spin-orbit coupling的文章,该研究通过对超冷原子进行3D自旋轨道耦合工程实现的IWSM波段的实验。通过平衡状态下的虚拟切片成像技术可以清楚地测量拓扑Weyl点,并在淬灭动力学中进一步解析。IWSM波段的实现为研究固体中难以接近的各种奇异现象开辟了一条途径。“TOP数据库”显示,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年度的第6篇正刊潘建伟、陈帅、刘雄军为文章通讯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3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田志刚教授、彭慧教授、孙汭教授教授课团队与法国马赛大学EricVivier 教授团队(四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在全球顶级科研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了题为“Liver type 1 innate lymphoid cells develop locally via an interferon-γ–dependent loop”的文章,该研究发现成年肝脏造血前体细胞向1型天然淋巴细胞(肝脏ILC1,即肝脏定居NK细胞)的分化潜能及调控机制,揭示天然淋巴细胞的骨髓外发育新路径。据“TOP数据库”检索发现,这是中国科大2021年第5篇Nature/Science正刊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3月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汪义丰教授课团队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K. N. Houk教授合作在全球顶级科研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了题为“Sequential C–F bond functionalizations of trifluoroacetamides and acetates via spin-center shifts”的文章,汪义丰教授团队利用自旋中心转移(Spin-center shift)机理,从廉价易得的三氟乙酸衍生物出发合成出用途广泛的双氟化物和单氟化物,开发了一种制备含氟有机化合物的新途径。据“TOP数据库”检索发现,这是中国科大2021年第四篇Nature/Science正刊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2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兴安教授课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孙志刚研究员和杨学明院士团队合作在全球顶级科研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了题为“Quantum interference between spin-orbit split partial waves in the F + HD → HF + D reaction”的文章,他们发现了化学反应中自旋轨道分波的量子干涉现象,揭示了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影响化学反应的全新动力学模式。据“TOP数据库”检索发现,这是中国科大2021年第3篇Nature/Science正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2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单分子科学团队侯建国、王兵和谭世倞等团队合作在全球顶级科研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了题为“在单化学键精度上确定表面分子体系的结构与化学特异性(Determining structural and chemical heterogeneities of surface species at the single-bond limit)”的文章,研究院对实现了对单分子在电、力、光等外场作用下不同内禀参量响应的精密测量,在单化学键精度上实现了单分子多重特异性的综合表征。据“TOP数据库”检索发现,这是中国科大2021年第2篇Nature/Science正刊。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1月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陈宇翱、彭承志等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及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跨越4600公里的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An integrated space-to-ground quantum communication network over 4,600 kilometres)的论文

研究团队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与“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对接的基础上,构建了世界上首个集成700多条地面光纤量子密钥分发(QKD)链路和两个星地自由空间高速QKD链路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实现了地面跨度4600公里的星地一体的大范围、多用户量子密钥分发,并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测试、标准化研究以及政务金融电力等不同领域的应用示范。论文是对上述成果的一个系统性总结,证明了广域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条件已初步成熟。我国科研人员通过构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的雏形,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了科学与技术基础。

浙江大学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5月7日,浙江大学高超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刘益伦教授共同通讯作者)团队在全球顶级科研期刊《Science》杂志发表了题为“Reversible fusion and fission of graphene oxide–based fibers的文章,该研究首次发现湿法纺丝制备的氧化石墨烯(GO)纤维在溶剂的触发下会发生动态可逆的融合和裂变行为。值得注意的是,2天前浙大刚刚发了篇《Nature》正刊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5月7日,浙江大学高超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刘益伦教授团队共同通讯作者)等人带领下,提出了一种溶剂触发的形貌调控策略来实现可逆的融合和裂变。选择GO(GO)纤维作为模型,因为它具有二维(2D)拓扑结构、丰富的化学分子、超柔性和自粘接能力。在膨胀后,湿法纺丝的GO纤维具有一个外壳(最外层),限制了内部GO薄片的运动,并显示出溶剂触发的大体积变化和弹性变形能力。在水和极性有机溶剂的刺激下,纤维壳的形貌通过膨胀和溶胀在皱褶的管状状态和扩展的圆柱状状态之间可逆地切换,从而引起瞬时的纤维界面,导致任意数量的GO纤维的循环自融合和自裂变。在每个循环中,GO纤维的数量、大小、组成、结构和性能在裂变后都得到了恢复,显示了融合和裂变的精确可逆性。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5月5日,浙江大学郑毅研究员,许祝安教授联合中南大学夏庆林副教授(共同通讯作者)在全球顶级科研期刊《Nature》杂志发表了题为“Rashba valleys and quantum Hall states in few-layer black arsenic”的文章,报道了中心对称的几层黑砷中SOC和斯塔克(Stark)效应之间的协同效应,表现为粒子-孔不对称的拉什巴(Rashba)效应和由静电门控可逆控制的量子霍尔态。这些不寻常的缺陷源于黑砷的弯曲正方形晶格,其中4p轨道形成一个具有Pz对称的以布里渊区为中心的Γ谷,在X点的时间恢复不变动量附近与Px起源的D谷共存。当垂直电场破坏了结构反转对称时,Px带激活强拉什巴SOC,产生自旋谷有利的D±谷,而Γ谷的拉什巴分裂受到Pz对称的限制。有趣的是,巨大的斯塔克效应表现出相同的Px轨道选择性。这种协调能够实现对二维空穴气体的可调的拉什巴谷,特征在于量子霍尔态依赖的朗道能级的形成,量子霍尔态中非常规的跃迁奇偶性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4月2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肖丰收、王亮和化学系孟祥举团队在全球顶级科研期刊《Science》杂志发表了题为“Isolated boron in zeolite for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 of propane”的文章,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更具活力与耐力的催化剂,它有望让丙烯的生产更加廉价与高效。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3月4日,浙江大学李铁风课题组等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题为“Self-powered soft robot in the Mariana Trench”的研究成果。李国瑞博士为本文第一作者,李铁风为本文通讯作者。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3月4日,浙江大学王勇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级研究所张江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高嶷(共同通讯)以及丹麦技术大学Thomas W. Hansen,Jakob B. Wagner(共同通讯)在全球顶级期刊《Science》发表了题为“In situ manipulation of the active Au-TiO2 interface with atomic precision during CO oxidation”的论文,作者利用球差校正环境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金(Au)和二氧化钛(TiO2)载体之间的界面。作者观察到Au NPs强锚定在TiO2(001)表面,在CO氧化过程中发生外延旋转。理论计算表明,这种旋转是由界面处O2吸附覆盖率的变化引起的,并且作者给出了旋转前后界面活性相关的电子结构的变化。CO氧化过程中,Au NPs在TiO2表面的外延旋转与Au-TiO2界面的原子结构存在着意想不到的依赖关系。利用可逆可控旋转的优势,作者通过改变气体和温度,实现了对活性Au-TiO2界面的原位操纵。

审核、编辑: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由TOP大学来了综合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Nature》、《Science》,TOP大学来了以往报道”,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