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恢复繁体字的声音,不太理解,自1956年颁布《汉字简化方案》后,成功推出了第一批简化汉字,至今已经60多年,无论思维还是习惯上早已适应了简化字,现在再嚷嚷回去,这是明显的倒退行为。

仅仅从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友好而言,简化字已经赢了。再呼吁繁体字,实无必要。

一、从汉字的发展规律来说,本是就是一个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隶书,再到楷书(又名真书、正书)、行书、草书,莫不遵循这样的规律。现在所说的繁体字,相对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实在是大大简化了的汉字,怎么没人说回到甲骨文、隶书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至迟在南北朝,已经产生一些今天还在使用的简化字。比如“万、无、法”等字已经出现在北魏书法名帖《龙门二十品》。“刘”字的书写在现存的元刻本《水浒传》中也能找到。这说明简化行为由来已久。

三、简化字的使用并不是从建国后才开始的。早年的太平天国就大量使用简体字颁布律令文书。1909年的晚清,也公开鼓励使用简体字,发表了《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的倡导文章。

1919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掀起汉字简化热潮。需要说明的是,建国后推行的简化字,绝大多数都是在民间已经广泛使用的文字,而非生造。这也是1956年的汉字简化推行能够普遍接受的最重要原因。

四、从汉字的功能上说,本质是记录与交流的工具,当然要以实用性为主,笔画多、结构繁琐、书写费力的繁体字,实在多有不便。因此失去一部分表意功能。

须知,没有简化汉字,中国五、六十年代的大幅扫盲运动不会如此成功,短短数年时间让几千万民众认识了汉字,时至今天,算是基本无文盲。说简化汉字普及了基础教育,并不为过。繁体字在这方面只会增加难度。

五、繁体字不会因为简体字的推广而灭亡,简体字也不会停止继续简化。楷书、行书、草书出现并流行后,比它们繁琐的篆书、隶书并没有消失,绵延二千年,一直有人在学、在写,总有人有这样的兴趣爱好,或者说有文字传承的使命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繁体字也总会有人爱,虽然退出历史与使用舞台,但总有属于它的小圈子。更何况海外华人,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都有广泛的繁体字运用人群。一套主流,一套小众,没有必要将两者对立起来,你死我活,互不相容。

简体字的继续简化,也是形势必然的。虽然简体字已经简化很多,还是有不少难字、生僻字,奇奇怪怪的字。如“巤”字,“戜”字。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必然越来越紧密,汉字就是中国通向世界的第一窗口。在简体汉字与世界的沟通尚且有极大阻碍的情况下,恢复繁体字是想进一步阻碍中国国际化?

只是从中国入世的角度,汉字也只能进一步简化。另外,在简体字普及的今天,随着手机的须臾不离,大家已经提笔忘字,握笔都成问题了,还在争繁体、简体,有什么意义?